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06727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透明导电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基底、第一导电层和第一引线电极,所述基底一面上设有感应区和位于所述感应区边缘的引线区;第一导电层包括呈网格状的第一导电图案,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配置于所述感应区和引线区且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由导电线构成;第一引线电极配置于所述引线区,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位于所述感应区的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小于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本发明提供的透明导电膜,感应区即可视区的网格线线宽小于引线区即非可视区网格线线宽,这样第一引线电极与非可视区的网格线连接时,大大增强了导电性能。
【专利说明】透明导电膜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触摸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

【背景技术】
[0002]透明导电膜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在可见光波段具有较高透光率的一种薄膜,目前透明导电膜被已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光伏器件、触控面板和电磁屏蔽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
[0003]透明导电膜是触摸屏中接收触摸等输入信号的感应元件,目前,氧化铟锡层(以下称ITO层)是透明导电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触摸屏的制造技术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但是以投射式电容屏为例,ITO层的基础制造流程近年来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ITO镀膜,ITO图形化。
[0004]铟是一种昂贵的金属材料,因此以ITO作为导电层的材料,很大程度上提升上触摸屏的成本,再者,ITO导电层在图形化工艺中,需将镀好的整面ITO膜进行蚀刻,以形成ITO图案,在此工艺中,大量的ITO被蚀刻掉,造成大量的贵金属浪费,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ITO材料及相应的工艺使触摸屏成本居高不下。
[0005]此外,导电膜的引线电极与导电层连接处的导电性能不是很好,会出现导电性弱得情况。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增强导电膜引线电极与导电层连接处的导电性能并大大降低触摸屏的成本。
[000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透明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
[0008]基底,所述基底一面上设有感应区和位于所述感应区边缘的引线区;
[0009]第一导电层,包括呈网格状的第一导电图案,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配置于所述感应区和引线区且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由导电线构成;
[0010]第一引线电极,配置于所述引线区,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0011]其中,位于所述感应区的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小于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
[0012]特别是,所述感应区全部配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图案,所述引线区部分配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图案,且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第一导电图案由位于所述感应区的第一导电图案向其周边的引线区延伸形成。
[0013]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第一导电图案的边缘用于与所述第一引线电极连接的导电线宽度最大。
[0014]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或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呈网格状的第二导电图案,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由所述导电线构成;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均设在所述基底的另一面,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感应区的相对投影区并向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投影区延伸;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相对投影区并与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投影区的第二导电图案电连接;位于所述感应区的投影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小于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投影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上,且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有绝缘层,且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投影位于所述感应区并向所述引线区延伸;所述第二引线电极配置于所述绝缘层上,且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的投影位于所述引线区并与投影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第二导电图案电连接;投影位于所述感应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小于投影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
[0017]特别是,所述基底上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均嵌设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所述网格状凹槽设于所述第一基质层上,所述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0019]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第二基质层,所述第一基质层与第二基质层上均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一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所述第二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二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0020]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形成第二基质层,所述第一基质层与第二基质层上均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一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所述第二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二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0021]本发明提供的透明导电膜,感应区即可视区的网格线线宽小于引线区即非可视区网格线线宽,这样第一引线电极与非可视区的网格线连接时,大大增强了导电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基底的正面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俯视图;
[002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剖视图;
[002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子图案的局部剖视图;
[002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仰视图;
[002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子图案的局部剖视图;
[0028]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俯视图;
[0029]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剖视图;
[0030]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子图案的局部剖视图;
[0031]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子图案的局部剖视图;
[0032]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剖视图;
[0033]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子图案的局部剖视图;
[0034]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剖视图;
[0035]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正方形网格示意图;
[0036]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正六边形网格示意图;
[0037]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菱形网格示意图;
[0038]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随机多边形网格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实施例一
[0040]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透明导电膜包括基底1,第一导电层Ia,第一引线电极Ib ;
[0041]基底I 一面上设有感应区11和位于感应区11边缘的引线区12 ;
[0042]第一导电层la,包括呈网格状的第一导电图案,第一导电图案配置于感应区11和引线区12且彼此连接,第一导电图案由导电线构成;
[0043]第一引线电极lb,配置于引线区12,第一引线电极Ib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Ia ;
[0044]其中,位于感应区的第一导电图案Ila的导电线宽度小于位于引线区的第一导电图案12a的导电线宽度。
[0045]本发明提供的透明导电膜,感应区即可视区的网格线线宽小于引线区即非可视区网格线线宽,这样第一引线电极与非可视区的网格线连接时,连接处的导线的电阻将减小,从而大大增强了导电性能,上述的网格线就是导电线。第一导电图案由多个子图案排列构成,子图案呈网格状且是连续的,子图案的具体形状在此不限,本实施例中呈矩形,每一子图案与一个第一引线电极连接,形成一个电极。
[0046]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感应区11全部配置有第一导电图案,引线区12部分配置有第一导电图案,且位于引线区的第一导电图案12a由位于感应区的第一导电图案Ila向其周边的引线区延伸形成。这种布置结构感应区不存在盲点,保证了且感应区与引线区之间的第一导电图案较强的导电性。
[0047]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为进一步增加引线电极与导电层之间的导电性,位于引线区的第一导电图案12a的边缘13a用于与第一引线电极Ib连接的导电线宽度最大。因为该边缘13a直接与第一引线电极Ib连接,因此增加了该处导电线的线宽,由于导线的电阻与导电线的横截面积呈反比,相当于减小了连接处的电阻,增强了引线电极与导电层之间的导电性。
[004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4-7,为进一步增加导电膜的导电性能和触摸屏的灵敏性,透明导电膜还包括位于基底I上或位于第一导电层Ia上的第二导电层2a和第二引线电极2b,第二导电层2a包括呈网格状的第二导电图案,第二导电图案由上述的导电线构成;第二引线电极2b与第二导电层2a电连接。具体有以下两种【具体实施方式】:
[0049]实施例二
[0050]一种实施方式如下,导电膜为单层双面结构,参见图4、图5,第二导电层2a和第二引线电极2b均设在基底I的另一面即与设置感应区和引线区相背的一面,第二导电层2a位于感应区的相对投影区并向位于引线区的投影区延伸;第二引线电极2b位于引线区的相对投影区并与位于引线区的投影区的第二导电图案22a电连接;位于感应区的投影区的第二导电图案21a的导电线宽度小于位于引线区的投影区的第二导电图案22a的导电线宽度。增加第二导电层与第二引线电极之间的导电性。同上,为进一步增加第二导电层与第二引线电极之间的导电性,可以将位于引线区的投影区的第二导电图案22a的边缘23a用于与第二引线电极2b连接的导电线宽度设置成最大。
[0051]实施例三
[0052]另一种实施方式如下,导电膜为单面双层结构,参见图6、图7,第二导电层2a设于第一导电层Ia之上,且第一导电层Ia与第二导电层2a之间设有绝缘层30,且第二导电层2a的投影位于感应区并向引线区延伸;第二引线电极2b配置于绝缘层30上,且第二引线电极2b的投影位于引线区并与投影位于引线区的第二导电图案22a’电连接;投影位于感应区的第二导电图案21a’的导电线宽度小于投影位于引线区的第二导电图案22a’的导电线宽度。增加第二导电层与第二引线电极之间的导电性。同上,为进一步增加第二导电层与第二引线电极之间的导电性,可以将投影位于引线区的第二导电图案22a’的边缘23a’用于与第二引线电极2b连接的导电线宽度设置成最大。
[0053]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均在基底I上设有网格状凹槽,第一导电图案或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均嵌设于上述网格状凹槽内。保护导电线不受磨损。
[0054]网格状凹槽具体可通过模具压制成型,导电材料加热成液态浇注至网格状凹槽内即可形成导电图案。形成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导电材料可以为银、铜、导电聚合物、ITO等导电材料。第一引线电极或第二引线电极可以通过上述导电材料在事先设置好的网格状凹槽内填充形成,即同上述导电层的形成结构。
[0055]实施例四
[0056]如图8所不,第一导电层Ia与基底I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10,网格状凹槽设于第一基质层10上,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上述网格状凹槽中。
[0057]实施例五
[0058]如图9所不,第一导电层Ia与基底I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10,第二导电层2a与基底I之间具有第二基质层20,第一基质层10与第二基质层20上均设有网格状凹槽,第一导电图案和第二导电图案分别嵌设于网格状凹槽内。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一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第二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二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0059]实施例六
[0060]如图10所不,第一导电层Ia与基底I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10,位于第一导电层Ia与第二导电层2a之间的绝缘层形成第二基质层20,第一基质层10与第二基质层20上均设有网格状凹槽,第一导电图案和第二导电图案分别嵌设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一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第二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二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0061]实施例七、八、九
[0062]上述第一导电层la、第二导电层2a和引线电极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曝光工艺形成在基底I上形成凸起结构,如图11-13所示,首先在引线区域涂布有感光的导电材料,在上面放有遮光板,然后灯光对其照射,对其进行曝光,然后进行刻蚀,形成凸起结构的引线电极。基底I可选用PET或玻璃等材质,透光率好,易成型。引线电极还可以通过丝网印刷、刻蚀、压印或喷墨打印形成。
[0063]第一导电层或第二导电层表面还包括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为UV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第一基质层10和第二基质层20起粘结作用,用于增加导电材料和基底的粘附力。
[0064]形成第一导电图案的网格和第二导电图案的网格可为图14所示的正方网格、图15所示的正六边形网格、图16所示的菱形网格或图17所示的随机多边形网格,上图中给出了几种网格结构,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正多边形,也可以是矩形、平行四边形、随机多边形等网格图案。
[006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 基底,所述基底一面上设有感应区和位于所述感应区边缘的引线区; 第一导电层,包括呈网格状的第一导电图案,所述第一导电图案配置于所述感应区和引线区且彼此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由导电线构成; 第一引线电极,配置于所述引线区,所述第一引线电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 其中,位于所述感应区的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小于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区全部配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图案,所述引线区部分配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图案,且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第一导电图案由位于所述感应区的第一导电图案向其周边的引线区延伸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第一导电图案的边缘用于与所述第一引线电极连接的导电线宽度最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或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呈网格状的第二导电图案,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由所述导电线构成;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引线电极均设在所述基底的另一面,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感应区的相对投影区并向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投影区延伸;所述第二引线电极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相对投影区并与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投影区的第二导电图案电连接;位于所述感应区的投影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小于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投影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上,且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有绝缘层,且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投影位于所述感应区并向所述引线区延伸;所述第二引线电极配置于所述绝缘层上,且所述第二引线电极的投影位于所述引线区并与投影位于所述引线区的第二导电图案电连接;投影位于所述感应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小于投影位于所述引线区的所述第二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上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图案的导电线均嵌设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所述网格状凹槽设于所述第一基质层上,所述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第二基质层,所述第一基质层与第二基质层上均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一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所述第二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二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基底之间具有第一基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形成第二基质层,所述第一基质层与第二基质层上均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一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所述第二导电图案嵌设于开设在第二基质层上的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文档编号】G06F3/044GK104347155SQ201310328733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何钊, 何世磊, 孙超 申请人: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