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文档序号:6402859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防伪系统,具体是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防伪方案是在产品中设置一个唯一编码,并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进行鉴定,拥有唯一性,简易性等诸多优点。但是,其查询率低,标识单一成为其市场发展的阻碍。而如今,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RFID技术也因为其无接触的识别和唯一标识的特点,逐渐展现出识别方面的优势。而RFID标签内部的可读不可写物理地址,可以保证标签标识是唯一确定且无法伪造的。将物联网技术联系商品防伪,利用RFID中的近场通信技术,将提供一种新型闻效的防伪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当下商品防伪问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一套安全可靠,保密防伪性能强,操作简便,性能卓越,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无线防伪方案。用户通过非接触式的扫描防伪标签,可以在线或者离线的对商品进行鉴定,同时还可以根据鉴定商品获得其他相关商品的推荐,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其包括: 智能终端:集成了 NFC模块,通过其NFC模块读取商品标签内部的标识信息,并在本地利用应用程序对标识信息做鉴定;
NFC标签:在商品中加入NFC标签,标签内部至少存有用于防伪鉴定的标识信息,也可以根据需求存储一些商品信息,用于进一步服务;
作为改进,所述智能终端还集成有wif i或3G的智能终端,标识信息通过wif i或3G上传给后台鉴定服务器鉴定;
后台鉴定服务器:对商品防伪鉴定的标识信息建立数据库,供用户进行商品鉴别;同时提供相应的鉴定应用程序,供用户下载及离线鉴定使用。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的工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智能终端利用NFC模块获取商品NFC标签中的标识信息;
2)选择以下鉴定方式中的一种对标识信息进行鉴定:
2.1)在线鉴定时,智能终端将获取的NFC标签的标识信息〈TID,EPC ID>发送给后台鉴定服务器做匹配,后台鉴定服务器根据数据库信息的匹配情况通知智能终端,该商品标识息是否合法;
2.2)离线鉴定时,智能终端根据获取的NFC标签的标识信息〈TID,EPC ID, CRC〉,利用CRC校验函数检验,若检验通过,表示商品是合法的:
2.3)增强型在线鉴定时,NFC标签中的为〈TID,key〉,智能终端根据本地存储的&计算= 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对key进行验证,若验证正确,则在服务器本地根据哈希函数变化原鉴定标识为= Hk.),并通知阅读器改变标签内部的存储信息= Hisl);若鉴定失败,则没有响应操作。作为改进,还包括步骤3),鉴定完成后,在本地对EPC ID清零或者对后台数据库做删除来销毁鉴定信息。本发明提供了一套自动化、高效的、高可靠性的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无线商品防伪系统。该系统可以让用户方便的利用智能终端,例如智能手机,轻触一下商品防伪标签就可以在在线或者离线两种模式下,快速、准确的获取商品合法性信息的情况,大大降低了用户的操作,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鉴定的商品情况进行推荐其他商品,用于提供更加方便的用户体验。相对于传统的防伪技术,其主要优势包括:
1、操作简单:利用智能终端自动扫描,不需要人工干预。2、防伪性能好:ID内码及支持加密算法保证每一个电子防伪标签都是难以假冒的。3、保密性能好:近场通信技术保证远程监听和修改都是不可能的。4、可重复性高:每个NFC标签都是可以重复读写的,这就避免了传统防伪技术只能鉴定一次的缺点。 5、防止重放攻击:对于增强型在线验证,如果没有单向函数GO和HO,即使复制了标签的内部信息,在多次验证中依然无法通过,因为每次的验证信息都是不同的。


图1系统场景结构图,
图2信息交互图,
图3鉴定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1、系统场景
图1中描述的系统实施场景包括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贴有NFC标签的商品,具有NFC模块的智能终端以及相应的后台服务器。NFC标签:具有唯一的标志码TID,通过数据库可以进行鉴定,可重复读写,多次鉴定;20-30cm的阅读范围可以在物理上保证很难有窃听或者重放攻击的可能。具有NFC模块的智能终端:利用NFC模块和标签通信,获取标签信息;并利用无线模块和后台服务器通信,进行标签鉴定。后台鉴定服务器:用于存储所有标签的鉴定信息,对智能终端的鉴定请求进行响应。图2是信息交互图。阅读器利用RFID信道获取标签的鉴定信息后,通过无线模块将鉴定信息传输给鉴定服务器做鉴定,后台鉴定服务器根据后台数据库中数据和标签鉴定信息的匹配情况,返回给智能终端鉴定结果,此后智能终端可以根据鉴定结果通过阅读器对标签做进一步操作,例如在增强型鉴定中,修改标签内部的标识信息 +1 二 HlA),或者销毁标签等命令。图3是鉴定流程图。用户首先选择鉴定模式:若选择离线模式,程序将在本地对<TID, EPC ID, CRO做CRC操作,以此为据鉴定该标签是否有效;若选择在线模式,程序将<TID, EPC ID>传输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数据库信息对TID和EPC ID做匹配,若成功则标签有效,并将结果返回给智能终端;若选择增强型在线模式,程序将〈TID,EPC ID, key〉传输给阅读器,阅读器查询数据库,计算由TID对应的标识信息Sf计算而得= G(A)是否和标签的key相同,若相同,服务器端修改标识信息 +1 = 并通知智能终端标签有效,同时标签端也修改内部标识信息 +l = Hkh若不相同,则鉴定失败,不做任何修改。2、近场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
近场通信是一种近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个具有RFID功能的IC芯片和NFC阅读器模块。其中NFC阅读器一般集成在智能终端中,包括逻辑处理部分和天线,而NFC芯片继承了 RFID的特点,拥有唯一的可识别标识和重复读写等功能。当标签处于阅读器扫描场中,利用天线耦合获取感应电量,将标签信息返回给阅读器。一般卡模式的近场通信过程包括:NFC阅读器发送通信请求,标签获取感应信号后将自身ID信息编码返回给阅读器。相比传统RFID,NFC因为是近场通信,只有20-30cm的通信距离直接保证了其通信的安全性,窃听或者重放攻击都很难进行。3、防伪原理
RFID标签通常包含标签物理地址TID,标签产品电子代码EPC ID和用户区信息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标签物理地址TID是由标签生产厂商出厂时设定,具有全球唯一标识信息,产品电子代码EPC ID可以由厂商进行设定,形成类似条形码的产品信息,而在用户区内可以加入更多细节信息或推荐信息。利用RFID标签,主要是利用物理地址TID不可修改的特性,保证标签的唯一性,利用特定TID和EPC ID关系作为鉴定的实施方案来达到高效、科学的防伪鉴定目的。对于在线鉴定,直接利用TID和EPC ID的匹配关系进行鉴定;对于离线鉴定,利用TID,EPC ID的CRC校验信息的匹配情况进行鉴定;对于增强型在线鉴定方案,需要标签和服务器共享两个单向函数G O和H O,标签和服务器同时存储随机标示信息^,标签发送校验信息二 Gk.)给服务器用于验证,若成功,则在标签端和服务器端同时改变标识信息.s+f 二 /k),从而保证每次验证信息的唯一性,防止重放攻击。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智能终端:集成了 NFC模块,通过其NFC模块读取商品标签内部的标识信息,并在本地利用应用程序对标识信息做鉴定; NFC标签:在商品中加入NFC标签,标签内部至少存有用于防伪鉴定的标识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终端还集成 有wifi或3G的智能终端,标识信息通过wifi或3G上传给后台鉴定服务器鉴定; 后台鉴定服务器:对商品防伪鉴定的标识信息建立数据库,供用户进行商品鉴别;同时提供相应的鉴定应用程序,供用户下载及离线鉴定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智能终端利用NFC模块获取商品NFC标签中的标识信息; 2)选择以下鉴定方式中的一种对标识信息进行鉴定: 2.1)在线鉴定时,智能终端将获取的NFC标签的标识信息〈TID,EPC ID>发送给后台鉴定服务器做匹配,后台鉴定服务器根据数据库信息的匹配情况通知智能终端,该商品标识息是否合法; 2.2)离线鉴定时,智能终端根据获取的NFC标签的标识信息〈TID,EPC ID, CRC〉,利用CRC校验函数检验,若检验通过,表示商品是合法的: 2.3)增强型在线鉴定时,NFC标签中的为〈TID,key〉,智能终端根据本地存储的计算(仰=Gk.)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对key进行验证,若验证正确,则在服务器本地根据哈希函数变化原鉴定标识为 +1 二并通知阅读器改变标签内部的存储信息1 二 ;若鉴定失败,则没有响应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3)鉴定完成后,在本地对EPC ID清零或者对后台数据库做删除来销毁鉴定信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及其工作方法,系统主要包括集成RFID模块和无线模块的智能终端、携带RFID标签的待鉴定商品和后台鉴定服务器。智能终端通过RFID模块获取商品上的RFID标签信息,可以将信息通过无线wifi或者3G网上传给后台鉴定服务器做鉴定工作,也可以离线在智能终端本地做鉴定。该方案和以往防伪方案相比,不仅保证了原有的唯一性效果,保密性能良好,同时可以多次鉴定,避免了传统防伪方案查询率低的缺点,且用户操作简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鉴定产品情况提供商品推荐服务,以此提高用户体验。
文档编号G06Q30/00GK103218591SQ20131016303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7日
发明者谢磊, 王楚豫, 陆桑璐, 陈道蓄 申请人: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