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9387发布日期:2019-01-29 18:12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料流速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采用物料连续投加法生产PESA的合成加药管道系统一般包括一根和计量罐连接的塑料管道加上一个手动阀门(由于加料流速非常小,没有合适的流量计和它匹配,只能采用手动阀门来调节流速),通过调节阀门开启度来调节加药的速度,加完后需要关闭阀门。由于流速是需要严格控制的,所以每次反应结束后再次开启球阀时,开启度难以保持一致而导致加药流量难以保持一致性,从而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另外手动的方式难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影响人们使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包括合成罐,所述合成罐上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连接有钢管的一端,所述钢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球阀的一端,所述第一球阀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球阀的一端和第三球阀的一端,所述第二球阀的另一端连接有第四球阀的一端和电磁阀的一端,所述第四球阀的另一端和电磁阀的另一端连接有进料管的同一端,所述第三球阀的另一端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上活动安装有软管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套管的内壁上开设有底部设置为开口的环形槽,所述软管的一端延伸至环形槽内并固定连接有卡环,所述卡环活动安装在环形槽内,所述套管的外侧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安装有丝杆,所述卡环的外侧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斜槽,且斜槽的底部设置为开口,两个丝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活动接触有滑杆,所述滑杆靠近软管的一端延伸至对应的斜槽内并固定安装有三角板,所述三角板与对应的斜槽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环形槽的顶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所述卡环的顶部与密封圈的底部活动密封连接。

优选的,两个螺纹槽相互靠近的一侧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杆孔,所述滑杆与对应的滑杆孔滑动连接。

优选的,两个丝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延伸至套管的外侧并固定安装有旋钮。

优选的,两个丝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螺纹槽相互靠近的一侧内壁不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四球阀、第二球阀、第一球阀、第三球阀、电磁阀、合成罐、钢管、进料管、软管和套管相配合,准备一个容量50kg的塑料桶,关闭第一球阀和电磁阀,将软管远离套管的一端放入50kg塑料桶内,打开第四球阀并打开第三球阀,缓慢打开第二球阀(此时第二球阀的开启度就不可继续调节),计时,记下一定时间流下物料的重量,流速=重量/时间,重复这个过程,使原料流速符合合成的要求,固定好第二球阀开启度的位置,如需进料或关闭进料,只要完全打开或关闭第四球阀和第三球阀即可,而不需调节第四球阀和第三球阀的开启度,从而使每次合成的投加物料的流速一致,如需自动控制加料时,只需关闭第四球阀,通过控制电动阀的开闭即可;

(2)、通过环形槽、卡环、螺纹槽、丝杆、斜槽、三角板、滑杆和密封圈相配合,旋动旋钮,旋钮带动丝杆在螺纹槽内转动,使两个丝杆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直至丝杆与螺纹槽分离,将滑杆和三角板从套管上取下来,将软管从套管上取下,方便对软管进行清洗操作,且能够将软管快速的固定在套管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原料的进料速度,且原料进料流速一致性较高,操作方便,实现了原料的自动化加料操作,且便于对软管进行拆卸和安装操作,方便人们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的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四球阀、2第二球阀、3第一球阀、4第三球阀、5电磁阀、6合成罐、7钢管、8进料管、9软管、10套管、11环形槽、12卡环、13螺纹槽、14丝杆、15斜槽、16三角板、17滑杆、1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PESA合成投料流速控制系统,包括合成罐6,合成罐6上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上连接有钢管7的一端,钢管7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球阀3的一端,第一球阀3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球阀2的一端和第三球阀4的一端,第二球阀2的另一端连接有第四球阀1的一端和电磁阀5的一端,第四球阀1的另一端和电磁阀5的另一端连接有进料管8的同一端,第三球阀4的另一端连接有套管10,套管10上活动安装有软管9的一端,通过第四球阀1、第二球阀2、第一球阀3、第三球阀4、电磁阀5、合成罐6、钢管7、进料管8、软管9和套管10相配合,准备一个容量50kg的塑料桶,关闭第一球阀3和电磁阀5,将软管9远离套管10的一端放入50kg塑料桶内,打开第四球阀1并打开第三球阀4,缓慢打开第二球阀2,此时第二球阀2的开启度就不可继续调节,计时,记下一定时间流下物料的重量,流速=重量/时间,重复这个过程,使原料流速符合合成的要求,固定好第二球阀2开启度的位置,如需进料或关闭进料,只要完全打开或关闭第四球阀1和第三球阀4即可,而不需调节第四球阀1和第三球阀4的开启度,从而使每次合成的投加物料的流速一致,如需自动控制加料时,只需关闭第四球阀1,通过控制电动阀5的开闭即可;通过环形槽11、卡环12、螺纹槽13、丝杆14、斜槽15、三角板16、滑杆17和密封圈18相配合,旋动旋钮,旋钮带动丝杆14在螺纹槽13内转动,使两个丝杆1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直至丝杆14与螺纹槽13分离,将滑杆17和三角板16从套管10上取下来,将软管9从套管10上取下,方便对软管9进行清洗操作,且能够将软管9快速的固定在套管10上,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原料的进料速度,且原料进料流速一致性较高,操作方便,实现了原料的自动化加料操作,且便于对软管9进行拆卸和安装操作,方便人们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套管10的内壁上开设有底部设置为开口的环形槽11,软管9的一端延伸至环形槽11内并固定连接有卡环12,卡环12活动安装在环形槽11内,套管10的外侧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螺纹槽13,螺纹槽13内螺纹安装有丝杆14,卡环12的外侧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斜槽15,且斜槽15的底部设置为开口,两个丝杆14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活动接触有滑杆17,滑杆17靠近软管9的一端延伸至对应的斜槽15内并固定安装有三角板16,三角板16与对应的斜槽15活动连接,环形槽11的顶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18,卡环12的顶部与密封圈18的底部活动密封连接,两个螺纹槽13相互靠近的一侧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杆孔,滑杆17与对应的滑杆孔滑动连接,两个丝杆14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延伸至套管10的外侧并固定安装有旋钮,两个丝杆14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螺纹槽13相互靠近的一侧内壁不接触,通过第四球阀1、第二球阀2、第一球阀3、第三球阀4、电磁阀5、合成罐6、钢管7、进料管8、软管9和套管10相配合,准备一个容量50kg的塑料桶,关闭第一球阀3和电磁阀5,将软管9远离套管10的一端放入50kg塑料桶内,打开第四球阀1并打开第三球阀4,缓慢打开第二球阀2,此时第二球阀2的开启度就不可继续调节,计时,记下一定时间流下物料的重量,流速=重量/时间,重复这个过程,使原料流速符合合成的要求,固定好第二球阀2开启度的位置,如需进料或关闭进料,只要完全打开或关闭第四球阀1和第三球阀4即可,而不需调节第四球阀1和第三球阀4的开启度,从而使每次合成的投加物料的流速一致,如需自动控制加料时,只需关闭第四球阀1,通过控制电动阀5的开闭即可;通过环形槽11、卡环12、螺纹槽13、丝杆14、斜槽15、三角板16、滑杆17和密封圈18相配合,旋动旋钮,旋钮带动丝杆14在螺纹槽13内转动,使两个丝杆1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直至丝杆14与螺纹槽13分离,将滑杆17和三角板16从套管10上取下来,将软管9从套管10上取下,方便对软管9进行清洗操作,且能够将软管9快速的固定在套管10上,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原料的进料速度,且原料进料流速一致性较高,操作方便,实现了原料的自动化加料操作,且便于对软管9进行拆卸和安装操作,方便人们使用。

工作原理:使用时,准备一个容量50kg的塑料桶,关闭第一球阀3和电磁阀5,将软管9远离套管10的一端放入50kg塑料桶内,打开第四球阀1并打开第三球阀4,缓慢打开第二球阀2,此时第二球阀2的开启度就不可继续调节,计时,记下一定时间流下物料的重量,流速=重量/时间,重复这个过程,使原料流速符合合成的要求,固定好第二球阀2开启度的位置,如需进料或关闭进料,只要完全打开或关闭第四球阀1和第三球阀4即可,而不需调节第四球阀1和第三球阀4的开启度,从而使每次合成的投加物料的流速一致,如需自动控制加料时,只需关闭第四球阀1,通过控制电动阀5的开闭即可;当需要对软管9继续拆卸清洗时,旋动旋钮,旋钮带动丝杆14在螺纹槽13内转动,使得两个丝杆1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直至丝杆14与螺纹槽13分离,将滑杆17和三角板16从套管10上取下来,解除了对卡环12的固定,此时可将软管9从套管10上取下,方便对软管9进行清洗操作,且能够将软管9快速的固定在套管10上,方便人们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