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温装置和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4561发布日期:2019-12-24 21:4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控温装置和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热工测量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控温装置和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热工测量元件安装环境大多比较恶劣,特别是测量区域环境温度较高时对含有电子元器件的测量传感器影响较大,影响其使用寿命,容易使传感器损坏,因此需要一种控温装置,能够保护测量元件减小极端温度影响,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使热工测量元件在恶劣的安装环境下,减小极端温度对其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控温装置,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用于容纳测量元件,所述保护壳具有供与所述测量元件相连的延长电缆穿出的开孔;控温管,所述控温管缠绕设置于所述保护壳的外部,所述控温管内部用于通入第一控温介质;延长电缆控温管,所述延长电缆控温管具有彼此间隔开且分别沿所述延长电缆控温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延长电缆穿过所述第一腔室设置,所述第二腔室内部用于通入第二控温介质。

优选的,所述控温管包括缠绕所述保护壳的主体部和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输入阀门和第一输出阀门。

优选的,所述主体部沿螺旋形状缠绕所述保护壳。

优选的,所述延长电缆控温管为双层套管,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侧,所述第二腔室的两端封闭。

优选的,所述控温装置包括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的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输入管和输出管分别设置有第二输入阀门和第二输出阀门。

优选的,所述控温管外部设置有保温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控温介质和/或第二控温介质为冷却水。

优选的,所述控温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一控温介质和/或第二控温介质的介质供应单元。

优选的,所述控温管以及所述延长电缆控温管为紫铜管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检测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控温装置、检测主体和与所述检测主体连接的测量元件,所述检测主体位于所述保护壳外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测量元件被控温装置覆盖,通过控温装置中的控温介质,在控温装置内部形成保温环境,控温装置能够有效减小极端温度对其内部的测量元件产生的影响,提高了测量元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控温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温装置中延长电缆控温管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保护壳;201:主体部;

2:控温管;202:第一端部;

3:延长电缆控温管;203:第二端部;

4:测量元件;204:第一输入阀门;

5:延长电缆;205:第一输出阀门;

101:开孔;301:第一腔室;

302:第二腔室;3021:输入管;

303:第二输入阀门;3022:输出管;

304:第二输出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照附图所示的方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控温装置,包括保护壳1,所述保护壳1用于容纳测量元件4,所述保护壳1具有供与所述测量元件4相连的延长电缆5穿出的开孔101;控温管2,所述控温管2缠绕设置于所述保护壳1的外部,所述控温管2内部用于通入第一控温介质;延长电缆控温管3,所述延长电缆控温管3具有彼此相邻且分别沿所述延长电缆控温管3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腔室301和第二腔室302,所述延长电缆5穿过所述第一腔室301设置,所述第二腔室302内部用于通入第二控温介质。

通过该技术方案,测量元件4位于保护壳1内部,通过保护壳1能够降低测量元件4受到冲击的几率,并且该保护壳1内部与测量元件4之间具有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温的效果。供延长电缆5穿出的开孔与延长电缆5的尺寸相匹配,以增加保温效果。在保护壳1外部缠绕的控温管2中具有第一控温介质,以进一步对保护壳1内部的测量元件4进行控温。延长电缆穿过第一腔室以达到对延长电缆控温的效果,其中第二控温介质可以与第一控温介质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控温介质,控温介质可以是冷却液或气态冷却物等,需说明的是,控温介质还可以是热水等,用于寒冷环境下使用,此处不再赘述,通过保护壳1、控温管2以及延长电缆控温管3构成控温环境,使测量元件4和延长电缆5处于该环境下,已减小极端温度对测量元件及延长电缆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控温管2包括缠绕所述保护壳1的主体部201和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201两端的第一端部202和第二端部203,所述第一端部202和第二端部203分别设置有第一输入阀门204和第一输出阀门205。通过输入阀门和输出阀门可以对控温管2内的控温介质进行调节,例如当外部温度过高时,控温管3内控温介质膨胀导致控温管2内压力升高容易对控温管2造成损伤,操作输出法门能够排出控温介质以降低控温管2内的压力,也可以通过输入阀门和输出阀门与循环设备连接,使控温管2内控温介质形成流动的方式以更好地进行控温,并且方便控温管2内的控温介质的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主体部201沿螺旋形状缠绕所述保护壳1。通过该技术方案,主体部201内控温介质能够顺畅流动,不易产生存积。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延长电缆控温管3为双层套管,所述第一腔室301位于所述第二腔室302内侧,所述第二腔室302的两端封闭。第二腔室302两端封闭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外界环境温度对其内部控温介质的影响,同时第二腔室302内通入有第二控温介质,使被第二控温介质覆盖的第一腔室形成控温空间,进一步能够提升第一腔室301内的控温效果。第一腔室301两端开放,以允许延长电缆5穿过。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制作工艺及使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延长电缆控温管3还可以是两根并行的管路,该两条管路分别形成有共延长电缆5穿过的第一腔室301,以及通入有第二控温介质并且紧邻第一腔室301的第二腔室302。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控温装置包括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302的输入管3021和输出管3022,所述输入管3021和输出管3022分别设置有第二输入阀门303和第二输出阀门304。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对第二腔室302内的控温介质进行调整,并且方便对控温介质进行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控温管2外部设置有保温层。该保温层可以是保温棉或陶瓷等隔热材料制成,覆盖在控温管2的外部,进一步起到控温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控温介质和/或第二控温介质为冷却水。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冷却水为保护壳1内部的测量元件4以及延长电缆控温管3内部延长电缆5降温,以降低高温对各元件的影响,达到控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控温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一控温介质和/或第二控温介质的介质供应单元。该供应单元能够持续的为控温装置供应控温介质,例如冷却水循环泵等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控温管2以及所述延长电缆控温管3为紫铜管件。紫铜管件耐腐蚀、导热性好还具有高可塑性,能够满足大部分环境下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检测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控温装置、检测主体和与所述检测主体连接的测量元件4,所述检测主体位于所述保护壳1外部。检测主体可以为汽轮机轴承等,检测设备可以对其震动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该检测设备安装于适合的区域,与测量元件4相连的延长电缆5深入到检测主体的测量区域内,该检测设备中的测量元件4位于保护壳1内部能够避免极端温度对其的影响,增加使用寿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