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76711发布日期:2023-10-28 13:06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热测试,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


背景技术:

1、在光模块中,发热元件表面与散热元件之间存在极细微的凸凹不平的空隙,如果将它们直接安装起来,其实际接触面积只有散热元件底部面积的10%,其余均为空气间隙,从而导致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接触热阻非常大,严重阻碍发热器件热量传导,最后导致元件失效。

2、导热界面材料广泛应用于光模块热管理设计中,使用导热界面材料填充发热元件与散热管壳之间的间隙,排除其中空气,建立高效热传导通道,大幅降低接触热阻,使发热元件热量最大限度的传导出来,确保光模块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失效。

3、常规导热材料热性能测试通常是对材料导热系数进行测试,导热系数越高则认为其导热性能越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还受热阻、硬度、厚度等参数影响,单一的看导热系数并不能全面的反应该材料的导热性能。

4、鉴于此,如何克服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如何复现出导热界面材料在实际光模块中的应用环境,并对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热性能进行准确有效的测试,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如何模拟导热界面材料在实际光模块中的应用环境,对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热性能进行准确有效的测试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包括:加热台1、模拟热源2、第一热传感器3、模拟管壳4和第二热传感器5;

4、所述加热台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台10,所述第一凸台10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直线细槽11,所述加热台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12;

5、所述模拟管壳4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直线细槽40;

6、所述模拟热源2放置于所述加热台1下方的第一凹槽12内,所述第一热传感器3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细槽11内,待测样品填充在所述模拟管壳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凸台10的上表面的间隙处,所述第二热传感器5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细槽40内。

7、优选的,所述测试夹具还包括刻度隔热块6、隔热板7和底板8,所述隔热板7设置在所述底板8上,所述加热台1设置在所述隔热板7上;

8、所述刻度隔热块6放置于所述加热台1和所述模拟管壳4之间,所述隔热板7放置于所述加热台1与所述底板8之间。

9、优选的,所述刻度隔热块6的形状为方形环状。

10、优选的,所述隔热板7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凸台70。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对向边沿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加热台1的第一端面的第二凹槽13,用以容纳所述模拟热源2尾部供电的引线。

12、优选的,所述模拟热源2为陶瓷加热片。

13、优选的,所述第一热传感器3为导线式t型热电偶,通过热电偶专用固化胶水将所述第一热传感器3埋入所述第一直线细槽11中。

14、优选的,所述第二热传感器5为导线式t型热电偶,通过热电偶专用固化胶水将所述第二热传感器5埋入所述第二直线细槽40中。

15、优选的,所述模拟管壳4采用3号锌合金,其内空高度等于所述加热台1与隔热板7的装配高度,管壳内壁顶部的表面粗糙度要求达到ra1.6。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的加热台1、模拟热源2和模拟管壳4,被测试的界面材料设置在加热台1和模拟管壳4之间,使测试环境更加贴近实际导热界面材料在光模块中的应用环境;通过设置的两个热传感器,读取两个热传感器的温度差值来对比同种规格的导热界面材质的导热性能,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测试迅速快捷,结果直观清晰。



技术特征:

1.一种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台(1)、模拟热源(2)、第一热传感器(3)、模拟管壳(4)和第二热传感器(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夹具还包括刻度隔热块(6)、隔热板(7)和底板(8),所述隔热板(7)设置在所述底板(8)上,所述加热台(1)设置在所述隔热板(7)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刻度隔热块(6)的形状为方形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7)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凸台(7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0)的上表面粗糙度小于ra1.6。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对向边沿设置有延伸至所述加热台(1)的第一端面的第二凹槽(13),用以容纳所述模拟热源(2)尾部供电的引线。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热源(2)为陶瓷加热片。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传感器(3)为导线式t型热电偶,通过热电偶专用固化胶水将所述第一热传感器(3)埋入所述第一直线细槽(11)中。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传感器(5)为导线式t型热电偶,通过热电偶专用固化胶水将所述第二热传感器(5)埋入所述第二直线细槽(40)中。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管壳(4)采用3号锌合金,其内空高度等于所述加热台(1)与隔热板(7)的装配高度,管壳内壁顶部的表面粗糙度小于ra1.6。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热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包括:加热台、模拟热源、第一热传感器、模拟管壳和第二热传感器;所述加热台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直线细槽,所述加热台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模拟管壳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直线细槽;所述模拟热源放置于所述加热台下方的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热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上,待测样品填充在所述模拟管壳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凸台的上表面的间隙处,所述第二热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模拟管壳的上表面。

技术研发人员:姜展翔,杨明冬,宋蓓莉,全本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