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18760发布日期:2023-06-21 13:00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1、在水泥混凝土内参加合成纤维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掺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然而合成纤维加入混凝土中被搅拌分散后,合成纤维的部分功能基团会裸露出来,合成纤维的线型絮状结构及其吸附基团会对水产生吸附和絮凝团聚作用,容易影响混凝土的硬化性能。

2、为了减小合成纤维对混凝土硬化性能的影响,纤维混凝土预拌之前,混凝土企业对合成纤维在混凝土内部的压力吸水率进行检测,再依据此吸水率进行混凝土拌合物用水及减水剂掺量的调整。目前,混凝土企业通常将待使用的合成纤维浸水浸泡至达到水饱和状态,再将合成纤维放置到容器内,并放置到压力机的压板下方;随后压力机按照《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合成纤维进行加压,再基于预设算法计算出合成纤维在混凝土内部的压力吸水率。

3、然而,现有技术通常使用压力机的压板直接对容器内的合成纤维进行加压处理时,容易存在合成纤维中被压板压出的水分未能及时从容器内排出的可能性;压板向容器外移动的过程中,容器内未及时排出的水容易流回容器的底部被合成纤维重新吸收,使得工作人员测量得出的受压后合成纤维的重量值变高,对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减小从合成纤维溢出的水残留于检测容器的体积,提高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包括阴模和阳模,所述阴模与所述阳模可拆卸连接;所述阴模的顶壁凹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阴模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阳模包括垂直设置的凸出部和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凸出部同轴固定,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容纳槽过渡配合,且所述凸出部的高度与所述容纳槽内侧壁的高度一致;检测时,所述凸出部远离所述阳模的一端扣入所述容纳槽;所述阴模的侧壁靠近开口处的一端开设有若干贯穿槽,若干所述贯穿槽沿所述阴模的轴线为中心环绕设置于所述阴模的侧壁。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合成纤维的压力吸水率进行检测时,合成纤维置入容纳槽内,阴模与阳模相扣合;盖体在受到外部压力时,能够带动凸出部向靠近容纳槽底壁的方向移动,对合成纤维进行挤压,从合成纤维中压出的水分从贯穿槽溢出阴模;基于凸出部与容纳槽是过渡配合的,凸出部的侧壁始终与容纳槽的内侧壁抵接,使得阴模与阳模之间的间隙非常小,从而使得残留于阴模与阳模间隙之中的水的体积比较小,进而能够减小从合成纤维溢出的水残留于阴模中的体积,提高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可选的,所述容纳槽开口处侧壁的边缘侧呈圆角设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槽开口处的侧壁的边缘侧呈圆角设置,以便于工作人员将阳模与阴模扣合时对凸出部与容纳槽的对准,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阳模和阴模的安装。

7、可选的,所述容纳槽的内侧壁凸出设置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阴模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凸出部的侧壁凹设有适配于所述限位条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条滑移连接于所述限位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出部扣入容纳槽后,限位条扣入限位槽内,使得阴模与阳模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能够减小阳模在使用时受到外力作用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可能性,进而能够提高的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贯穿槽的延伸方向呈倾斜设置,所述贯穿槽靠近阴模的内部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贯穿槽的延伸方向是倾斜的,能够迫使从合成纤维内溢出的水实现从容纳槽的内部向阴模外部流动的动作,以便于贯穿槽将水从阴模的内部导出,从而减小水残留在阴模内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阴模的外壁对称设置有若干安装块,若干所述安装块环绕设置于所述阴模的外壁,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安装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块的侧壁可供工作人员手持,以便于工作人员对阴模进行取放;安装孔可供外部的螺栓扣入,以便于工作人员对阴模与外部的操作架进行限位固定,从而减小压力机对阳模施加压力时,阴模发生抖动的可能性。

13、可选的,所述阳模与所述阴模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锈钢材质的阴模和阳模不但质地坚硬不易变型,而且具有优异的耐蚀性,从而减小阴模与阳模因长期与液体接触受到侵蚀而生锈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阴模远离开口处的一端设置有收集桶,所述收集桶的顶壁呈开口设置,所述收集桶的内径大于所述阴模的外径,所述收集桶可供所述阴模远离所述阳模的一端扣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桶能够对从阴模内溢出的水进行收集,从而能够减小从阴模溢出的水洒落在操作台上使得操作台被污染的可能性。

17、可选的,所述收集桶的内底壁凸出设置有若干定位杆,若干所述定位杆以所述收集桶的轴线为中心环绕设置于所述收集桶的底壁;所述阴模的外底壁凹设有若干适配于所述定位杆的定位槽;若干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杆一对一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杆远离收集桶底壁的一端扣入定位槽能够使得收集桶与阴模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提高阴模与收集桶之间的稳定性。

19、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0、1.对合成纤维的压力吸水率进行检测时,压力机向盖体施加特定的压力,盖体推动凸出部向靠近容纳槽底壁的方向移动,凸出部能够对合成纤维进行挤压,使得合成纤维内的水分被押出;压出的水分顺着贯穿槽溢出,收集桶对溢出的水分进行收集;基于贯穿槽的延伸方向是倾斜的,能够迫使从合成纤维内溢出的水实现从容纳槽的内部向阴模外部流动的动作,以便于贯穿槽将水从阴模内壁流出收集桶;

21、凸出部的侧壁始终与容纳槽的内侧壁抵接,使得阴模与阳模之间的间隙非常小,从而使得残留于阴模与阳模间隙之中的水的体积比较小,进而能够减小从合成纤维溢出的水残留于阴模中的体积,提高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阴模(1)和阳模(2),所述阴模(1)与所述阳模(2)可拆卸连接;所述阴模(1)的顶壁凹设有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阴模(1)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阳模(2)包括垂直设置的凸出部(21)和盖体(22),所述盖体(22)与所述凸出部(21)同轴固定,所述凸出部(21)与所述容纳槽(11)过渡配合,且所述凸出部(21)的高度与所述容纳槽(11)内侧壁的高度一致;检测时,所述凸出部(21)远离所述阳模(2)的一端扣入所述容纳槽(11);所述阴模(1)的侧壁靠近开口处的一端开设有若干贯穿槽(12),若干所述贯穿槽(12)沿所述阴模(1)的轴线为中心环绕设置于所述阴模(1)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1)开口处侧壁的边缘侧呈圆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1)的内侧壁凸出设置有限位条(13),所述限位条(13)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阴模(1)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凸出部(21)的侧壁凹设有适配于所述限位条(13)的限位槽(211),所述限位条(13)滑移连接于所述限位槽(2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槽(12)的延伸方向呈倾斜设置,所述贯穿槽(12)靠近阴模(1)的内部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模(1)的外壁对称设置有若干安装块(14),若干所述安装块(14)环绕设置于所述阴模(1)的外壁,所述安装块(14)上开设有安装孔(1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模(2)与所述阴模(1)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模(1)远离开口处的一端设置有收集桶(3),所述收集桶(3)的顶壁呈开口设置,所述收集桶(3)的内径大于所述阴模(1)的外径,所述收集桶(3)可供所述阴模(1)远离所述阳模(2)的一端扣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桶(3)的内底壁凸出设置有若干定位杆(31),若干所述定位杆(31)以所述收集桶(3)的轴线为中心环绕设置于所述收集桶(3)的底壁;所述阴模(1)的外底壁凹设有若干适配于所述定位杆(31)的定位槽(15);若干所述定位槽(15)与所述定位杆(31)一对一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模拟混凝土内部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测定装置,其包括阴模和阳模,所述阴模与所述阳模可拆卸连接;所述阴模的顶壁凹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阴模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阳模包括垂直设置的凸出部和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凸出部同轴固定,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容纳槽过渡配合,且所述凸出部的高度与所述容纳槽内侧壁的高度一致;检测时,所述凸出部远离所述阳模的一端扣入所述容纳槽;所述阴模的侧壁靠近开口处的一端开设有若干贯穿槽,若干所述贯穿槽沿所述阴模的轴线为中心环绕设置于所述阴模的侧壁。本申请具有减小从合成纤维溢出的水残留于检测容器的体积,提高合成纤维压力吸水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陶俊,罗小东,彭丙杰,吴涛,黄小川,肖世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建工赛利混凝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