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0229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率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优良的散热效率,防止中央处理单元(CPU)上的温度过高,使计算机发生当机与损坏问题的高效率散热模组。
现有在笔记型计算机内部所使用的中央处理单元(CPU),由于该中央处理单元(CPU)的优点在于耗电量少、产生的热量少,厚度薄与体积小,因此使用在笔记型计算机内部所设的集成电路上设置散热器及散热风扇无需高效率的散热模组,但是,其缺点在于由于目前在笔记型计算机内部所使用的中央处理单元(CPU),一个约售价一万多元,故存在成本高的缺点。
现今的笔记型计算机不断的降低成本,以达到良好的销售,因此将笔记型计算机上原有的中央处理单元(CPU)改为桌上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CPU),这样,成本大幅下降,但是原有笔记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CPU)耗电量少、产生的热量少的优点将会消失,因为桌上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CPU)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同样的速率中央处理单元(CPU)却是笔记型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CPU)产生耗电量及热量的三倍多,因此本创作人有鉴于现有的笔记型计算机上所设置的散热结构在设计上经改进后无法再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的问题,积极进行研究改进,经不断的尝试与试验后,终于研制出确具实用性功效的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散热风扇;横向排列的第一组散热鳍片,是设于第一壳体另端上层;导热柱,其是由第一壳体另端下层朝外部延伸,在导热柱外端部设置第二组散热鳍片,在第二组散热鳍片外部与导热柱上设置一框架;第二壳体上设置散热风扇,第二壳体的一端开口与框架结合,以组成散热模组,以便对笔记型计算机内的中央处理单元(CPU)进行散热。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第一壳体设有下片、上片及侧壁,在下片、上片处设有相对的通孔,在通孔处设置第一散热风扇。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第二壳体设有上片、下片及侧壁,在第二壳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在通孔处设置第二散热风扇。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第一壳体内部相邻于通孔侧边设有一可供整流的斜面。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相对于斜面上的一侧设有一侧片。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导热柱为朝向左侧延伸出一支。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导热柱为分别朝向左、右侧各延伸出一支。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导热柱为铜制品。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第一组散热鳍片为铜制品。
前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中第二组散热鳍片为铜制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具有优良的散热效率,防止中央处理单元(CPU)上的温度过高,使计算机发生当机与损坏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平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第一壳体11下片12上片13侧壁14通孔15第一散热风扇16斜面17侧片18第一组散热鳍片19导热柱191第二组散热鳍片192框架20塑料片21孔30第二壳体31通孔32第二散热风扇40笔记型计算机41中央处理单元(CPU)42散热孔43散热孔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高效率散热模组,是在笔记型计算机内部设有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该第一壳体10设有下片11、上片12及侧壁13等,在下片11、上片12处具有相对的通孔14,通孔14处设置第一散热风扇15,第一散热风扇15吹出的风可吹入第一壳体10内部;一具有孔21的塑料片20,该塑料片20是设于第一壳体10的下部;在第一壳体10内部相邻于通孔14侧边设有一可供整流的斜面16,另相对于斜面16上的一侧处设有一侧片17,该斜面16与侧片17的作用在于可将风扇吹出的风予以整流;一横向排列的第一组散热鳍片18,是设于第一壳体10另端上层,该第一组散热鳍片18是以铜制品较佳,以便具有较佳的导热及散热功效;一横向设置的导热柱19,该导热柱19是由第一壳体10另端下层朝外部延伸,该导热柱19可为朝向左侧延伸出一支或为朝向左、右侧分别各延伸出一支,该导热柱19采用铜制品制成较佳,在导热柱19外端部设有第二组散热鳍片191,第二组散热鳍片191可为铜制品,在第二组散热鳍片191外部与导热柱19上设有一框架192;该第二壳体30具有相同于前述的上片、下片及侧壁,不予赘述,在第二壳体30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31,在通孔31处供设置第二散热风扇32,第二壳体30的一端开口可与框架192相互结合组装为一体,而组成一散热模组。
上述结构在组合后当使用于笔记型计算机上时,如图4、5中所示,在笔记型计算机40上所设置的中央处理单元(CPU)41上接触设置第一壳体10,其中的中央处理单元(CPU)41可采用个人计算机上使用的中央处理单元(CPU)41转设置于该处,以达到降低成本目的,而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是分别设置于笔记型计算机40上的适当位置处。第一组散热鳍片18与第二组散热鳍片191是分别与笔记型计算机40侧边所设的散热孔42、43相通,以便将中央处理单元(CPU)41上所产生的热量经由第一散热风扇15与第二散热风扇32快速且有效的吹散至外部,达到快速且有效散热的目的。
其散热步骤为可借助第一散热风扇15所产生的吹风作用,然后经由斜面16及侧片17的整流作用,将中央处理单元(CPU)41上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于第一组散热鳍片18处并经由该处吹向散热孔42予以传导出去;并可借由导热柱19将热量导向第二组散热鳍片191处,将第二散热风扇32吹出的风经由第二组散热鳍片191通过散热孔43吹出至外部,故可达到高效率、快速的散热目的,以防止中央处理单元(CPU)41上所产生的温度过高,防止笔记型计算机发生当机与损坏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亦可借由多个散热风扇分别配合多组散热鳍片,亦同样达到良好的散热目的。
因此,经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优异的结构,至少具有如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中是在中央处理单元(CPU)上设置壳体,壳体上设置第一散热风扇15,壳体端部设置第一组散热鳍片18,令第一散热风扇15吹出的风吹向第一组散热鳍片18,以供散热,壳体上横向设置导热柱19,导热柱19上设置第二组散热鳍片191,并设一框架192外接设置第二散热风扇32,经第二散热风扇32及第二组散热鳍片191将笔记型计算机内部所设的中央处理单元(CPU)41导出的热可经第一散热风扇15、第二散热风扇30予以散热,以将中央处理单元(CPU)41产生的热快速的散出,达到优良散热效率,防止中央处理单元(CPU)上的温度过高,并可防止笔记型计算机发生当机与损坏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实用性与创造性,且本实用新型在申请前并未有已见于任何刊物及公开使用,符合专利法第九十七条及第九十八条规定,故依法提出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散热风扇;横向排列的第一组散热鳍片,是设于第一壳体另端上层;导热柱,其是由第一壳体另端下层朝外部延伸,在导热柱外端部设置第二组散热鳍片,在第二组散热鳍片外部与导热柱上设置一框架;第二壳体上设置散热风扇,第二壳体的一端开口与框架结合,以组成散热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下片、上片及侧壁,在下片、上片处设有相对的通孔,在通孔处设置第一散热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上片、下片及侧壁,在第二壳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在通孔处设置第二散热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相邻于通孔侧边设有一可供整流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斜面上的一侧设有一侧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柱为朝向左侧延伸出一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柱为分别朝向左、右侧各延伸出一支。
8.根据权利要求1、6或7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柱为铜制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散热鳍片为铜制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散热鳍片为铜制品。
专利摘要一种高效率散热模组,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散热风扇;横向排列的第一组散热鳍片,是设于第一壳体另端上层;导热柱,其是由第一壳体另端下层朝外部延伸,在导热柱外端部设置第二组散热鳍片,在第二组散热鳍片外部与导热柱上设置一框架;第二壳体上设置散热风扇,第二壳体的一端开口与框架结合,以组成散热模组,以便对笔记型计算机内的中央处理单元(CPU)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具有优良的散热效率,防止中央处理单元(CPU)上的温度过高,使计算机发生当机与损坏的问题。
文档编号G06F1/20GK2566351SQ0224686
公开日2003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13日
发明者萧森仰 申请人: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