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8053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循环冷却液执行散热处理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例如桌面型计算机,笔记本型计算机,以及移动通信设备提供有微处理 器(MPU)。近年来,随着微处理器处理速度的提高,以及微处理器的增强特征和先进性能,操 作期间的发热量存在渐增趋势。为了使微处理器维持稳定的操作,产生的热量必须快速地 释放到外部从而增加散热效率。 由此,提供有冷却微处理器的用空气冷却的冷却设备的电子装置通常被使用。这
种冷却设备包括取走并消散微处理器热量的散热片,以及将冷却气流送到该散热片的冷却
风扇。因为微处理器的发热量可能如上所述连续地增加,已经需要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在用空气冷却的冷却设备中,为了提高冷却能力,例如散热片的尺寸增大,冷却风
扇的性能提高等对策被采用。但是,当使用大尺寸的散热片时,可能出现也需要大尺寸的电
子装置以便将散热片包括于其中的问题。同时,为了实现冷却风扇的性能提高,风扇结构的
尺寸增大,冷却风扇旋转频率的增加等是必需的,但是可能出现该技术不能防止电子装置
尺寸增大或者防止风扇噪声增加的问题。特别地,在笔记本型计算机中,除了冷却能力之
外,便携性也就是装置的大小和重量将变成重要的因素,并且安静也就是说装置在操作期
间安静地工作也将是基本的因素,但是上述用于提高冷却能力的对策与那些矛盾。 因此,已经提出一种液体冷却型的冷却系统,其利用具有远高于空气的比热的液
体例如水作为冷却剂(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4-95891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2004-111829号)。根据该冷却系统,热量接收部分在位于外壳内的微处理器附近提供,散
热部分位于显示单元中,在热量接收部分和散热部分之间循环液体冷却剂的循环通路被提
供,并且传送到热量接收部分的微处理器的热量经由流过循环通路的冷却剂传送到散热部分。 而且,设计以提高散热效率的各种电子装置已经提出(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 请公开2002-16200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11-354951号(1999))。在日本专利申请公 开2002-16200号中,描述一种电子装置,其被配置使得热连接到位于装置外壳内的电子 部件的散热元件的散热片可以结合盖体的开/关操作增大或减小。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11-354951号中,公开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其被配置使得散热部分可以自由地从外壳伸 出。 关于笔记本型计算机,不仅微处理器的增强特征和先进性能,而且小型化和便携 性也高度需求。在有限空间内有效的散热处理因此对于发热量的可能增加是期望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创造,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 置,其可以通过可自由移动地提供具有循环冷却液的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来有效地执 行散热处理,即使当具有小型结构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可以通过控制流过多个散热部分 中每个具有的流动通道的冷却液流速来有效地执行散热处理,即使当具有小型结构时。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产生热量的主体部分和覆盖主体部分的 盖体部分,并且使用冷却液将在主体部分中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其中具有冷却液流动 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提供在盖体部分中,并且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 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可变。根据上述配置的电子装置,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 分提供在盖体部分的背面,使得散热面积增加从而提高散热效率。而且,通过使得这些散热 部分可移动,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可变,使得空 气在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流动,从而使得能够获得大的散热 效果。因为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可自由移动地提供在盖体部分中,能够有 效地执行散热处理,即使当具有小型结构时。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可以改变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 部分之间的距离。根据上述配置的电子装置,当盖体部分打开时,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 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获得大的散热效果,而当盖体部分闭合时, 那些距离减小从而紧密地将多个散热部分覆盖于其中。因为根据盖体部分的开/关操作, 当打开时大的散热效果获得,而当闭合时散热部分被紧密地覆盖,能够有效地执行散热处 理,即使当具有小型结构时。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控制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散热 部分之间的距离的控制单元。根据上述配置的电子装置,盖体部分与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 以及相邻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由控制单元控制。因此,那些距离可以设置成期望的距离,并 且散热效率根据情况来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当控制单元在检测到盖体部分打开而以导通 状态驱动时,散热效果根据主体部分中产生热量的时间自动执行。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当 基于电子装置预先确定部分(盖体部分、主体部分等)的温度来控制控制单元的操作并调 节散热特性时,根据温度情况的适当散热处理可以执行。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产生热量的主体部分并且使用冷却液将 主体部分中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包括具有并联或串联彼此连通模式的冷却液流动通道 的多个散热部分,以及控制流过多个散热部分中每个具有的流动通道的冷却液流速的控制 单元。根据上述配置的电子装置,流过并联或串联连通的多个散热部分中每个的流动通道 的冷却液的流速由控制单元控制。因此,这使得能够提供大的散热面积和高的冷却能力,并 且表现出有效的散热特性。 在控制流过流动通道的冷却液速率的电子装置中,当基于电子装置预先确定部分 (主体部分,散热部分等)的温度控制冷却液的流速时,根据温度情况的适当散热处理可以 执行。 本发明上面和更多目的和特征将从下面结合附随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明显。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的透视图; 图2A和2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内散热板和外散热板的移动的视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冷却气流的视图; 图4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5A 5D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 图; 图6是包括扩展外散热板结构的第一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8A 8D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 图; 图9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IOA和10B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 图; 图11是显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2是显示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冷却液流速控制的实例的图表; 图13是显示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4是显示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冷却液流速控制的实例的图表; 图15是显示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以及 图16是显示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中冷却液流速控制的实例的图表。
具体实施例方式
此后,本发明将参考附图具体地说明。图l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笔记 本型计算机的透视图。 在图1中,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位于主体部分一侧的外壳l(在下文称作第一外 壳1),位于盖体部分一侧的外壳2 (在下文称作第二外壳2),以及作为提供在第二外壳2背 面的多个散热部分的两个散热板3和4(在下文称作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第二外壳 2可以对于第一外壳1自由地打开和闭合。 热量接收板12特别地与作为具有大发热量的热辐射元件的MPU单元11相对应地 提供在第一外壳1中。在第一外壳1中,也提供风扇13,其放出用于冷却的空气在第二外壳 2与内散热板3之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以及外散热板4的背面。
循环冷却液例如水的本体流动通道21 (图1中用粗线显示的部分)在热量接收板 12附近形成。MPU单元11中产生的热量经由热量接收板12传送到本体流动通道21中的 冷却液。第一外壳1中的本体流动通道21与分别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内 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图1中用虚线显示的部分)连通。这些内流动通道23和外 流动通道24形成为曲折形状,以便提高散热效率。泵14提供在第一外壳1中本体流动通 道21中间,并且泵14驱动冷却液循环通过本体流动通道21,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 24的内部。 用于显示的LCD板15提供在第二外壳2表面上(第一外壳1侧)。多个枢轴32
5提供在第二外壳2的背面,横杆16布置在枢轴32与内散热板3中提供的枢轴33之间,并 且横杆16布置在内散热板3的枢轴33与外散热板4中提供的枢轴34之间。根据这种构 造,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相对于第二外壳2可移动。 图2A和2B是显示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的移动的视图。图2A显示内散热板 3和外散热板4闭合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以及内散热板3与外 散热板4之间的距离减小的状态。图2B显示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打开的状态,也就是 说,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的距离以及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的距离增大的 状态。 然后,散热处理将被说明。在散热处理期间,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打开的状 态(参考图2B)被保持。MPU单元11中产生的热量经由热量接收板12传送到本体流动通 道21中的冷却液,冷却液流过内散热板3中的内流动通道23和外散热板4中的外流动通 道24,并且热量从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消散到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中所示,用 于冷却的空气从风扇13放出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 间,以及在外散热板4的背面,使得大的散热效果可以获得。 根据本发明,因为两个散热板(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被提供,与仅提供一个 散热板相比较,散热面积增大,从而使得能够提高散热特性。另外,因为这两个散热板配置 成可移动,极好的散热特性可以在散热处理期间表现出,然而在不执行散热处理期间,它们 可以紧密地覆盖,使得不需要大的空间。 此后,根据本发明的这种电子装置的实例将在第一实施方案到第三实施方案中说 明。(第一实施方案) 图4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图5A 5D是显示两 个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图,并且图6是包括扩展外散热板结构的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4 6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 3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顺便提及,在图4中,在 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说明省略。 根据第一实施方案,横杆16布置于在第一外壳1侧面上提供的撑杆31与在外散 热板4中心的枢轴34a之间。外散热板4的枢轴34a提供在滑块35上,该滑块35在外散 热板4的侧面上滑动(参看图6),枢轴34a的位置不固定,并且枢轴34a在外散热板4的侧 面上移动。 在电子装置没有使用的状态下,也就是在盖子闭合并且第二外壳2 (盖体部分)覆 盖第一外壳1 (主体部分)的状态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折叠以覆盖第二外壳2 (图 5A)。此时,两个散热板(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紧密地覆盖。 当用户然后开始打开盖子以使用电子装置时,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也随着第 二外壳2的移动而移动(图5B和5C)。在盖子完全打开并且第二外壳2竖直的状态下,第 二外壳2、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位于预先确定的空间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 以及在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形成的模式中(图5D)。 当用户为了使用电子装置像这样打开盖子时,电子装置进入执行散热处理的状 态,此后电源将导通,然后电子装置将被使用,使得用户的可操作性极好。同时,当用户完成 使用电子装置并且闭合其盖子时,根据与打开盖子相反的过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随着第二外壳2的移动而顺序地从图5D通过5C和5B移动到5A,以便紧密地覆盖。
(第二实施方案) 图7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并且图8A 8D是显 示两个散热板的开/关操作的侧视图。在图7和8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 6相同或 相似的部分。顺便提及,在图7中,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 说明省略。 根据第二实施方案,横杆16a布置于在第一外壳1侧面上提供的撑杆31a与在外 散热板4中心的枢轴34之间。电机17连接到撑杆31a,撑杆31a由电机17驱动,该电机 17由电机控制单元18驱动和控制,并且横杆16a的梯度角可以任意地调节。
而且,检测第二外壳2的开/关角度的角度传感器19提供在第一外壳1中,并且 角度传感器19将检测结果输出到电机控制单元18。当基于角度传感器19的检测结果检测 到电子装置的盖子打开时(第二外壳2竖直),电机控制单元18驱动电机17为导通状态。
在电子装置没有使用的状态下,具体地说,在盖子闭合并且第二外壳2 (盖体部 分)覆盖第一外壳l(主体部分)的状态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折叠以覆盖第二外壳 2(图8A)。此时,两个散热板(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紧密地覆盖。
然后用户打开第二外壳2(盖体部分)以使用电子装置。电机控制单元18基于角 度传感器19的检测结果确定第二外壳2打开,此时,电机17导通(图8B)。横杆16a的斜 率逐渐由电机17的驱动而变缓,并且在具有预先确定距离的空间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 3之间以及在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形成的模式下,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定位 (图8C和8D)。 当用户打开盖子像这样使用电子装置时,电子装置检测到打开操作然后进入自动 执行散热处理的状态中,此后电源将导通并且电子装置将被使用,使得用户的可操作性极 好。当用户完成使用电子装置并且闭合其盖子时,根据与打开盖子相反的过程,内散热板3 和外散热板4紧密地覆盖。同时,也可能电机控制单元18基于角度传感器19的检测结果 确定第二外壳2闭合,以自动关闭电机17。
(第三实施方案) 图9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并且图IOA和IOB是 显示两个散热板的开/关操作(图IOA显示打开状态,而图IOB显示闭合状态)的侧视图。 在图9和10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 8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顺便提及,在图9中,在内 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冷却液流动通道的说明省略。 根据第三实施方案,横杆16b和横杆16c分别布置于在第一外壳1侧面上提供的 撑杆31a与内散热板3的下枢轴33a之间,以及与外散热板4的下枢轴34b之间。枢轴33a 提供在滑块35上,该滑块35在内散热板3侧面上滑动,且枢轴33a在内散热板3侧面上移 动。此外,枢轴34b提供在滑块35上,该滑块35在外散热板4侧面上滑动,且枢轴34b在 外散热板4侧面上移动。横杆16b是确定内散热板3的位置,换句话说,第二外壳2与内散 热板3之间距离的横杆,而横杆16c是确定外散热板4的位置,换句话说,内散热板3与外 散热板4之间距离的横杆。 电机17连接到撑杆31a,撑杆31a由电机17驱动,该电机17由电机控制单元18 驱动和控制,并且横杆16b和横杆16c各自的梯度角可以任意地调节。
此外,测量第二外壳2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0提供在其上,并且温度传感器20将温 度的测量结果输出到电机控制单元18。电机控制单元18基于温度传感器20的温度测量结 果来调节横杆16b和横杆16c的梯度角。 当盖子打开并且电子装置处于使用状态中时,第二外壳2侧面的温度由温度传感 器20测量,然后温度测量结果输出到电机控制单元18。根据该温度测量结果,横杆16b和 横杆16c的梯度角自动调节,使得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的距离以及内散热板3与 外散热板4之间的距离自动控制(图10A)。具体地,当测量结果的温度高时,枢轴33a和枢 轴34b移动到较低的位置,使得横杆16b和横杆16c的斜率平缓,使得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 板3之间的距离以及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的距离被扩展,从而使得能够获得较高 的散热特性。当用户完成使用电子装置并且闭合其盖子时,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折叠 在第二外壳2上,从而紧密地覆盖(图10B)。 因为散热特性像这样基于第二外壳2侧面的温度自动地调节到高或低水平,适当 的散热特性可以根据温度状态的波动而表现,所以电子装置预先防止进入高温状态,从而 使得能够提高用户的可操作性。 顺便提及,在第三实施方案中,第二外壳2侧面的温度被测量并且散热特性被调 节,但是当然,即使当第二外壳2背面的温度,内散热板3或外散热板4的温度,或者MPU 单元11附近的温度被测量,并且散热特性基于温度测量结果来调节时,相同的效果可以获 得。 而且,不能过分强调,第二实施方案中描述的电机17的控制与第三实施方案中描 述的电机17的控制可能同时执行。 而且,在上述第一到第三实施方案中,两个散热板被提供,但是即使当提供三个或 更多散热板时本发明可类似地适用。而且,在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 板4中提供的撑杆、枢轴和横杆的安装仅为实例而显示,但是当然,只要它被配置使得多个 散热板可移动,其安装可以是任意的。 接下来,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案,其中提供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板,并 且控制流过那些散热板中流动通道的冷却液的流速,将被说明。(第四实施方案) 图11是显示第四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构造的示意图。顺
便提及,该电子装置的整个构造与图1中所示的类似。该电子装置包括位于主体部分一侧
的第一外壳l,位于盖体部分一侧的第二外壳2,以及作为多个散热部分提供在第二外壳2 背面的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而且,在第一外壳l中提供风扇13,其放出用于冷却的空 气在第二外壳2与内散热板3之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以及外散热板4背面。 用于显示的LCD板15提供在第二外壳2的表面上(第一外壳1侧)。 热量接收板12特别地与作为具有大发热量的热辐射元件的MPU单元11相对应地 提供在第一外壳1中。用于循环冷却液例如水的本体流动通道21(图11中用粗线显示的 部分)在热量接收板12附近形成,并且MPU单元11中产生的热量经由热量接收板12传送 到本体流动通道21中的冷却液。 第一外壳1中的本体流动通道21与分别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内 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图11中用虚线显示的部分)连通。以与上述实施方案类似的方式,这些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形成为彼此平行的曲折形状(参考图1)。泵 14提供在本体流动通道21的中间,并且泵14驱动冷却液流过本体流动通道21并且在平行 的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中循环。 其开口是可控的阀门41提供在内流动通道23与外流动通道24之间的分支部分 处。该阀门41总是对外流动通道24完全打开,而开口对内流动通道23调节。此外,温度 传感器42提供在热量接收板12附近,并且温度传感器42将温度的测量结果输出到流速控 制单元43。流速控制单元43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泵14的输出和阀门 41的开口。 然后,其操作将被说明。当电子装置由用户使用时,热量将从MPU单元ll中产生, 并且由温度传感器42测量的温度将升高。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的开口然后基于温度传感 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来调节,使得在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 速被控制。在该实例中,因为阀门41对外流动通道24总是完全打开,在外流动通道24中 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根据泵14的输出控制来控制。同时,因为阀门41的开口对于内流动 通道23调节,在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根据阀门41的开口控制和泵14的 输出控制来控制。 图12是显示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与本体流动通道21、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 通道24中冷却液流速控制之间关系实例的图表。在图12中,实线a,长短交替虚线b,以及 长和两短交替虚线c分别代表在本体流动通道21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总流速,在外流动通道 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以及在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
在电子装置没有使用的室温下(图12中A),冷却液被使得既不流过内流动通道 23也不流过外流动通道24。在电子装置开始使用之后直到温度传感器42中的测量值达到 tl (例如55摄氏度)(图12中B),阀门41的开口被调节,使得冷却液不在内流动通道23 中流动,而泵14的输出根据温度升高而增加,所以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 线性地增加。这是因为当温度低时,充分的散热结果可以仅由来自外散热板4的散热处理 获得。另外,冷却液被使得选择性流到外流动通道24的原因在于积极地降低用户将可能接 触到的外散热板4的温度。 当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达到tl时,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将 处于饱和状态。当测量值超过tl时,根据温度升高,阀门41的开口然后打开并且泵14的 输出也将增加,使得在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当温度传感器42 的测量值然后达到t2时(例如70摄氏度),内流动通道23中冷却液的流速也将饱和。
优选地,在这种散热处理期间,用于冷却的空气从风扇13放出在第二外壳2与内 散热板3之间,内散热板3与外散热板4之间,以及外散热板4背面(参考图3),使得较大 的散热效果可以获得。 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案,因为散热处理使用两个散热板(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 4)来执行,与使用一个散热板的情况相比较,更出色的散热效果可以获得。而且,因为在内 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各自流速基于电子装置的温度来控制,根 据温度情况的有效散热处理可以执行。 顺便提及,根据上述实例,一起使用泵14输出的线性控制和阀门41开口的线性控 制的情况已经说明,但是也可能由泵输出或者阀门开口的线性控制来控制冷却液的流速。
仅使用阀门开口线性控制时所需的仅是仅如下执行它。也就是,它被配置使得阀 门41的开口控制也可以对外流动通道24执行,然后阀门41的开口可以根据温度升高而分 别对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而线性打开,使得如图12中所示的流速控制可以获 得,即使当泵14的输出设置为恒定时。 另外,仅在泵输出线性控制时所需的仅是如下执行它。也就是,当温度传感器42 的测量值达到tl时,阀门41也对内流动通道23完全打开。泵14的输出此后根据温度升 高而线性控制,使得如图12中所示的流速控制可以实现。
(第五实施方案) 图13是显示第五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构造的示意图。在 图13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1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根据第五实施方案,三个散热板提供 在第二外壳2的背面。除了具有内流动通道23的内散热板3和具有外流动通道24的外散 热板4之外,具有中央流动通道25的中央散热板5提供在它们之间。 第一外壳1中的本体流动通道21与分别在内散热板3、中央散热板5和外散热板 4中形成的、彼此平行的内流动通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连通。泵14提 供在本体流动通道21中间,并且泵14驱动冷却液经过本体流动通道21并且在平行的内流 动通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中循环。 其开口分别对内流动通道23和中央流动通道25可控的阀门41a提供在内流动通 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之间的分支部分处。而且,温度传感器42提供在 热量接收板12附近,并且温度传感器42将温度的测量结果输出到流速控制单元43。流速 控制单元43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a的开口 。
然后,其操作将被说明。以与第四实施方案类似的方式,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a的 开口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来调节,使得在内流动通道23、中央流动通道25, 和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被控制。 图14是显示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与本体流动通道21、内流动通道23、中央流 动通道25和外流动通道24中冷却液的流速控制之间关系实例的图表。在图14中,实线a, 长短交替虚线b,以及长和两短交替虚线c分别代表在本体流动通道21中流动的冷却液的 总流速,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以及在中央流动通道25或内流动通道23 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在该实例中,因为中央流动通道25和内流动通道23中冷却液的 流速共同地由阀门41a控制,内流动通道23中的流速与中央流动通道25中的流速相同。
在室温下(图14中A),冷却液被使得不流进任何流动通道。直到温度传感器42 的测量值达到tl (例如55摄氏度)(图14中B),阀门41a的开口被调节使得冷却液既不流 进中央流动通道25也不流进内流动通道23,而泵14的输出根据温度升高而增加,使得在 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当测量值超过tl时,根据温度升高,阀门 41a的开口打开并且泵14的输出也升高,使得在中央流动通道25和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 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这种流速控制与上述第四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并且实现与第 四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 在散热处理期间期望使用风扇13也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而且,在该实例中,一 起使用泵14输出的线性控制和阀门41a开口的线性控制的情况已经说明,但是也可能由泵 输出或阀门开口的线性控制来控制冷却液的流速也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
10[OOSS](第六实施方案) 图15是第六实施方案的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构造的示意图。在图15 中,相同的编号给予与图11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第一外壳1中的本体 流动通道21与分别在内散热板3和外散热板4中形成的、串联的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 通道24连通。 旁路流动通道26以从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之间的连通部分分支,并且 连接到本体流动通道21的形式形成。另外,用于调节流到内流动通道23/旁路流动通道26 的冷却液的流速比的阀门41b在内流动通道23和外流动通道24之间的连通部分处提供。 泵14提供在本体流动通道21中间,并且泵14驱动冷却液经过本体流动通道21并且在串 联的外流动通道24,内流动通道23,和/或旁路流动通道26中循环。 而且,温度传感器42提供在热量接收板12附近,并且温度传感器42将温度测量 结果输出到流速控制单元43。流速控制单元43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度测量结果来控制 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b的开口 。内流动通道23和旁路流动通道26中冷却液的流速通过 打开阀门41b到内流动通道23侧或旁路流动通道26侧来控制。 然后,其操作将被说明。泵14的输出和阀门41b的开口基于温度传感器42的温 度测量结果来调节,使得在外流动通道24,内流动通道23和旁路流动通道26中流动的冷却 液的流速被控制。 图16是显示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与外流动通道24、内流动通道23和旁路流 动通道26中冷却液的流速控制之间关系实例的图表。在图16中,实线a,长短交替虚线b, 以及长和两短交替虚线c代表在外流动通道24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在内流动通道23 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以及在旁路流动通道26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顺便提及,在该 实例中,因为使用串联流动通道结构,外流动通道24中的流速等于本体流动通道21中的流 速。同时,当内流动通道23中的流速增加时,旁路流动通道26中的流速将根据其降低。
在室温下(图16中A),冷却液被使得不流进任何流动通道。直到温度传感器42 的测量值达到tl (例如55摄氏度)(图16中B),阀门41b仅打开到旁路流动通道26侧, 冷却液被使得不流过内流动通道23,而泵14的输出根据温度升高而增加,使得在外流动通 道24和旁路流动通道26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加。当温度低时,因为充分的散热 结果仅由来自外散热板4的散热处理获得,冷却液被使得不流过内流动通道23,所以冷却 液经由旁路流动通道26返回到本体流动通道21。 当测量值超过tl时,根据温度升高,阀门41b逐渐打开到内流动通道23侧,并且 泵14的输出增加,所以在外流动通道24和内流动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线性增 加,而在旁路流动通道26中流动的冷却液的速率线性降低。当温度传感器42的测量值然 后达到t2时(例如70摄氏度),外流动通道24和内流动通道23中冷却液的流速将饱和。
因此,同样在第六实施方案中,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可以实现,即极好的散 热效果被获得并且有效的散热处理可以根据温度情况来执行。而且,期望在散热处理期间 使用风扇13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 顺便提及,在上述第四到第六实施方案中,MPU单元11附近的温度被测量并且冷 却液的流速被控制,但是当然,即使当第二外壳2的温度,或者内散热板3或外散热板4的 温度可以测量并且流速控制可以基于温度测量结果来执行时,相同的效果可以获得。而且,
11在上述第四到第六实施方案中,两个或三个散热板被提供,但是即使提供四个或更多散热 板时,本发明可类似地适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产生热量的主体部分;以及 覆盖所述主体部分的盖体部分,其中在所述主体部分中产生的热量使用冷却液释放到外部, 具有冷却液流动通道的多个散热部分提供在所述盖体部分中,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的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可变,该电子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的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 的控制单元;以及测量电子装置温度的测量单元,其中基于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 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的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装置,其中,根据所述盖体部分的开/关操作,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相 邻的所述散热部分之间的距离改变。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电子装置,还包括风扇,其放出用于冷却的空气在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散热部分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 散热部分之间。
全文摘要
文档编号G06F1/20GK101697092SQ200910005499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7日
发明者伊达仁昭, 内田浩基, 德平英士, 石塚贤伸, 石锅稔, 谷口淳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