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管廊一体化管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24268发布日期:2023-02-01 04:39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综合管廊一体化管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机场智能管控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综合管廊一体化管控系统。


背景技术:

2.综合管廊一体化管控系统集综合管廊信息采集、融合、处理、分析、运维管理为主体的智能管廊监控与报警平台,整体推进机场综合管廊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实现机场综合管廊公司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交换以及系统间的互联,实现与外部系统之间统一的互联接口、信息共享及交换,实现对综合管廊管理工作的全面支撑,管廊管控水平全面提升。
3.现有的机场综合管理管控系统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管控系统。各系统之间由于技术体系不一,采用的标准各异,导致难以兼容互通,这不仅需要兼顾环境与设备监控、通信联络、地理信息等需求,而且还要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防范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报警、门禁等配套系统的集成以及与广播系统的联动,目前,尚无兼顾上述功能完整的管控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一种机场能源智能管控系统,该系统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兼容视频、门禁、报警等各个专业系统不同类型的通信方式和多种通信格式。将分散的、相互独立的专业系统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软件界面进行集中管理,并可以监控各专业系统的运行状况信息。构建视频监控、消防管理、环境监测、门禁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管理联网。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综合管廊一体化管控系统,系统由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讯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构成,所述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包括第一数据检测子系统、监测设备控制子系统和监测报警子系统;所述安全防范系统包括第二数据监测子系统、安防设备控制子系统、安防报警子系统和智慧线安防子系统;所述通讯系统包括第三数据监测子系统、通信设备控制子系统、智慧线通讯子系统和通信报警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第四数据监测子系统。
6.优选的方案中,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数据线连接第一数据检测子系统、第二数据监测子系统、第三数据监测子系统和第四数据监测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监测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分析对比子系统、数据查询子系统、数据报表展示子系统和数据导出/导入子系统。
7.优选的方案中,第一数据检测子系统包含监测设备接入模块、工业连接平台软件、监测数据采集模块和监测数据展示模块。
8.优选的方案中,监测设备控制子系统包含控制模式切换模块、风机控制模块、水泵控制模块和照明控制模块。
9.优选的方案中,第二数据监测子系统包括安防设备接入模块、安防数据采集模块和安防数据展示模块。
10.优选的方案中,安防设备控制子系统包含入侵探测报警器控制模块、前端网络摄像机控制模块、门禁控制器控制模块和智慧线系统控制模块。
11.优选的方案中,智慧线安防子系统包含入侵跟踪模块、人员定位模块和在线式电子巡更模块。
12.优选的方案中,第三数据监测子系统包含通信设备接入模块、通信数据采集模块和通信数据展示模块。
13.优选的方案中,监测数据管理子系统包含有数据存储模块和异常情况视频存储模块。
14.本专利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1、本系统运用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设置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系统、预警与报警系统和统一管理平台,并设置地理信息系统。预警与报警系统根据所纳入管线的种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本发明中的综合管廊一体化管控系统把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各系统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和协调的综合系统,实现各系统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及联动控制;3、本系统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易用性、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4、控制中心设置综合管廊管控一体化平台软件顺应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bim )、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管廊管控一体化平台软件顺应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发展方向,满足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发明系统整体框架图;图2为本发明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框架图;图3为本发明安全防范系统框架图;图4为本发明通讯系统框架图;图5为本发明数据管理系统框架图。
16.图中: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1、第一数据检测子系统101、监测设备接入模块1011、工业连接平台软件1012、监测数据采集模块1013、监测数据展示模块1014、监测设备控制子系统102、控制模式切换模块1021、风机控制模块1022、水泵控制模块1023、照明控制模块1024、监测报警子系统103、安全防范系统2、第二数据监测子系统201、安防设备接入模块2011、安防数据采集模块2021、安防数据展示模块2013、防设备控制子系统202、入侵探测报警器控制模块2021、前端网络摄像机控制模块2022、门禁控制器控制模块2023、智慧线系统控制模块2024、安防报警子系统203、智慧线安防子系统204、入侵跟踪模块2041、人员定位模块2042、在线式电子巡更模块2043、通讯系统3、第三数据监测子系统301、通信设备接入模块3011、通信数据采集模块3012、通信数据展示模块3013、通信设备控制子系统302、智慧线通讯子系统303、通信报警子系统30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第四数据监测子系统401、数据管理系统5、监测数据管理子系统501、数据存储模块5011、异常情况视频存储模块5012、
数据分析对比子系统502、数据查询子系统503、数据报表展示子系统504、数据导出/导入子系统505。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综合管廊一体化管控系统,系统由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1、安全防范系统2、通讯系统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和数据管理系统5构成,所述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1包括第一数据检测子系统101、监测设备控制子系统102和监测报警子系统103,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1主要功能包括:采集管廊内各区间的环境信息,如氧气浓度、温湿度、液位、沉降仪等,并根据环境信息,自动或手动启动相应的环境控制设备,如水泵、风机、照明等;所述安全防范系统2包括第二数据监测子系统201、安防设备控制子系统202、安防报警子系统203和智慧线安防子系统204;安全防范子系统,在本次项目建设中主要由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智慧线系统组成;所述通讯系统3通讯子系统主要由扩播电话系统组成,包括第三数据监测子系统301、通信设备控制子系统302、智慧线通讯子系统303和通信报警子系统30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包括第四数据监测子系统401,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需要专业的行业人员来设计和施工,因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不在本系统起决定性作用,综合管廊一体化管控系统只是接收火灾报警信息,同时实时监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前端设备的运行状态。
18.优选的方案如图5所示,数据管理系统5通过数据线连接第一数据检测子系统101、第二数据监测子系统201、第三数据监测子系统301和第四数据监测子系统401;数据管理系统5主要是实现对监测数据管理和政策文件管理。数据管理系统5采用 b/s、c/s 和 m/s 混合架构,既可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系统,又可通过手机端进行数据的填报;数据管理系统5包括数据监测数据管理子系统501、数据分析对比子系统502、数据查询子系统503、数据报表展示子系统504和数据导出/导入子系统505;所述数据监测数据管理子系统501设计到包含环境检测类设备、安全防范类设备、通信类设备和消防类设备。监测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对这四类数据进行管理。实现的功能包括:(1) 数据存储、(2) 数据分析对比、(3) 数据查询、(4) 数据报表展示、(5) 数据导出、(6) 数据备份、(7) 数据导入;监测数据管理子系统501包含有数据存储模块5011和异常情况视频存储模块5012;所述数据存储模块5011分为两大类,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库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到分布式文件服务器中;非结构化数据包含:历史视频、图片、文件;异常情况视频存储模块5012会自动截取异常事件发生前后 1-5 分钟视频(可自定义),供事后调阅、追溯。但考虑到视频存储空间有限,系统提供视频的下载备份功能。管理员可以手动将历史视频转移备份,进行永久存储;数据分析对比子系统502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包括:温度、湿度、液位、流量、气体浓度等指标,可提供一天内每小时数据分析对比、一个星期内每天数据分析对比、一年内每月数据分析对比和相同天气条件下,数据分析对比等数据;数据查询子系统503通过配置不同的查询条件,实现历史数据的查询;
数据报表展示子系统504提供各种数据展现方式,包括:温度、湿度、液位、流量、气体浓度等指标,以表格形式、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等多种展现形式。数据的展现形式根据数据格式的内容会做针对性的展示;数据导出/导入子系统505可根据数据查询的内容提供 excel 表格的形式导出数据和根据条件查询备份到文件服务器的数据,选择性的导入历史数据,方便后期的运维分析。
19.优选的方案如图2所示,第一数据检测子系统101包含监测设备接入模块1011、工业连接平台软件1012、监测数据采集模块1013和监测数据展示模块1014;所述第一数据检测子系统101采用 kepserver 工业连接平台软件,实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连接接入。物联网关通过标准的工业通讯协议 opc 与 kepserver 进行数据交互,从而实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接入集成,最终实现了所有管廊内所有的环控设备的接入集成;监测数据展示模块1014专门提供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入口,进入系统后按照不同的纬度展示数据。同时平台提供多种终端展示数据的方式,包括:工作站(pc)、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移动平板)、大屏。
20.优选的方案如图2所示,监测设备控制子系统102包含控制模式切换模块1021、风机控制模块1022、水泵控制模块1023和照明控制模块1024;所述模式切换模块1021具有两种控制模式:现场手动模式、远程手动模式、自动模式。设备就地控制箱设有现场/远程转换开关,实现上述控制方式的转换;风机控制模块1022、水泵控制模块1023和照明控制模块1024包括(1)现场手动操作、(2)远程手动操作和(3)自动控制三种控制方式。
21.优选的方案如图3所示,第二数据监测子系统201包括安防设备接入模块2011、安防数据采集模块2012和安防数据展示模块2013;所述设备接入模块2011包括入侵探测报警器、前端网络摄像机、门禁控制器和智慧线服务器等设备的接入,系统内所有的前端网络摄像机的接入是先通过有线网络,将前端摄像机接入到视频监控系统,再由物联网关集群服务通过集成接入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前端摄像机的集成接入。管廊内所有的门禁控制器的接入也是先通过有线网络,将前端门禁控制器接入到门禁管理系统,再由物联网关集群服务通过集成门禁管理系统,实现前端门禁控制器的集成接入;安防数据展示模块2013将系统内的安全防范设备基本上安装部署与管廊内部的逃生口、通风口、连接通道等关键部位,进去安全防范子系统后选择不同安全防范部位,按照图层的形式展示分区内设备的地理位置、设备运行状态(在线、离线、告警、开/关等,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状态,同时有告警时闪烁)、设备实时数据显示。
22.优选的方案如图3所示,安防设备控制子系统202包含入侵探测报警器控制模块2021、前端网络摄像机控制模块2022、门禁控制器控制模块2023和智慧线系统控制模块2024;所述入侵探测报警器控制模块2021通过智慧线提供的网络接入能力使用移动端 app 或者在监控中心坐席端综合管廊管控系统,远程手动设置某个位置的入侵探测报警器的撤防/布防状态。同时将状态信息实时反馈至综合管廊管控系统;
前端网络摄像机控制模块2022通过智慧线提供的网络接入能力使用移动端app或者在监控中心坐席端综合管廊管控系统,远程手动查看某路摄像机的实时画面,调阅历史视频。同时可以针对带云台控制功能的摄像机可以远程手动云台控制,远程手动调节摄像机的焦距;门禁控制器控制模块2023通过智慧线提供的网络接入能力使用移动端app或者在监控中心坐席端综合管廊管控系统,远程对门禁授权(卡号授权、人脸授权),调阅门禁通信记录。同时可以针对个门远程手动开门,但是远程手动开门不提供给可通往空侧的通道、逃生口等关键部位;智慧线系统控制模块2024通过智慧线提供的网络接入能力使用移动端app或者在监控中心坐席端综合管廊管控系统,远程手动对管廊内的某个区域进行撤防/布防状态的配置。
23.优选的方案如图3所示,智慧线安防子系统204包含入侵跟踪模块2041、人员定位模块2042和在线式电子巡更模块2043;所述智慧线安防子系统204在管廊全线、设备隔间、通风口、下料口、管线分支口等区域,安装用于入侵探测跟踪的智慧线,利用其形成的微波通信阵列,实现管廊全线的入侵探测及跟踪。智慧线中的微基站密集排列,在管廊各舱室沿线构成全空间、均匀分布的自适应微波阵列。非法人员进入综合管廊时,对微波阵列的无线信号造成阻挡、吸收、反射等干扰,系统通过对扰动进行分析从而判别入侵行为并报警,可104/186实现多点入侵及并行报警。微基站可编址,与管廊位置进行对应,检测到报警信息后,通过微基站的地址,可同时在监控平台提示入侵点位置,并按预设规则将入侵位置信息转发给其他联动系统;人员定位模块2042在管廊内,利用其随身携带的防爆智能手机可与智慧线实时通信,智慧线可自主形成联合定位网络对终端位置进行实时定位,并将其位置上传至监控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可实时查看其位置及行动轨迹。系统能够快速对系统内的手机、标识卡等物联网终端进行实时精确定位,定位精度可达5米;在线式电子巡更模块2043在系统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进风口、排风口;综合管廊附属设备安装处;管道上阀门安装处;电力电缆接头区。通过上层平台的集成,可以设置智慧线内部对应微基站为巡检点,可以在管廊内的任何有需要巡检的区域进行设置巡检点,且随时可以增添及撤销巡检点,方便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24.优选的方案如图4所示,第三数据监测子系统301包含通信设备接入模块3011、通信数据采集模块3012和通信数据展示模块3013;通信设备接入模块3011需要接入的设备是多媒体融合通讯服务。物联网关集群服务同时封装厂家提供的sdk/协议,实现多媒体融合通讯服务集成接入。最终实现扩播电话的主机、副机的集成接入;通信数据展示模块3013数据展示方式,与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1中的数据展示方式相同。
25.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在互不冲突的前提下,本发明记载的各项技术特征能够互相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
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