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3991发布日期:2019-11-15 21:1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属于总线检测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目前汽车领域存在多种汽车通信协议,如iso9141、kwp2000、j1939、iso14230、uds等多种汽车通信协议。以往进行车辆检测时,车辆维修人员需要针对不同车型选取相对应总线协议的车辆诊断装置与汽车总线连接,进而进行信息读写以及故障信息诊断,对车辆维修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要求高,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是利用电脑进行数据流的读取和故障诊断,这种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不利于在维修站等车辆检修场所进行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集成了多种通信协议接口,可支持多种汽车通信协议,能够实现ecu的重要信息读写及故障信息诊断,操作便捷,便于使用和推广,能够适应现阶段汽车工业发展。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第一sd卡槽、flash存储模块、sdram存储模块、rs232接口模块、can收发器和i/o控制模块连接,所述can收发器模块的canl端和canh端与设有can2.0接口的db9接头连接,i/o控制模块通过k线和l线与所述db9接头连接,所述控制单元通过rs232模块与触摸显示屏连接,所述触摸显示屏与第二sd卡槽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采用mcu。

所述控制单元、第一sd卡槽、flash存储模块、sdram存储模块、rs232接口模块、can收发器模块和i/o控制模块均位于盒型外壳中,触摸显示屏、db9接头和rs232接口模块从盒型外壳的预置孔露出。

所述控制单元和触摸显示屏分别通过sdio接口与第一sd卡槽和第二sd卡槽连接。

所述rs232接口模块通过uart2总线与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基于其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具有一路can2.0接口,支持基于can通信的j1939、uds和iso14230通信协议,同事具有一路k线和一路l线,支持基于k线通信的kwp2000诊断协议和基于k/l线的iso9141诊断协议,可在接入后通过控制单元实现多种汽车通信诊断协议的自动识别;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设有触摸显示屏,可以实现ecu系统信息、配置参数、故障信息等的显示和控制操作,使用方便,不必另外与电脑连接;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具有两个sd卡槽,其中第一sd卡槽与控制单元连接,支持sd卡的读写,在插入相应sd卡后可用于实时数据的存储,此外配置配置使用哪些通信协议以及信号采集也可以通过该sd卡中的配置文件实现设置;第二sd卡槽插入相应sd卡后,可用于实现触摸显示屏的界面升级、文字替换等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是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的外壳形状示意图。

图中:1-盒型外壳,2-rs232接口模块,3-卡槽盖,4-触摸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参照图1,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第一sd卡槽、flash存储模块、sdram存储模块、rs232接口模块、can收发器和i/o控制模块连接,所述can收发器模块的canl端和canh端与设有can2.0接口的db9接头连接,i/o控制模块通过k线和l线与所述db9接头连接,所述控制单元通过rs232模块与触摸显示屏连接,所述触摸显示屏与第二sd卡槽连接。

i/o控制模块可通过cmos开关电路实现。所述控制单元采用mcu。

参照图2,所述控制单元、第一sd卡槽、flash存储模块、sdram存储模块、rs232接口模块、can收发器模块和i/o控制模块均位于盒型外壳1中,触摸显示屏4、db9接头和rs232接口模块2从盒型外壳的预置孔露出,盒型外壳上还设有第一sd卡槽和第二sd卡槽的卡槽盖3。

所述控制单元和触摸显示屏分别通过sdio接口与第一sd卡槽和第二sd卡槽连接。

所述rs232接口模块通过uart2总线与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flash存储模块通过i2c总线与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sdram存储模块通过并口与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多总线协议诊断装置,集成了多种通信协议接口,可支持多种汽车通信协议,能够实现ecu的重要信息读写及故障信息诊断,操作便捷,便于使用和推广,能够适应现阶段汽车工业发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