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536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输入装置,尤指一种可应用于大面积的输入装置的支撑结 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 备,皆需设有输入装置,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目前习知的输入装置主要包含 下列两种具有触控面板的键盘以及具有实体按键的键盘。为了让使用者在按压触控面板 或按键的键帽时,产生按压的触感,先前技术通常会在触控面板与底板之间或键帽与底板 之间设置支撑结构与弹性件。当使用者按压触控面板或键帽时,触控面板或键帽即可伴随 着支撑结构与弹性件相对底板上下移动。然而,对于大面积的输入装置而言,如果使用者仅按压到触控面板或键帽的一侧, 触控面板或键帽便无法平衡地相对底板移动,进而导致按压的触感不佳,或无法准确地执 行使用者所欲输入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其具有可使输入操作件平 衡地相对底板移动的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包含底板、支撑结构、输入操作件以及第一 弹性件。支撑结构包含复数个支架组合设置于底板。每一个支架组合包含第一支架以及第 二支架。第一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且第一支架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卡合部。第二支架 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且第二支架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可转动地卡合于 第一卡合部。输入操作件设置于支撑结构上。第一弹性件设置于输入操作件与底板之间。 于此实施例中,输入操作件可为触控面板或键帽。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第一支架的第三端具有第三卡合部,第二支架 的第四端具有第四卡合部,输入操作件具有第五卡合部以及第六卡合部,第五卡合部卡合 于第三卡合部,第六卡合部卡合于第四卡合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第一弹性件连接于平行排列的两支架组合,输 入操作件被按压时第一弹性件用以提供平行底板的弹性恢复力。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为 拉伸弹簧。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相邻的两支架组合可移动地相互卡合。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底板具有复数个侧边,该复数个支架组合分别 设置在该复数个侧边的其中一侧。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还包含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 该输入操作件,且另一端连接于该底板,该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该第二弹性件用以提供垂 直该底板的弹性恢复力。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为压缩弹簧。[0011]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包含底板、支撑结构、输入操作件以及弹 性件。输入操作件设置于支撑结构上。弹性件设置于输入操作件与底板之间。支撑结构包 含第一支架组合与第二支架组合。第一支架组合设置于底板的第一侧边,且第二支架组合 设置于底板的第二侧边,其中第一侧边大致垂直于第二侧边。第一支架组合包含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卡合部, 且第三端具有第七卡合部。第一支架另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介于第一卡合部与第 七卡合部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的第一侧边。第二支架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卡合部,且 第四端具有第八卡合部。第二支架另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介于第二卡合部与第八 卡合部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的第一侧边。第二卡合部可转动地卡合于第一卡合部。第二支架组合包含第三支架以及第四支架。第三支架的第五端具有第九卡合部, 且第六端具有第十卡合部。第三支架另具有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介于第九卡合部与第 十卡合部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的第二侧边。第四支架的第七端具有第十一卡合部, 且第八端具有第十二卡合部。第四支架另具有第四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介于第十一卡合部 与第十二卡合部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的第二侧边。第九卡合部可转动地卡合于第 十一卡合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设置于第一侧边的第一支架的第七卡合部可转 动地卡合于设置于第二侧边的第三支架的第十卡合部,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第一支架与第 三支架相互连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第一支架的第三端另具有第三卡合部,第二支 架的第四端另具有第四卡合部,输入操作件具有第五卡合部以及第六卡合部,该第五卡合 部卡合于该第三卡合部,该第六卡合部卡合于该第四卡合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支撑结构另包含第三支架组合,设置于该底板 的第三侧边,该第三侧边平行于该第一侧边,该弹性件连接于平行排列的该第一支架组合 与该第三支架组合,该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该弹性件用以提供平行该底板的弹性恢复力。 进一步地,弹性件为拉伸弹簧。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输入操作件,且另一端连 接于底板,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弹性件用以提供垂直底板的弹性恢复力。进一步地,弹性件 为压缩弹簧。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输入操作件为触控面板。进一步地,触控面板选 自下列群组的其中之一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光学式触控面板以及音波式触 控面板。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入装置,输入操作件为键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输入装置的底板上设置复数个支架组合,且每一个支架 组合分别包含两支架。每一个支架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上,且可转动地相互卡合。当 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这些支架即会相互连动,进而带动输入操作件平衡地相对底板移动。 藉此,即使输入装置具有大面积的输入操作件,不论使用者按压输入操作件的任何位置,皆 可产生较一致地按压触感与行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输入装置移除输入操作件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至图3中的第一支架组合的正视图。图5为图1至图3中的第二支架组合的正视图。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 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的立体图,图2 为图1中的输入装置1移除输入操作件14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的输入装置1的分解示 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输入装置1包含底板10、支撑结构12、输入操作件14以及第一弹 性件16。于此实施例中,输入装置1可为触控式输入装置或按键。当输入装置1为触控式 输入装置时,输入操作件14可为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光学式触控面板、音波 式触控面板或其它形式的触控面板。上述触控面板的作用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在此不再赘述。当输入装置1为按键时,输入操作件14可为键帽,且输入装置1可另包含 电路板(未显示)以及开关触发元件(未显示),其中电路板设置在底板10上,且开关触 发元件设置于输入操作件14与底板10之间。电路板上具有与输入装置1对应的开关,例 如薄膜开关(membrane switch)或其它触发性开关。开关触发元件可为橡胶垫圈(rubber dome),但不以此为限。当输入操作件14被按压时,开关触发元件会触发电路板上的开关, 进而执行使用者所欲输入的功能。于此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2包含第一支架组合120、第二支架组合122、第三支架 组合124以及第四支架组合126。如图2所示,第一支架组合120设置于底板10的第一侧 边Si,第二支架组合122设置于底板10的第二侧边S2,第三支架组合124设置于底板10 的第三侧边S3,且第四支架组合126设置于底板10的第四侧边S4。第三侧边S3大致平行 于第一侧边Si,第四侧边S4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S2,且第一侧边Sl与第三侧边S3大致垂 直于第二侧边S2与第四侧边S4。需说明的是,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组合120与第三支 架组合124的结构设计大致相同,且第二支架组合122与第四支架组合126的结构设计大 致相同。此外,第一支架组合120与第三支架组合124可为一体成形,且第二支架组合122 与第四支架组合126亦可为一体成形,视实际应用而定。以下仅针对第一支架组合120与 第二支架组合122的结构设计做说明。请参阅图4,图4为图1至图3中的第一支架组合120的正视图。如图4所示,第 一支架组合120包含第一支架1200以及第二支架1202。第一支架1200的第一端El具有 第一卡合部12000,且第三端E3具有第三卡合部12002以及第七卡合部12004。第一支架 1200另具有第一连接部12006。第一连接部12006介于第一卡合部12000与第七卡合部 12004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10的第一侧边Si。第二支架1202的第二端E2具有第二 卡合部12020,且第四端E4具有第四卡合部12022以及第八卡合部12024。第二支架1202另具有第二连接部12026。第二连接部12026介于第二卡合部12020与第八卡合部12024 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10的第一侧边Si。如图4所示,第二支架1202的第二卡合部12020可转动地卡合于第一支架1200 的第一卡合部12000。如图1至图3所示,基板10的第一侧边Sl具有第一连接座100以 及第二连接座102。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200的第一连接部12006可转动地连接于第 一连接座100,且第二支架1202的第二连接部12026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接座102。因 此,第一支架1200与第二支架1202可分别相对底板10转动。当第一支架1200与第二支 架1202分别相对底板10转动时,第一支架1200与第二支架1202亦可相对转动。请参阅图5,图5为图1至图3中的第二支架组合122的正视图。如图5所示,第 二支架组合122包含第三支架1220以及第四支架1222。第三支架1220的第五端E5具有 第九卡合部12200,且第六端E6具有第十卡合部12202。第三支架1220另具有第三连接部 12204。第三连接部12204介于第九卡合部12200与第十卡合部12202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 于底板10的第二侧边S2。第四支架1222的第七端E7具有第十一卡合部12220,且第八端E8 具有第十二卡合部12222。第四支架1222另具有第四连接部12224。第四连接部12224介于 第十一卡合部12220与第十二卡合部12222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10的第二侧边S2。如图5所示,第三支架1220的第九卡合部12200可转动地卡合于第四支架1222 的第十一卡合部12220。如图1至图3所示,基板10的第二侧边S2具有第三连接座104以 及第四连接座106。于此实施例中,第三支架1220的第三连接部1220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 三连接座104,且第四支架1222的第四连接部1222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四连接座106。因 此,第三支架1220与第四支架1222可分别相对底板10转动。当第三支架1220与第四支 架1222分别相对底板10转动时,第三支架1220与第四支架1222亦可相对转动。如图2所示,当第一支架组合120、第二支架组合122、第三支架组合124以及第四 支架组合126分别设置于底板10上时,相邻的两支架组合可移动地相互卡合。以相邻的第 一支架组合120与第二支架组合122为例,设置于第一侧边Sl的第一支架1200的第七卡 合部12004(如图4所示)可转动地卡合于设置于第二侧边S2的第三支架1220的第十卡 合部12202 (如图5所示)。藉此,当输入操作件14被按压时,第一支架1200与第三支架 1220即可相互连动,进而带动彼此相对底板10转动。藉由上述的卡合结构设计,不论使用 者按压输入操作件14的任何位置,每一个支架组合都会同时被带动,进而产生较一致地按 压触感与行程。如图1与图2所示,输入操作件14具有第五卡合部140以及第六卡合部142。当 输入操作件14设置于支撑结构12上时,第五卡合部140卡合于第一支架1200的第三卡合 部12002 (如图4所示),且第六卡合部142卡合于第二支架1202的第四卡合部12022 (如 图4所示)。需说明的是,输入操作件14与第二支架组合122、第三支架组合124及/或第 四支架组合126亦可利用相同的结构设计而互相卡合。藉此,输入操作件14即可稳定地设 置在支撑结构12上。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弹性件16的两端可分别固定在两固定件18上,再将两 固定件18分别连接于平行排列的第一支架组合120与第三支架组合124。于此实施例中, 第一弹性件16可为拉伸弹簧。当输入操作件14被按压时,第一支架组合120的第一支架 1200与第二支架1202会分别相对底板10转动,且第三支架组合124的两支架(其结构设计与第一支架1200、第二支架1202大致相同)亦会分别相对底板10转动,使得第一弹性件 16被拉伸。此时,第一弹性件16可提供平行底板10的弹性恢复力。当按压输入操作件14 的外力被释放时,第一弹性件16所提供的弹性恢复力即可使输入操作件14回复按压前的 位置。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亦可直接将第一弹性件1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平行排列的第 一支架组合120与第三支架组合124,可视实际应用而决定。请参阅图6,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的分解示意图。输 入装置Γ与上述的输入装置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输入装置1'更包含两个第二弹性件 20。在输入装置1'组装后,每一个第二弹性件20的一端连接于输入操作件14,且另一端 连接于底板10。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20可为压缩弹簧。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可在输 入装置1 ‘的适当位置设置第二弹性件20,以辅助支撑或平衡输入操作件14的重量。第二 弹性件20的个数可视实际应用而决定,不以图6所绘示的两个为限。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亦可以第二弹性件20取代上述输入装置1的第一弹性件 16。当输入操作件14被按压时,第二弹性件20会被压缩。此时,第二弹性件20可提供垂 直底板10的弹性恢复力。当按压输入操作件14的外力被释放时,第二弹性件20所提供的 弹性恢复力即可使输入操作件14回复按压前的位置。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在输入装置的底板上设置复数个支架组合,且每一 个支架组合分别包含两支架。每一个支架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上,且可转动地相互卡 合。当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这些支架即会相互连动,进而带动输入操作件平衡地相对底板 移动。藉此,即使输入装置具有大面积的输入操作件,不论使用者按压输入操作件的任何位 置,皆可产生较一致地按压触感与行程。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 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底板;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含复数个支架组合设置于该底板,每一个支架组合包含第一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底板,该第一支架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卡合部;第二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底板,该第二支架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可转动地卡合于该第一卡合部;输入操作件,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以及第一弹性件,设置于该输入操作件与该底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的第三端具有第三卡合部, 该第二支架的第四端具有第四卡合部,该输入操作件具有第五卡合部以及第六卡合部,该 第五卡合部卡合于该第三卡合部,该第六卡合部卡合于该第四卡合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件连接于平行排列的两支架 组合,该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该第一弹性件用以提供平行该底板的弹性恢复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件为拉伸弹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支架组合可移动地相互卡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操作件为触控面板或键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选自下列群组的其中之一 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光学式触控面板以及音波式触控面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复数个侧边,该复数个支架 组合分别设置在该复数个侧边的其中一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的一 端连接于该输入操作件,且另一端连接于该底板,该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该第二弹性件用 以提供垂直该底板的弹性恢复力。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性件为压缩弹簧。
1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板;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含第一支架组合与第二支架组合,该第一支架组合设置于该 底板的第一侧边,该第二支架组合设置于该底板的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垂直于该第二侧 边;该第一支架组合包含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卡合部,且第三端具有第七卡合部,该第一支 架另具有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介于该第一卡合部与该第七卡合部之间且可转动地连 接于该底板的该第一侧边;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卡合部,且第四端具有第八卡合部,该第二支 架另具有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介于该第二卡合部与该第八卡合部之间且可转动地连 接于该底板的该第一侧边,该第二卡合部可转动地卡合于该第一卡合部;该第二支架组合 包含第三支架,该第三支架的第五端具有第九卡合部,且第六端具有第十卡合部,该第三支 架另具有第三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介于该第九卡合部与该第十卡合部之间且可转动地连接于该底板的该第二侧边;第四支架,该第四支架的第七端具有第十一卡合部,且第八端具有第十二卡合部,该第 四支架另具有第四连接部,该第四连接部介于该第十一卡合部与该第十二卡合部之间且可 转动地连接于该底板的该第二侧边,该第九卡合部可转动地卡合于该第十一卡合部;输入操作件,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以及弹性件,设置于该输入操作件与该底板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该第一侧边的该第一支架的该 第七卡合部可转动地卡合于设置于该第二侧边的该第三支架的该第十卡合部,该输入操作 件被按压时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三支架相互连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的第三端另具有第三卡合 部,该第二支架的第四端另具有第四卡合部,该输入操作件具有第五卡合部以及第六卡合 部,该第五卡合部卡合于该第三卡合部,该第六卡合部卡合于该第四卡合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结构另包含第三支架组合,设 置于该底板的第三侧边,该第三侧边平行于该第一侧边,该弹性件连接于平行排列的该第 一支架组合与该第三支架组合,该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该弹性件用以提供平行该底板的弹 性恢复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拉伸弹簧。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该输入操作 件,且另一端连接于该底板,该输入操作件被按压时该弹性件用以提供垂直该底板的弹性 恢复力。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压缩弹簧。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操作件为触控面板或键帽。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选自下列群组的其中之 一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光学式触控面板以及音波式触控面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输入装置,包含底板、支撑结构、输入操作件以及弹性件。支撑结构包含复数个支架组合设置于底板。每一个支架组合包含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且第一支架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卡合部。第二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且第二支架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可转动地卡合于第一卡合部。输入操作件设置于支撑结构上。弹性件设置于输入操作件与底板之间。通过本实用新型,即使输入装置具有大面积的输入操作件,不论使用者按压输入操作件的任何位置,皆可产生较一致地按压触感与行程。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1754267SQ201020522740
公开日2011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1日
发明者周瑞崇, 江治湘, 许建士 申请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