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等温吸附仪油浴箱温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3991发布日期:2019-04-20 03:03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低等温吸附仪油浴箱温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降低等温吸附仪油浴箱温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等温吸附仪是获取煤层气吸附解吸能力评价参数的常用仪器,可获得兰氏体积、兰氏压力、等温吸附曲线等相关参数,实验数据结合煤储层地质特征可计算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压力、理论采收率,为煤层气排采及资源预测、产能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温度是影响煤储层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等温吸附实验时,实验温度的精确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实验室所用的集成式自动化等温吸附仪大部分只具备加温功能,测试温度只能控制在室温以上,对于异常低地温带的煤储层特性测试,则不能实现原位状态下地温实验,测试数据与原地状态下储层特征偏差太大,对煤层气开采及产能预测结果影响较大。为此,研发了降低等温吸附仪油浴箱温度的装置,扩大等温吸附仪的实验温度范围,满足不同储层温度下的测试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能够降低集成式自动化等温吸附仪油浴箱温度,从而测试低温环境下煤层吸附解吸特征参数的装置的问题,提供一种降低等温吸附仪油浴箱温度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降低等温吸附仪油浴箱温度的装置,包括循环系统和制冷系统,循环系统放置于内装橄榄油的油浴箱底部,循环系统的循环入水口与循环出水口分别与制冷系统的制冷出水口与制冷入水口连接,循环入水口高于循环出水口。

进一步的,循环系统包括空心铜管,空心铜管纵向间宽4cm呈“S”形排列,空心铜管的两端分别为循环入水口与循环出水口。

进一步的,空心铜管长度为10m,外径8mm,壁厚1.5mm。

进一步的,循环系统还包括铜皮条,所述的铜皮条与空心铜管相互交叉设置。

进一步的,制冷系统采用低温恒温槽,低温恒温槽上设置有制冷系统工作槽,制冷系统工作槽内灌满纯净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突破了常规等温吸附实验装置在温度控制方面的局限性,将原来的20℃-100℃,扩大到-5℃-100℃,从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反映了地层的真实吸附状态。同时,改造后的制冷系统采用风冷式全封闭压缩机制冷,降温速度快,噪音低,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图中1-循环系统,2-空心铜管,3-铜皮条,4-油浴箱,5-制冷系统,6-循环入水口,7-循环出水口,8-制冷出水口,9-制冷入水口,10-制冷系统工作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降低等温吸附仪油浴箱温度的装置,包括循环系统1和制冷系统5,循环系统1放置于内装橄榄油的油浴箱4底部,循环系统1的循环入水口6与循环出水口7分别与制冷系统5的制冷出水口8与制冷入水口9连接,循环入水口6高于循环出水口7。

循环系统1包括空心铜管2,空心铜管2纵向间宽4cm呈“S”形排列,空心铜管2的两端分别为循环入水口6与循环出水口7。空心铜管2长度为10m,外径8mm,壁厚1.5mm。循环系统1还包括铜皮条3,所述的铜皮条3与空心铜管2相互交叉设置。

制冷系统5采用低温恒温槽,低温恒温槽上设置有制冷系统工作槽10,制冷系统工作槽10内灌满纯净水。

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将循环系统1放置于内装橄榄油的油浴箱4底部,循环入水口6与循环出水口7分别与制冷系统的制冷出水口8与制冷入水口9相连接。其中循环入水管高于循环出水管。

2)将低温恒温槽制冷系统工作槽10中灌满纯净水(避免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对铜管产生沉淀与腐蚀),启动等温吸附仪起升架,将参考缸与样品缸没入橄榄油中,打开油浴箱温控开关,将油浴箱温度设置为储层温度。

3)打开制冷系统控制开关,选择制冷按钮,将制冷系统温度设置在储层温度以下,温差设置在4℃,制冷系统将二十分钟启动一次,并在2分钟内快速降至设定温度。

4)密切观察油浴箱温度变化待温度降至设定温度并且稳定一段时间后,为避免制冷系统频繁启动,上调该系统设定温度至与储层温度温差为2℃后按GB/T19560-2008《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规定程序开始实验。若储层温度低于室内温度,使用该降温装置;否则不使用,按正常程序开始实验。

5)若长期不使用该降温装置,待实验完成后,则将制冷系统侧边阀门打开,将槽中的水放掉,以延长装置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