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92380阅读:来源:国知局
0覆盖在所述第一保护管101的外表面,所述第三保护管90横截面周缘的弧度为1.25 π至1.75 π ;由所述第三保护管90覆盖的所述第一保护管101的管壁由铝箔构成;所述第三保护管90由耐高温陶瓷制成;所述第三保护管90内设有一弯折的镍合金丝80,所述镍合金丝80上设有若干个储物囊801,所述储物囊801内填充有氧化镁颗粒,位于所述镍合金丝80上的储物囊801其壁厚从左到右依次减少;所述储物囊801的囊壁由蜡制成;U型帽105,所述U型帽105的开口处形成有与第一保护管101外周壁的外螺纹紧密配合的内螺纹;所述U型帽105内设有一隔片107,所述隔片107与U型帽105远离开口的部分形成一密闭的气室,所述气室内充有液化的惰性气体;所述通气管106的另一端可将隔片107刺破并将气体释放用以检测第一保护管101的气密性;还包括有,固定螺栓60,相互插接的连接器插头40和连接器插座20,所述连接器插头40紧固于所述固定螺栓60的远离第一保护管101 —端并与所述热电阻104的引线连接,所述连接器插座20与热电阻104导线连接并沿与插接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引出所述导线。
[0049]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三层保护管提升了本装置的抗电化学腐蚀能力,传统的铠装铂热电阻104仅具有一层不锈钢制成的保护管,不锈钢保护管抗电化学腐蚀性能差,通过在所述第一保护管101的外层覆盖一层第三保护管90,所述第一保护管101与所述第三保护管90之间形成有空隙,所述第三保护管90由耐高温陶瓷材料制成,耐高温陶瓷材料的抗腐蚀性能也很优越,由于所述第三保护管90并没有完全覆盖所述第一保护管101,所述第一保护管101还可以从未被所述第三保护管90覆盖的区域传热,传热效率并没有明显的降低,但是,抗腐蚀能力大幅度增强。
[005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镍合金丝80上还设有供电模块803、控制所述供电模块803的电源开关,所述供电模块803给所述镍合金丝80通电以加热熔化所述储物囊801,释放出氧化镁颗粒。
[005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片107为铝箔。
[005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气管106的另一侧形成针头状的穿刺部,所述穿刺部易于刺穿所述铝箔。
[005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一所述热电阻104的缠绕形状相同。
[005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保护管101由耐压陶瓷制成。
[005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电阻104为铂电阻或铜电阻。
[005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保护管103的一端设有开口用以填装氧化镁颗粒,该开口处设有密封盖1037。
[005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气管106内单向气阀,所述单向气阀允许气体从所述气室流向第一保护管101但不允许气体反向通过。
[005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104,采用了三级保护管,第一保护管101给第二保护管103提供了机械防护,并且第一保护管101与第二保护管103之间的氧化镁填料也给第二保护管103提供了更进一步的防护。第一保护管101、第二保护管103之间采用弹簧102连接,当测温模块10剧烈震荡时,上述两级保护管之间的微小位移被弹簧102所抵消,进一步提升了测温模块10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使测温模块10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中依旧适用。所述空心不锈钢圆球1035用以动态的封堵开口槽1032 ;当测温模块10剧烈震荡时,开口槽1032可以吸纳一部分高速涌动的氧化镁颗粒,减弱氧化镁颗粒对热电阻104的冲击频率。通过采用多根热电阻104线缠绕成螺旋状结构的热电阻104,一方面,多根热电阻104线同时工作,提高测温热电偶的测量精确度,另一方面,热电阻104线缠绕形成螺旋结构,降低热电阻104线由于环境温度快速变化产生的过大应力,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的安全性。通过设置U型帽105来检测第一保护管101的气密性,由于第一保护管101给第二保护管103提供机械防护,当第一保护管101的气密性缺失时,第二保护管103将面临严峻的理化因素的挑战,所以当第一保护管101损坏时第二保护管103也有可能已经损坏,进而危及其中的热电阻104。U型帽105的所述气室内的压缩气体通过通气管106涌入第一保护管101,当第一保护管101破损而丧失气密性时,第一保护管101将释放气体,进而可以根据气泡的来源方便的判别热电阻104传感器是否已经失效,这就避免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热电阻104失灵而得出不可靠的结果,通气管106中的单向气阀(图未视出)避免了维修过程中外界大气对于气室的污染。本方案提供了相应的灾难预警机制,使热电阻104传感器的可靠性增强,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进而排除险情。此外,第三保护管90具有抗电化学腐蚀功能,耐高温陶瓷可以在测量高温时不损坏,当通过所述电源开关打开所述供电模块803时,所述供电模块803给所述储物囊801加热,从而释放出所述储物囊801内的氧化镁颗粒,由于氧化镁颗粒存放在上述储物囊801内,所述储物囊801又由蜡制成,所述氧化镁颗粒被蜡封,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本热电阻104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补充氧化镁颗粒,进一步延长本热电阻104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操作使用方便,实用性强,设计新颖。
[005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60]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端封闭的第一保护管,所述第一保护管内封装有至少一个第二保护管,所述第二保护管的两端封闭,所述第一保护管与第二保护管之间通过若干个弹簧连接;所述第一保护管与第二保护管之间填充有氧化镁颗粒;第一保护管的右侧外周壁上形成有外螺纹;第一保护管的右端设有一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一端与第一保护管的内部导通; 第二保护管,绞成螺旋状的热电阻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保护管的一端并向所述第二保护管的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二保护管内填充有氧化镁颗粒;所述第二保护管内还设有若干个容置氧化镁颗粒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设有一直径大于开口槽开口口径的空心不锈钢圆球,所述空心不锈钢圆球用以动态的封堵开口槽; 第三保护管,所述第三保护管覆盖在所述第一保护管的外表面,所述第三保护管横截面周缘的弧度为1.25 31至1.75 31 ;由所述第三保护管覆盖的所述第一保护管的管壁由铝箔构成;所述第三保护管由耐高温陶瓷制成;所述第三保护管内设有一弯折的镍合金丝,所述镍合金丝上设有若干个储物囊,所述储物囊内填充有氧化镁颗粒,位于所述镍合金丝上的储物囊其壁厚从左到右依次减少;所述储物囊的囊壁由蜡制成; U型帽,所述U型帽的开口处形成有与第一保护管外周壁的外螺纹紧密配合的内螺纹;所述U型帽内设有一隔片,所述隔片与U型帽远离开口的部分形成一密闭的气室,所述气室内充有液化的惰性气体;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可将隔片刺破并将气体释放用以检测第一保护管的气密性; 还包括有,固定螺栓,相互插接的连接器插头和连接器插座,所述连接器插头紧固于所述固定螺栓的远离第一保护管一端并与所述热电阻的引线连接,所述连接器插座与热电阻导线连接并沿与插接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引出所述导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镍合金丝上还设有供电模块、控制所述供电模块的电源开关,所述供电模块给所述镍合金丝通电以加热熔化所述储物囊,释放出氧化镁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为铝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的另一侧形成针头状的穿刺部,所述穿刺部易于刺穿所述铝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热电阻的缠绕形状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管由耐压陶瓷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阻为铂电阻或铜电阻。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管的一端设有开口用以填装氧化镁颗粒,该开口处设有密封盖。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内单向气阀,所述单向气阀允许气体从所述气室流向第一保护管但不允许气体反向通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的易安装埋置热电阻,包括第一保护管、第二保护管;第一保护管的右端设有一通气管;第二保护管内还设有若干个容置氧化镁颗粒的开口槽;第三保护管,第三保护管覆盖在第一保护管的外表面;U型帽,U型帽内设有一隔片,隔片与U型帽远离开口的部分形成一密闭的气室;还包括,固定螺栓,相互插接的连接器插头和连接器插座,连接器插头紧固于固定螺栓的远离第一保护管一端并与热电阻的引线连接,连接器插座与热电阻导线连接并沿与插接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引出导线。本方案提供了相应的灾难预警机制,使热电阻传感器的可靠性增强,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进而排除险情,可靠性强,稳定性高。
【IPC分类】G01K7/16
【公开号】CN205102940
【申请号】CN201520827554
【发明人】潘常青, 安东辉, 王波, 李川均, 梁刚
【申请人】深圳市泰士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