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1654发布日期:2018-09-18 18:18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系统,特指一种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目前的智能家居大多都通过用户自身的感知对其进行控制,在智能化和安全性仍有待提高,用户体验较差。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以达到智能控制智能家居装置的效果,不仅智能化程度高,而且使用安全方便,改善用户体验。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

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后台终端和移动终端,后台终端包括第一处理器、地理信息采集器、存储模块、方向探测器、WIFI信号发送装置、密码发送模块、数据接收模块、控制器和智能家居装置,第一处理器分别连接地理信息采集器、存储模块、方向探测器、WIFI信号发送装置、密码发送模块、数据接收模块和控制器,控制器连接智能家居装置,移动终端包括第二处理器、GIS模块、WIFI信号接收装置和密码接收模块,第二处理器分别连接GIS模块、WIFI信号接收装置和密码接收模块,GIS模块连接数据接收模块。

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还包括蓝牙发送模块和蓝牙接收模块,蓝牙发送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蓝牙接收模块连接第二处理器。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达到智能控制智能家居装置的效果,不仅智能化程度高,而且使用安全方便,改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标:1-第一处理器;11-地理信息采集器;12-存储模块;13-方向探测器;14-WIFI信号发送装置;15-密码发送模块;16-数据接收模块;17-控制器;18-智能家居装置;2-第二处理器;21-GIS模块;22-WIFI信号接收装置;23-密码接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揭示的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后台终端和移动终端,后台终端包括第一处理器1、地理信息采集器11、存储模块12、方向探测器13、WIFI信号发送装置14、密码发送模块15、数据接收模块16、控制器17和智能家居装置18,第一处理器1分别连接地理信息采集器11、存储模块12、方向探测器13、WIFI信号发送装置14、密码发送模块15、数据接收模块16和控制器17,控制器17连接智能家居装置18,移动终端包括第二处理器2、GIS模块21、WIFI信号接收装置22和密码接收模块23,第二处理器2分别连接GIS模块21、WIFI信号接收装置22和密码接收模块23,GIS模块21连接数据接收模块16。方向探测器13设置在住所的门口处。

为了令使用更加便捷和安全,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还包括蓝牙发送模块和蓝牙接收模块,蓝牙发送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1,蓝牙接收模块连接第二处理器2。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基于GIS的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借助地理信息采集器11录入每个住所的地理信息,并存储在存储模块12中;

步骤二、当用户进入门口时,GIS模块21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同时,方向探测器13探测用户走向住所的信号,反馈至第一处理器1,开启数据接收模块16;

步骤三、数据接收模块16接收GIS模块21获取到的用户位置信息,第一处理器1根据用户位置信息与住所地理信息比对,若二者相符,则通过密码发送模块15向移动终端发送密码;

步骤四、用户借助移动终端的密码接收模块23接收密码,并验证密码;

步骤五、待密码成功验证后,WIFI信号发送装置14与WIFI信号接收装置22的配合,实现后台终端和移动终端的连接;

步骤六、移动终端通过控制器17对智能家居装置18进行控制;

步骤七、待用户走出门口时,方向探测器13探测用户走出住所的信号,反馈至第一处理器1,后台终端关闭WIFI信号发送装置14,断开与移动终端的连接,智能家居装置18的控制结束。

本发明达到智能控制智能家居装置18的效果,不仅智能化程度高,而且使用安全方便,改善用户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