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感附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2520发布日期:2023-02-18 04:38阅读:39来源:国知局
适度感附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附加适度感的适度感附加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有时设置用于设定汽车等车辆中所使用的调整空调装置的风向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的操作控制盘。通过在将操作控制盘操作到指示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规定的部位时,附加适度感即咔哒感,能够提高操作感。
3.作为对这种操作控制盘附加适度感的适度感附加装置,已知有具备柱塞的装置,该柱塞具有沿着操作控制盘旋转的直径方向配置的弹簧和配置于该弹簧的前端的针。在该装置中构成为,将操作控制盘操作到规定的部位时,针与形成于支承操作控制盘的支承部件的槽部相匹配,由此针由于弹簧的作用力而撞击支承部件,产生撞击声、即适度声(咔哒声)(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5306号公报(第3-4页,图1-5)
5.然而,在上述适度感附加装置中,为了将弹簧支承为在转动操作控制盘时不会由于针与支承部件的滑接而使其横向偏移,减小了柱塞的保持孔与柱塞的间隙。因此,柱塞的保持孔径小,从而难以将柱塞插入到保持孔等组装不易。
6.并且,由于柱塞与保持孔的间隙小,因此通过操作控制盘的操作难以充分取得柱塞与支承部件滑动之后在规定的部位复位时的摆动运动的行程宽度,通过该摆动运动产生的撞击声小,不能说能够附加足够的适度感。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组装并且能够附加良好的适度感的适度感附加装置。
8.技术方案1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具备:动作部,能够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进行动作;弹簧;接触部,安装于该弹簧,且能够与所述动作部接触;保持部,保持所述弹簧;以及壁部,与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对置,通过随着由所述动作部的动作引起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动作部的接触状态的变化而与通过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移动的所述接触部碰撞,产生作为适度感的声音,所述保持部至少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限制所述弹簧的位置,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壁部的间隙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大致相等。
9.关于技术方案2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中,壁部为孔部的侧壁,弹簧及接触部配置于该孔部,保持部将所述弹簧保持在所述孔部的大致中央部。
10.关于技术方案3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中,保持部为供弹簧的端部插入的凹部。
11.关于技术方案4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在技术方案3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中,凹部的开口侧朝向壁部侧呈锥状地扩展。
12.关于技术方案5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中,保持部为插入到弹簧的端部的凸部。
13.发明效果
14.根据技术方案1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无需为了保持弹簧而使壁部靠近弹簧及接触部,从而能够确保组装空间,容易组装。并且,动作部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进行动作时和向另一侧进行动作时接触部的移动行程大致相等,因此能够使在接触部与壁部碰撞时产生的作为适度感的声音在动作部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进行动作时和向另一侧进行动作时大致均匀,并且无需使壁部靠近接触部,因此能够确保使接触部与壁部碰撞时的行程而产生大的声音,因此能够附加良好的适度感。
15.根据技术方案2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除了技术方案1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容易地将接触部与壁部的间隙在动作部的动作方向即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设定为大致相等。
16.根据技术方案3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除了技术方案1或2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的效果以外,还能够仅通过将弹簧的端部插入到保持部而容易地组装弹簧。
17.根据技术方案4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除了技术方案3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的效果以外,以将弹簧保持于凹部的方式进行安装时,凹部的开口侧的锥形成为引导件,从而还能够更容易地组装弹簧。
18.根据技术方案5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除了技术方案1或2中所记载的适度感附加装置的效果以外,即使将保持部的周边形成得较宽,也能够限制弹簧的位置,因此还能够更容易地组装弹簧及接触部。
附图说明
19.图1中,图1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适度感附加装置的剖视图,图1的(b)是表示适度感附加装置的动作部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进行动作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的(c)是表示适度感附加装置的动作部向规定方向上的另一侧进行动作的状态的剖视图。
20.图2是表示上述适度感附加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21.图3是具备上述适度感附加装置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22.图4是表示上述操作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23.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适度感附加装置的剖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7-作为动作部的基底部,40-适度感附加装置,42-弹簧,43-接触部,45-孔部,47-壁部,48-保持部,cl-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7.在图4中,1是作为被操作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也被称为空调风排出装置、出风口、通风机、通风装置等,在汽车等车辆中所使用的空调装置中,调整排出的风向。风向调整装置1例如设置于仪表盘部、中央控制台部等车辆的各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风向调整装置1,举出在车室内配置于搭乘者的前方的例子,以从车室内观察的方向为基
准,将箭头fr(图5)侧作为前侧,将箭头rr(图5)侧作为后侧,将箭头l侧作为左侧,将箭头r侧作为右侧,将箭头u侧作为上侧,将箭头d侧作为下侧进行说明。这些方向仅作为一例而图示,并且根据风向调整装置1的设置位置、设置朝向适当变更。
28.风向调整装置1具备具有排出空调风的排出口2的主体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口2形成为横宽,上下方向比左右方向窄。面对排出口2,作为风向调整体的叶片4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主体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叶片4,例如设定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轴向且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主体部3的轴向叶片、及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轴向且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主体部3的横向叶片。叶片4的个数、配置可以任意地设定。此外,风向调整装置1具备截止阀等运转部。
29.风向调整装置1中,通过由搭乘者等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装置5来设定运转部的动作。例如,风向调整装置1通过操作装置5来设定配风性能。操作装置5与风向调整装置1相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5配置于风向调整装置1的右侧。
30.如图3所示,操作装置5具有由用户操作的被操作部6。被操作部6为根据用户的操作进行动作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操作部6为控制盘。即,本实施方式的被操作部6由用户进行转动操作。并且,图示的被操作部6为根据用户的操作而转动的动作部。即,被操作部6能够通过该操作向规定方向即圆周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操作部6沿着前后方向具有转动轴,能够围绕该转动轴向作为一侧的顺时针方向及作为另一侧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31.被操作部6具有供用户夹住或抓握的旋钮部10。优选为,在旋钮部10形成有表示被操作部6的操作位置或指示位置的标记部11。在图示的例子中,旋钮部10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沿着其径向配置有标记部11。
32.在本实施方式中,旋钮部10由一个旋钮部件12和另一个旋钮部件13构成。
33.一个旋钮部件12构成旋钮部10的外观部分。一个旋钮部件12形成为有盖圆筒状,使盖部分位于后端部而配置。
34.并且,另一个旋钮部件13构成一个旋钮部件12的外壳部分或外周部分。另一个旋钮部件13形成为圆筒状,供一个旋钮部件12从后方插入到内部而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旋钮部件12的前部突出设置爪部14,该爪部14插入并钩挂在形成于另一个旋钮部件13的插入孔部15,由此一个旋钮部件12与另一个旋钮部件13连接为一体。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另一个旋钮部件13的内周部分标记部11形成为沿着径向及轴向的肋,该标记部11与形成于一个旋钮部件12的盖部分的槽部16嵌合,由此使一个旋钮部件12与另一个旋钮部件13对位,并且使一个旋钮部件12相对于另一个旋钮部件13停止转动。
35.作为动作部的基底部17与旋钮部10连接。在旋钮部10的另一个旋钮部件13的前部突出设置有连接部18,该连接部18插入并钩挂在形成于基底部17的接受部19,由此旋钮部10与基底部17连接为一体。另外,在基底部17可以安装有缓冲部件20。缓冲部件20具有弹性,吸收被操作部6转动时的晃动而提高操作感。作为缓冲部件20,例如使用o型环。
36.基底部17为通过被操作部6的操作而进行动作即移动或转动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被操作部6的操作,基底部17能够向规定方向即圆周方向(转动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即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进行动作。如图2及图3所示,基底部17具有基底部主体部24和形成于基底部主体部24的突出部25。
37.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部主体部24形成为圆筒状。突出部25以同轴的方式配置于
基底部主体部24的前部侧,并从基底部主体部24向前突出。遍及基底部主体部24和突出部25而形成有接受部19。在形成基底部17的外周部的基底部主体部24的外周部形成有接受缓冲部件20的安装槽部26。并且,在突出部25的侧部形成有切口孔部27,且形成有位于该切口孔部27的、供旋钮部10的连接部18钩挂的钩挂接受部28。
3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部17还具有连结部30。连结部30与用于将被操作部6的操作传递至风向调整装置1的截止阀等运转部的转换部31连结。连结部30从突出部25的前部向前突出而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连结部30形成为二个相互平行的板状,在前端部形成有连结爪部30a。
39.转换部31为将被操作部6的动作转换为使风向调整装置1的运转部进行动作的动力的部分。转换部31例如为与用于使风向调整装置1的运转部进行动作的机构啮合的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部31为锥齿轮。在转换部31的中央部形成有供连结部30插入且供连结爪部30a钩挂的连结接受部33。
40.转换部31和被操作部6可动地支承于支承部35。支承部35在作为车室侧即外观侧的后侧支承被操作部6,并在作为与其相反的一侧的前侧支承转换部31。如图4所示,支承部35为设置于车体侧的设计面板,并且构成与风向调整装置1相邻的外观面。并且,如图3所示,在支承部35中,沿着前后方向贯穿而形成有开口部37。被操作部6从后方插入到开口部37,在支承部35的背面侧即前侧被操作部6与转换部3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操作部6的基底部17插入到开口部37,旋钮部10构成为相对于支承部35向后方暴露及突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被操作部6的操作而缓冲部件20滑接于开口部37。
41.另外,在支承部35中,可以在由位于暴露的被操作部6的旋钮部10的标记部11指示的位置处印刷或刻印表示运转部的动作的标记。标记配置于支承部35的外观面、即开口部37的外侧。作为标记,例如可举出刻度、数值或象形图等。
4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部35与被操作部6之间安装有产生适度感(咔哒感)的适度感附加装置40。图示的适度感附加装置40根据被操作部6被操作时的旋钮部10或标记部11的位置而产生适度感。例如,适度感附加装置40在被操作部6被操作时使旋钮部10或标记部11移动到规定的指示位置时产生适度感。适度感附加装置40具有具备弹簧42和安装于该弹簧42的接触部43的柱塞44。
43.弹簧42为将线材卷绕成圈状的圈状弹簧。接触部43位于弹簧42的一端部侧,被弹簧42施力。接触部43由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具有规定的刚性的部件形成。并且,柱塞44配置于在支承部35形成的孔部45,且位于与被操作部6的前部对置的位置。
44.孔部45形成于向支承部35的开口部37的内部突出的支承壁部46。孔部45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后部开口且前部封闭。如图1的(a)至图1的(c)所示,孔部45的侧壁即壁部47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因此,弹簧42及接触部43、即柱塞44沿着与基底部17的动作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而配置,并与基底部17的转动轴平行或大致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45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因此,壁部47呈圆筒状。壁部47为形成支承壁部46的一部分的部分。
45.并且,在孔部45的内部形成有保持弹簧42的另一端部侧、即与接触部43相反的一侧的保持部48。保持部48形成于成为孔部45的底部的支承壁部46,且位于孔部45的大致中央部。保持部48在弹簧42的径向上限制弹簧42的位置。即,由保持部48保持的弹簧42在几乎不改变其被保持的基端部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定位。因此,弹簧42被保持部48保持为其另一
端部侧被保持在孔部45的大致中央部。因此,被保持为弹簧42的另一端部侧的位置不向图1的(a)至图1的(c)中的至少左右方向即作为基底部17的动作方向的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移动。
46.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48为凹部。保持部48是从正面观察时为圆形的凹部,该保持部48具有小于孔部45的内径尺寸且稍大于弹簧42的外径尺寸的内径尺寸。保持部48以与孔部45同轴的方式配置。保持部48保持弹簧42的另一端部的外周侧。保持部48的作为开口侧的后部侧朝向壁部47侧呈锥状地扩展。即,在保持部48的开口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后部侧而直径尺寸逐渐变大的截头圆锥面状的锥面48a。锥面48a与壁部47连结。
47.关于弹簧42,在另一端部侧被保持部48保持的位置,一端部侧延伸至孔部45的内部。即,弹簧42的至少一端部侧能够在孔部45内沿着径向弹性地弯曲。并且,安装于弹簧42的一端部侧的接触部43在弹簧42的另一端部侧被保持部48保持的位置,位于孔部45的内侧。即,接触部43的侧部与壁部47在径向上对置。如图1的(a)所示,壁部47在弹簧42未弯曲的状态下与接触部43具有规定的间隙cl。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47在其整周上与接触部43的间隙cl成为恒定或大致恒定。即,在图1的(a)中的至少左右方向即作为基底部17的动作方向的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间隙cl相互大致相等。
48.并且,接触部43的前端部即与弹簧4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孔部45向后方突出并与被操作部6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43的前端部从孔部45向后方突出并与被操作部6的基底部17的基底部主体部24的前部对置。如图1的(a)及图2所示,基底部主体部24的前部成为一般面部即平面状的对置面部52,在该对置面部52形成有凹槽部53。通过弹簧42的施力而接触部43被弹性地按压在基底部17的对置面部52。
49.对置面部52在被操作部6的基底部17被插入到支承部35的开口部37的状态下与支承壁部46前后对置。对置面部52为沿着规定方向即圆周方向延伸的面,该规定方向是伴随被操作部6的操作的基底部17的动作方向。并且,对置面部52为在通过被操作部6被操作而基底部17动作时与接触部43滑接的滑接部。因此,对置面部52成为用于通过与接触部43的滑接而在弹簧42蓄积作用力的作用力蓄积部。
50.凹槽部53为作用力释放部,该作用力释放部通过基于被操作部6的操作的基底部17的动作来释放通过对置面部52与接触部43的滑接而蓄积在弹簧42的作用力的至少一部分。凹槽部53通过使对置面部52的一部分向后方偏移而形成。凹槽部53根据由位于被操作部6的旋钮部10的标记部11指示的位置来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部53形成有多个、例如3个。并且,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凹槽部53沿着基底部17(图3)的动作方向即圆周方向以相等间隔或相等角度配置。
51.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52.在组装适度感附加装置40时,将在弹簧42的端部安装有接触部43的柱塞44插入到位于支承部35的开口部37内的支承壁部46的孔部45,将弹簧42的与接触部4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保持于保持部48。在该状态下,如图1的(a)所示,在弹簧42垂直的状态下接触部43位于孔部45的大致中央部,在壁部47与接触部43的整周之间形成大致恒定的间隙cl。
53.接着,对于将柱塞44安装于孔部45的支承部35,将预先组装图3所示的一个旋钮部件12、另一个旋钮部件13、缓冲部件20及基底部17而构成的被操作部6从后方组装到开口部37,并且隔着支承部35从前方将转换部31与被操作部6的连结部30连结。
54.在该状态下,如图1的(a)所示,被操作部6的基底部17与接触部43前后对置,在对置面部52或凹槽部53基底部17与接触部43相互接触,构成适度感附加装置40,并且组装图4所示的操作装置5。
55.若在设定风向调整装置1的动作时,用户对操作装置5的被操作部6的旋钮部10进行转动操作,则被操作部6整体进行转动,与被操作部6连结的转换部31(图3)联动地进行转动,由此被操作部6的动作通过转换部31(图3)转换为使风向调整装置1的运转部进行动作的动力,风向调整装置1按所设定的动作进行运转。
56.被操作部6转动时,图1的(a)所示的适度感附加装置40中,接触部43与对置面部52滑接。例如,向图1的(b)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即通过被操作部6的转动而基底部17向一侧即图中的左方向移动时,通过接触部43与对置面部52的滑接而接触部43的前端部被压向箭头a侧,并且弹簧42的另一端部侧的箭头a侧的位置被保持部48限制而几乎不移动,由此弹簧42的一端部侧在与孔部45的壁部47的间隙cl内向箭头a方向弯曲,在弹簧42蓄积作用力。并且,例如在被操作部6成为标记部11指示风向调整装置1的运转部的动作的位置等、预先确定的规定的位置时,接触部43到达根据其设定的基底部17的凹槽部53的位置,由此蓄积在弹簧42的作用力的至少一部分被释放,接触部43向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进行摆动运动。其结果,接触部43与孔部45的与箭头a侧相反的一侧的壁部47碰撞,产生撞击声、即适度声(咔哒声)。并且,通过接触部43的前端部侧进入凹槽部53,被操作部6的位置被临时固定在规定的位置。
57.同样地,向图1的(c)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即通过被操作部6的转动而基底部17向另一侧即图中的右方向移动时,通过接触部43与对置面部52的滑接而接触部43的前端部被压向箭头b侧,并且弹簧42的另一端部侧的箭头b侧的位置被保持部48限制而不移动,由此弹簧42的一端部侧在与孔部45的壁部47的间隙cl内向箭头b方向弯曲,在弹簧42蓄积作用力。并且,例如在被操作部6成为标记部11指示风向调整装置1的运转部的动作的位置等、预先确定的规定的位置时,接触部43到达根据其设定的基底部17的凹槽部53的位置,由此蓄积在弹簧42的作用力的至少一部分被释放,接触部43向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进行摆动运动。其结果,接触部43与孔部45的与箭头b侧相反的一侧的壁部47碰撞,产生撞击声、即适度声(咔哒声)。并且,通过接触部43的前端部侧进入凹槽部53,被操作部6的位置被临时固定在规定的位置。
58.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适度感附加装置40中,由保持部48至少限制基底部17的动作方向即规定方向(转动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弹簧42的位置,因此无需为了保持弹簧42而使壁部47与弹簧42及接触部43靠近,即无需使供弹簧42及接触部43(柱塞44)插入的孔部45变窄,从而能够确保组装空间,容易组装。
59.并且,将接触部43与壁部47的间隙cl设定为在基底部17的动作方向即规定方向(转动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大致相等,因此基底部17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进行动作时和向另一侧进行动作时,接触部43的移动行程大致相等。因此,能够使接触部43从对置面部52相对移动到凹槽部53等、接触部43与基底部17的接触状态改变时由于弹簧42的作用力的释放而接触部43与壁部47碰撞时产生的作为适度感的撞击声在基底部17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进行动作时和向另一侧进行动作时大致均匀,并且由于无需使壁部47与接触部43靠近,因此能够确保使接触部43与壁部47碰撞时的行程而产生大的撞击声,因此能够附加良好的
适度感。
60.将壁部47作为容纳接触部43的孔部45的侧壁,由保持部48将弹簧42保持在孔部45的大致中央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接触部43与壁部47的间隙c l在基底部17的动作方向即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转动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设定为大致相等。
61.将保持部48设为供弹簧42的端部插入的凹部,由此仅通过将弹簧42的端部插入到保持部48就能够容易地组装弹簧42。
62.作为凹部的保持部48的开口侧朝向壁部47侧呈锥状地扩展,因此以将弹簧42(柱塞44)保持于保持部48的方式进行安装时,保持部48的开口侧的锥形(锥面48a)成为引导件,从而能够更容易地组装弹簧42(柱塞44)。
63.并且,对被操作部6进行操作时,通过适度感附加装置40在规定的位置产生适度感,由此用户无需直接通过肉眼确认被操作部6便能够根据适度感知道被操作部6的位置。因此,例如操作者不移动视线便能够对被操作部6进行操作。
64.接着,对于第2实施方式,参考图5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65.本实施方式的适度感附加装置40中,保持弹簧42的保持部48成为凸部。保持部48为在形成孔部45的底部的支承壁部46从孔部45的大致中央部向后方突出的凸部。保持部48插入或压入到弹簧42的另一端部而保持弹簧42。
66.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由保持部48至少在基底部17的动作方向即规定方向上限制弹簧42的位置,使接触部43与壁部47的间隙cl在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大致相同等、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由此容易组装适度感附加装置40,并且能够附加良好的适度感等、能够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67.并且,通过将保持部48设为凸部,即使将保持部48的周边、特别是孔部45整体形成得宽,也能够限制弹簧42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容易地组装弹簧42及接触部43。
68.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动作部的基底部17与被操作部6构成为一体,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与被操作部6的操作联动地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进行动作即可。
69.并且,动作部可以沿着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具有转动轴。此时,弹簧42及接触部43、即柱塞44沿着与转动轴平行的方向配置,由此能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发挥作用。
70.而且,关于动作部,只要是能够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进行动作的部件,则不限于转动的部件,可以是能够往复移动的部件等。
71.关于壁部47,不限于包围弹簧42及接触部43的整周的部件,只要至少相对于接触部43,位于在动作部的动作方向即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对置的位置即可。
72.关于操作装置5,设为设定风向调整装置1的叶片4的动作的装置,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是设定其他任意装置的动作的装置。
73.关于操作装置5,只要是由用户对被操作部6进行操作的装置,则不限于对其他装置进行操作的装置。
74.并且,动作部设为与被操作部6的操作联动,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应用于向规定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进行动作的任意动作部。
75.即,适度感附加装置40能够应用于具备弹簧42及接触部43(柱塞44)、基底部17(动
作部)、壁部47及保持部48的任意装置。
76.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77.本发明例如能够优选用作对用于对汽车的空调用风向调整装置进行操作的被操作部附加适度感的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