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单元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5809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单元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个人笔记本电脑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显示单元。
背景技术
具有附接在主体单元上的可开闭显示面板壳体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以下简称“笔记本PC”)是众所周知的。笔记本PC是被设计为可携带的,因此,尤其要求它们的显示面板的壳体具有很高的刚硬度。
例如,从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号2003-15530(见段 ,图5)可知,其中将作为增强构件的矩形透明丙烯酸树脂板附接到壳体背部的结构用作该壳体的增强结构。该增强构件具有基本上覆盖壳体的整个背表面的尺寸,其框架被粘附到该背表面上。
增强构件附接到壳体的整个背表面(即PC的整个前表面)增加了强度,但也没有比要求更多增加壳体的厚度。进一步地,当壳体的背表面损坏时,该壳体也可以简单地通过更换该增强构件而很好地修复。
但是,如果增强构件如上所述具有基本上与壳体相同的尺寸,则可以增强壳体的周边部分的强度,然而,不能充分地增强中心部分的强度。例如,可以设置增强肋来增强中心部分的强度。在这种情况下,壳体不可避免地增厚,因而增加了整个笔记本PC的厚度。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笔记本PC的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壳体和覆盖壳体的一部分的增强板。覆盖壳体的一部分的增强板可以向壳体提供比覆盖整个壳体的增强板更高的强度。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笔记本PC的外观的示范立体图;图2是图1的笔记本PC的打开状态的示范立体图,显示了PC的显示单元和主体单元;图3是显示图1的笔记本PC的示范剖视图;
图4是显示增强板从笔记本PC的显示单元的壳体分离的状态的示范立体图;图5是增强板的示范立体图;图6是图5的增强板的反面的示范立体图;图7是显示壳体的凹进处和增强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和图8是显示显示面板从显示单元的壳体分离的状态的示范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笔记本PC的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壳体和覆盖壳体的一部分的增强板。覆盖壳体的一部分的增强板可以向壳体提供比覆盖整个壳体的增强板更高的强度。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以下简称“笔记本PC”)的示意性立体图。进一步地,图2是图1的笔记本PC的打开状态的示意性立体图,显示了包括在笔记本PC中的显示单元2和PC本体(主体单元)4。
如图2所示,通过用两个铰链以可开闭的方式将显示单元2附接到PC本体4的后侧,从而形成笔记本PC 1。例如,PC本体4的上表面(前表面)配备操作者通过其输入数据的作为输入单元的键盘6。如图1所示,当关闭时显示单元2覆盖键盘6。显示单元2具有当显示单元关闭时面对键盘6的显示面板8。
显示单元2具有附接到并覆盖显示面板8的后表面的树脂壳体10。由经加工的铝板形成的增强板20附接到并覆盖壳体1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增强板20形成矩形,并附接到显示单元2的其位置在单元2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靠近铰链3的一部分上。增强板20具有基本上沿着长度方向(第一方向)的整个长度延伸的边缘21。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增强板20沿着整个长度延伸并基本上覆盖壳体10的一半宽度,因此边缘21基本上沿着壳体10的中心延伸。
在显示单元2的宽度方向上覆盖壳体10的一半外表面的增强板20在宽度方向上显示了很高的刚硬度,结果壳体10自身的刚硬度得到增强。如上所述,如果基本上与壳体10相同尺寸的增强板附接到整个壳体10,则壳体10的中心不能显示充分的刚硬度。相反,如在该实施例中一样,如果增强板在一个方向上的长度缩短,则可以增强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刚硬度。进一步地,由于增强板20的边缘21基本上沿着壳体10的中心延伸,如果该增强板20粘附到壳体10,壳体10的中心也可以显示很高的刚硬度。
现在参考图3-8更详尽地描述显示单元2的结构。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从笔记本PC的后侧观察时的立体图,显示了增强板20从壳体10中限定的凹进处11分离的状态。图5是从壳体10的凹进处11分离的增强板20的立体图。图6是显示增强板20的反面的立体图。图7是显示壳体10的凹进处11和增强板2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显示当显示面板8从壳体10分离时看到的壳体10的内表面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显示单元2是显示面板8,壳体10,增强板20等的组件。更具体地,在显示单元2中,显示面板8被接纳在图8中显示的壳体10中,图2中显示的矩形框架2附接到显示面板8的前周边部分。另外,图5中显示的增强板20被安装在壳体10的背面限定的凹进处11中。
在该实施例中,显示面板8是液晶显示器(LCD)面板,并包括作为背灯的荧光灯(未显示)。另外,如图4所示,用于连接驱动电路(未显示)的线路板9附接到显示面板8的反面。线路板9以显示单元2的长度方向在铰链3附近延伸,并与设置在显示面板8上的连接终端(未显示)压力接触。
壳体10覆盖显示面板8的背面。用于收纳增强板20的凹进处11形成在壳体10的外表面上。用于收纳增强板20的凹进处11具有如图4所示的三个开口13。环形壁部分14沿着每个开口13的整个边缘形成并向增强板20突出。当增强板20通过将粘合剂注入到凹进处而安装在凹进处11中时,环形壁部分14防止粘合剂流入开口13。
用于和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两个天线15附接到壳体10的内表面,与显示面板8相对,如图8所示。屏蔽构件16基本上附接到壳体10的除了开口13和天线15的功能部分15a以外的整个内表面。在该实施例中,屏蔽构件16通过将铝淀积在壳体10的内表面上形成。
也就是说,天线15被定位成使它们不会和金属制成的增强板20交迭,功能部分15a不用屏蔽构件16覆盖。结果,天线15的通信性能被防止因增强板20和屏蔽构件16而衰退。
如前所述,增强板20被安装在形成在壳体10的外表面的凹进处11中。增强板20具有根据壳体10的凹进处11的结构在相同方向上弯角的纵向相对的两端22,并且具有其位置远离边缘21的长侧边23。长侧边23稍许弯角,从而提供在增强板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增强肋24。结果,增强板20的纵向刚硬度也得到增强。
当增强板20如图3所示安装在壳体10的凹进处11中时,边缘21稍微缩进凹进处11,即稍微低于壳体10的外表面10a的水平,如图7的放大图所示。如果金属增强板20的边缘21高于树脂壳体10的外表面10a的水平,当使用者携带笔记本PC时,该边缘可能伤害使用者的手。为了避免这一点,在该实施例中,增强板20的边缘21被埋入壳体10的凹进处11中以便使其不高于壳体10的外表面10a的水平。
安装在壳体10的凹进处11中后,增强板20通过开口13由图4和8所示的导电带17电连接到屏蔽构件16。结果,增强板20的其位置相应于其中不设置屏蔽构件16的开口13的部分也能够作为屏蔽构件。这样有效地防止笔记本PC产生的电磁辐射由该PC向外发射。
电子元件18通过壳体10的开口13从与增强板20相对的显示面板8的背面突出。如果相应于电子元件18的位置没有形成开口13,并且如果外力施加到壳体10上,在电子元件18的位置将发生应力集中,由此可能损坏显示面板18。形成在壳体10中相应于电子元件18的位置上的开口13给予增强板20相应于壳体10厚度的变形的余地,从而防止如上所述的应力集中。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基本上具有壳体10的一半宽度的尺寸的增强板20安装在凹进处11中。与增强板覆盖整个壳体10的情况相比,这样做增强了增强板的横向刚硬度,并减少了整个设备的重量。另外,由于增强板20覆盖壳体10的一半外表面10a,天线15可以位于不设置增强板的地方,从而避免PC的通信性能的衰退。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增强板20可以位于相应于显示面板8上线路板9的位置,即位于其覆盖将容易被外力损坏的部分的位置。结果,可以提供适合于携带的笔记本PC。
还有,在该实施例中,三个开口13形成在壳体10的其上设置增强板20的部分中,即形成在壳体10的凹进处11中。因此,壳体10可以被做得很轻,并且可以减少壳体10的材料成本。开口13中的一个开口形成在壳体10中相应于从显示面板8的背面突出的电子元件18的位置。这样做给予增强板20相应于壳体10厚度的变形的余地。因此,即使外力施加到安装在凹进处11中的增强板20上,也几乎不可能使增强板20接触电子元件18。
另外,由于开口13形成在壳体10的其上设置增强板20的部分中,通过在壳体10的内表面进行淀积形成的屏蔽构件16可以通过开口13电连接到金属增强板20。这意味着面积减少并且因开口13使屏蔽效果受到影响的屏蔽构件16可以由增强板20补偿。结果,由PC产生的电磁辐射被有效阻挡。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单一的增强板20在壳体10上以其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基本上覆盖壳体10的一半外表面,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可以设置两个或者更多增强板。或者,可以设置横向延伸的增强板或者L形的增强板。无论如何,如果增强板在一个方向上的长度被减少从而增加该构件在同一方向上的刚硬度,则效果就是充分的。
进一步地,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的壳体10由树脂形成,增强板20由铝制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增强板20可以由镁合金形成。或者,壳体10可以由镁合金形成,增强板20可以由铝形成。无论如何,如果增强板20由不同于壳体10的材料的材料形成并具有比壳体更高的刚硬度,则效果就是充分的。这样,如果增强板20由不同于壳体10的材料的材料形成并具有比壳体更高的刚硬度,则与增强板20和壳体10由同一种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壳体10的刚硬度能被增强。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增强板20设置在显示面板8上相应于线路板9的位置,但增强板20的位置不限于此。然而,理想的是增强板20设置在其覆盖将容易被外力损坏的部分的位置。例如,增强板20可以设置在其覆盖作为显示面板8的背灯的荧光灯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覆盖显示面板的背面的壳体;和由不同于壳体材料的材料形成并附接到壳体的外表面上的增强板,该增强板沿着壳体在第一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延伸,并且沿着壳体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部分长度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增强板具有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体一半的尺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增强板具有在对应于壳体在第二方向上基本中心的位置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边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增强板设置在其覆盖显示面板的连接到驱动电路的部分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增强板设置在其覆盖显示面板的灯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壳体由树脂形成,并且增强板由至少包含轻金属的合金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至少一个形成在壳体的由增强板覆盖的部分中的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电子元件从显示面板的通过开口与增强板相对的部分突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增强板由金属制成;阻挡电磁辐射的屏蔽构件设置在壳体的与显示面板相对并且不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内表面上,;以及屏蔽构件通过该壳体的开口电连接到增强板。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开口的整个边缘上设置向增强板突出的环形壁部分。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壳体由树脂形成并且具有在其中安装增强板的凹进处;以及增强板由至少包含轻金属的合金形成,当增强板安装在凹进处中时,在第一方向延伸的增强板的边缘缩进凹进处中到低于壳体的外表面的水平。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天线,该天线位于不设置增强板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阻挡电磁辐射的屏蔽构件,该屏蔽构件设置在壳体的与显示面板相对的与天线不对应的内表面上。
14.一种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覆盖显示面板的背面的壳体;由至少包括轻金属的材料形成的增强板,该增强板附接到壳体的外表面上,沿着壳体的整个长度延伸,并且覆盖壳体的一部分;和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并设置在不设置增强板的位置上的天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阻挡电磁辐射的屏蔽构件,该屏蔽构件设置在壳体的与显示面板相对的与天线不对应的内表面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形成在壳体的由增强板覆盖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以及屏蔽构件通过壳体的所述开口电连接到增强板。
17.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其前表面上的输入单元的主体单元;和打开和关闭该主体单元的前表面的显示单元,其中,该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覆盖显示面板的背面的壳体;和由不同于壳体材料的材料形成并附接到壳体的外表面上的增强板,该增强板沿着壳体在第一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延伸,并且沿着壳体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部分长度延伸。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增强板具有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大体一半的尺寸。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增强板具有在对应于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基本中心的位置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边缘。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壳体由树脂形成,并且增强板由至少包含轻金属的合金形成。
全文摘要
根据一个实施例,笔记本PC(1)包括显示单元(2),和通过铰链(3)连接到显示单元使PC可以开闭的PC本体(4)。显示单元(2)包括显示面板(8),覆盖显示面板的后表面的壳体(10),以及附接到并覆盖壳体(1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增强板(20)。增强板(20)能使显示面板(8)的壳体(10)轻薄并具有充分的刚硬度。
文档编号G06F1/18GK1848033SQ20061007413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4日
发明者宫本智史, 和田光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