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和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96472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和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中非常重要的参数。通过 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得到工区的速度模型。在工区速度模型准确的情况下,对地震 数据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的共成像点道集(CIG)可以较好地反映地下构造特征。因 此,准确可靠地进行速度分析是地震数据进行正确地成像的必要条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 通过分析共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0DCIG)同相轴的"平直度",判断速度模型是否准确。 [0003] 但是,当速度模型较复杂时,成像射线路径可能相交,并且在不完全约束的条件 下,满足成像关系的地下点可能不止一个。因此,在速度模型构造比较复杂的区域,即使在 速度模型准确的情况下,0DCIG同相轴的相干性也较差,噪音也较大,可拾取的"平直状"同 相轴不多,并出现"倾斜状"同相轴,从而出现偏移假象,给速度模型的分析判断带来很大的 迷惑性。
[0004] 研究表明,在复杂构造背景下,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即角道集)可以形成高相干 并且"平直状"的同相轴,从而可以大幅减少偏移假象。同时,角道集还可以简化层析算法。 现有技术中,通常情况下,角道集中角度的划分在深度上是等间隔的。
[0005]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0006] 由于野外采集地表炮点和检波点的最大偏移距有限,因此对于深度上为等间隔角 度划分的角道集,越到深层,成像点的最大有效成像夹角越小。以图1所示的炮点和检波点 为例,浅层点A的最大成像角度和深层点B的最大成像角度并不相同。其中,深层点B的最 大成像角度远远小于浅层点A的最大成像角度。
[0007] 另外,对于传统的角道集,深层点最大有效成像的夹角和浅层点最大有效成像的 夹角不同,从而造成在同样的角度间隔内,浅层点成像所代表的地表检波点数量和深层点 成像所代表的地表检波点数量并不相同。与浅层点相比,深层点的一个角度间隔从信号上 看代表了较多的检波点成像,从而使得传统角道集的同相轴不"平直"。并且,较多的检波点 在速度模型较大区域的成像叠加在一起,使得深层点同相轴的分辨率变低。因此,对于传统 的角道集,随着深度的增加,成像点的同相轴不仅在横向上长度变得更短,而且分辨率变得 更低,从而不利于后续的速度分析。

【发明内容】

[0008]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和装置可以 克服随着深度的增加,成像点的同相轴变短且分辨率下降的问题,可以使浅层成像点和深 层成像点的同相轴在横向上保持一致,并保持相同的分辨率。
[000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是这样实现 的:
[0010] 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包括:
[0011] 根据地震记录建立深度域速度模型;
[0012] 利用所述深度域速度模型进行高斯束射线追踪,生成所述地震记录中炮点的高斯 束和检波点的高斯束;
[0013] 获取变角度映照比例因子,利用炮点高斯束和检波点高斯束进行叠前偏移累加成 像,根据累加成像结果和所述变角度映照比例因子,生成所述速度模型的角道集。
[0014] 一种生成角道集的装置,包括:
[0015]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地震记录建立深度域速度模型;
[0016] 追踪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深度域速度模型进行高斯束射线追踪,生成所述地震记 录中炮点的高斯束和检波点的高斯束;
[0017] 生成模块,用于获取变角度映照比例因子,利用炮点高斯束和检波点高斯束进行 叠前偏移累加成像,根据累加成像结果和所述变角度映照比例因子,生成所述速度模型的 角道集。
[0018]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获取变角度映照比例因 子,利用炮点高斯束和检波点高斯束进行叠前偏移累加成像,并根据累加成像结果和所述 变角度映照比例因子,生成所述速度模型的角道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成像角 度的划分间隔随成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提高了角道集在中、深层成像点的分辨率,从而克 服了等间隔角度划分导致的深层同相轴变短且分辨率下降的问题,可以为后续的速度分析 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为现有技术中成像点的最大有效成像夹角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生成角道集方法的流程图;
[0022]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射线中心坐标系示意图;
[0023] 图4a为现有技术中角道集深层成像点同相轴的频谱分析示意图;
[0024]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生成的角道集深层成像点同相轴的频谱分析示意图;
[0025]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生成角道集装置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 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 的范围。
[0027] 现有技术中,速度模型准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叠前深度偏移产生的共成像点 道集同相轴的"平直度"。一般认为,当共成像点道集的同相轴呈"平直状"分布时,表明速 度模型较正确。当共成像点道集的同相轴"上翘"或"下垂"时,表明速度模型不正确。通 常地,当共成像点道集的同相轴"上翘"或"下垂"时,通过分析同相轴的曲率,可以不断改 进速度模型,以使速度模型变得较为准确。
[0028] 在理想的全方位数据采集过程中,地震道通常由炮点位置(xs,ys)、接收点位置 (\,1)和记录的反射时间⑴索引。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地表采集数据 的偏移向量(Xs-\,ys-l)对共成像点道集进行排序,并将排序后的共成像点道集作为共偏 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0DCIG),然后通过分析0DCIG同相轴的"平直度",判断速度模型是否 准确。
[0029] 但是,在速度模型构造比较复杂的区域,即使在速度模型准确的情况下,0DCIG同 相轴的相干性也较差,噪音也较大,可拾取的"平直状"同相轴不多,并出现"倾斜状"同相 轴。原因在于,当速度模型较复杂时,成像射线路径可能相交,并且在不完全约束的条件下, 满足成像关系的地下点可能不止一个。这样,即使在速度模型正确的情况下,可能依然无法 得到"平直状"的同相轴,从而出现偏移假象,给速度模型的分析判断带来很大的迷惑性。
[0030] 研究表明,在复杂构造背景下,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即角道集)可以形成高相干 并且"平直状"的同相轴,从而可以大幅减少偏移假象。另外,由于0DCIG -般仅能提供地 表偏移信息,为了确定炮点-检波器对,层析成像工具需要从拾取的地下位置发射多组镜 面射线对,以搜索满足要求的一组镜面射线对。而角道集可以直接输入至层析成像工具,通 过拾取的反射界面位置和倾角以及从共角度域成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