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7216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
【背景技术】
[0002]在汽车车身的焊接制造过程中,白车身的精度是焊装工艺水平的主要指标,高精度的白车身不仅可以改善总装零部件的装配,同时也能提升车身外观间隙的品质。目前在整车开发过程中,汽车冲压件单件、焊接总成大多采用检具进行检测验收,确认冲压件孔的精度及面的轮廓度等是否合格,满足装车要求。
[0003]请参考图1-图3,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冲压件面差检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检具的局部结构图;图3为图1所示检具的使用状态图。
[0004]该冲压件面差检具包括固定安装在检具基座11上的检具本体12和夹钳13,其中,检具本体12上加工有翻边部检测面121,该翻边部检测面121为待测件15的零件翻边部151对应检具上的加工型面,其通过零件翻边部151偏置5mm形成,即零件放在检具上定位后检具本体上的翻边部检测面121与零件翻边部151之间存在理论值为5mm的间隙;检测延伸面122为翻边部检测面121的延伸面,使用间隙尺检测时可使间隙尺垂直于检测延伸面122并插入间隙内进行检测。在进行零件周圈型面面差检测时,使用间隙尺垂直于检测延伸面122且垂直于产品边缘插入间隙内,目视读取间隙尺插入长度,将间隙尺读数和理论值(5mm)的差值与零件合格公差比较判断零件是够合格。
[0005]但是,该冲压件面差检具其对应冲压件的面差检测是通过间隙尺垂直塞入零件边缘和检具本体加工型面的长度与基准值的差值判断零件是否合格,主要通过手工操作将间隙尺尖端塞入,同时通过目测读取,该种检测方式存在较大的人为影响因素(间隙尺塞入力度、读数估数大小),零件精度检测结果准确性无法保证;同时,现有间隙尺长度规格为150mm,当检具本体高度较低,零件边缘距离检具基座之间的距离较小,对零件翻边部进行面差检测时,间隙尺无法垂直于翻边部且垂直于产品边缘塞入进行正确检测,间隙尺只能倾斜检测进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零件精度检测结果不准确,无法为冲压件整改及整车精度提升提供有效依据,而通过增加检具本体高度的方法避免该问题的出现,则会致使检具成本增加;另外,对于部分冲压件,翻边部分较短或者形状较不规则时,间隙尺插入时会与检具本体上对应位置的相邻型面干涉,无法进行正常检测。
[0006]因此,提供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以期能够提高检测精度,且避免与待测件的相邻型面发生干涉,提高检具性能,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以期能够提高检测精度,且避免与待测件的相邻型面发生干涉,提高检具性能。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包括基座和安装于所述基座的检具本体,所述检具本体上设置有翻边部加工型面,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与待测件的翻边部的形状相同,且具有预设间隙;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的下方设置有检测延伸部,所述检测延伸部的外表面形成于所述翻边部之外表面的延伸平面。
[0009]优选地,所述预设间隙为5mm。
[0010]优选地,所述基座上还安装有夹钳,处于检测状态时,所述夹钳夹紧所述待测件。
[001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冲压件面差检具包括基座和安装于所述基座的检具本体,所述检具本体上设置有翻边部加工型面,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与待测件的翻边部的形状相同,且具有预设间隙;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的下方设置有检测延伸部,所述检测延伸部的外表面形成于所述翻边部之外表面的延伸平面。在检测过程中,将待测件放置于检具上并固定,此时,待测件的翻边部之外表面与检测延伸部的外表面之间的理论间隙应为0_,零件周圈型面面差检测时,使用数显面差尺检测,将面差尺的基准块放置在检测延伸部的外表面上,调节测杆使之与翻边部的外表面相接触,测量翻边部的外表面与检测延伸部的外表面之间的高低差,并通过数显直接读数即可,将读数结果与零件精度公差要求对比,即可判断零件的面差精度是否达标。
[0012]这样,通过改变检具上检测延伸部的结构,得以采用新的检测方法实现面差检测,解决了检具本体较低时零件翻边部面差精度无法有效检测的问题,无需增加检具本体高度,有效降低检具成本;同时,避免了在检测时由于人为因素(间隙尺塞入时用力大小、间隙尺目视估数)造成的精确度影响,有效提高了产品精度检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该检具的结构改进使得能够利用数显面差尺,通过测量零件外表面进行面差精度检测判断,避免了由于产品造型因素造成的间隙尺插入时与检具本体上检测部相邻处加工型面干涉,零件局部精度无法检测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冲压件面差检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所示检具的局部结构图;
[0016]图3为图1所示检具的使用状态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冲压件面差检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图4所示冲压件面差检具的局部放大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在图1-图3中:11_检具基座12-检具本体13-夹钳15-待测件
[0021]121-翻边部检测面151-零件翻边部122-检测延伸面
[0022]在图4-图5中:2_基座3-检具本体31-翻边部加工型面
[0023]32-检测延伸部4-待测件41-翻边部5_夹钳6_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以期能够提高检测精度,且避免与待测件的相邻型面发生干涉,提高检具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冲压件面差检具的检测方法。
[002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6]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冲压件面差检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冲压件面差检具的局部放大图。
[0027]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冲压件面差检具包括基座2和安装于所述基座2的检具本体3,所述检具本体3上设置有翻边部加工型面31,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31与待测件4的翻边部41的形状相同,且具有预设间隙;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31的下方设置有检测延伸部32,所述检测延伸部32的外表面形成于所述翻边部41之外表面的延伸平面。在检测过程中,将待测件4放置于检具上并固定,此时,待测件4的翻边部41之外表面与检测延伸部32的外表面之间的理论间隙应为0_,零件周圈型面面差检测时,使用数显面差尺检测,将面差尺的基准块放置在检测延伸部32的外表面上,调节测杆使之与翻边部41的外表面相接触,测量翻边部41的外表面与检测延伸部32的外表面之间的高低差,并通过数显直接读数即可,将读数结果与零件精度公差要求对比,即可判断零件的面差精度是否达标。
[0028]为了提高通用性,避免间隙过大或过小,该预设间隙可以为5_,显然地,只要不影响检测精度,该预设间隙也可以为其他数值,例如6mm、4.5mm等。
[0029]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待测件4在检具上的定位精度,所述基座2上还安装有夹钳5,处于检测状态时,所述夹钳5夹紧所述待测件4,在需要精定位时,还需设置定位销6定位。
[0030]这样,通过改变检具上检测延伸部32的结构,得以采用新的检测方法实现面差检测,解决了检具本体3较低时零件翻边部面差精度无法有效检测的问题,无需增加检具本体3高度,有效降低检具成本;同时,避免了在检测时由于人为因素(间隙尺塞入时用力大小、间隙尺目视估数)造成的精确度影响,有效提高了产品精度检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夕卜,该检具的结构改进使得能够利用数显面差尺,通过测量零件外表面进行面差精度检测判断,避免了由于产品造型因素造成的间隙尺插入时与检具本体3上检测部相邻处加工型面干涉,零件局部精度无法检测的问题。
[0031]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包括基座(2)和安装于所述基座(2)的检具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检具本体(3)上设置有翻边部加工型面(31),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31)与待测件(4)的翻边部(41)的形状相同,且具有预设间隙;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31)的下方设置有检测延伸部(32),所述检测延伸部(32)的外表面形成于所述翻边部(41)之外表面的延伸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件面差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隙为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件面差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上还安装有夹钳(5),处于检测状态时,所述夹钳(5)夹紧所述待测件(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冲压件面差检具,其包括基座和安装于所述基座的检具本体,所述检具本体上设置有翻边部加工型面,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与待测件的翻边部的形状相同,且具有预设间隙;所述翻边部加工型面的下方设置有检测延伸部,所述检测延伸部的外表面形成于所述翻边部之外表面的延伸平面。这样,解决了检具本体较低时零件翻边部面差精度无法有效检测的问题,避免了在检测时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精确度影响,有效提高了产品精度检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IPC分类】G01B5/00
【公开号】CN204881420
【申请号】CN201520657629
【发明人】陈世涛, 王海玲, 何鹏申, 郭奔, 李辉, 阮林凡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