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2508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其特征是虚拟代理未碰撞到虚拟柔性体之前,仅反馈输出热噪声信号和1/f噪声信号两部分组成的增强噪声信号。而交互过程中,反馈输出符合人体对刺激反应规律的热噪声信号和1/f噪声信号,与采用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计算出来的反应在给定扭矩作用下,虚拟柔性体实时变形仿真的力触觉信息,两者叠加在一起的信号,该发条弹簧模型中所有圈上产生扭转变形量之和的叠加对外等效为柔性体表面的变形。本发明计算简单,加快了扭转变形计算的速度;通过调节发条弹簧可旋转芯轴半径等参数,就可模拟不同柔性体;加入增强噪声信号,可提高交互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专利说明】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计算机仿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
【背景技术】
[0002]虚拟手术仿真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化手术训练中的重要应用,主要由医学数据可视化与建模,人体柔性体器官受力形变仿真两部分构成,在视觉和力触觉器官上为用户提供手术场景的真时再现。与传统手术相比,虚拟手术可以最大性能模拟出真实柔性体的各种物理特性,同时还可以根据医生的需要提供可以反复利用的实验对象,大大降低外科手术训练成本。
[0003]针对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基于物理意思的柔性体变形仿真的力触觉模型已成为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目前基于物理意义的柔性体变形仿真力触觉模型主要有3种:①弹簧-质点模型具有简单易行、计算量较小、易于实现等优点,但精度和稳定性有限,另外还存在拓扑分析困难等弊端。②有限元模型虽然较为准确,但涉及大量繁杂的计算,实时交互性能差。③边界元模型虽对模型的边界进行离散,简化了计算,但在稳定性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上说明,这些常用的柔性体变形物理模型均存在计算较为繁杂和仿真精度不高等问题,继而影响了计算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因此,在保证变形模型准确性的同时,简化算法,提高计算的实时性是当前虚拟力触觉交互系统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0004]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力触觉感知存在着信号与噪声之间的协同行为,即适量噪声的加入会提高人的力触觉感知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人手皮肤对一个持续作用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而对噪声信号比较敏感,所以当加入合适的噪声信号,会产生比较真实的感觉。
[0005]最新的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的随机模拟声音谱的医疗效果不同,发现白噪声由于太没有规律,会使病人产生恐惧感;而热噪声的功率谱符合人体对刺激的反应规律,使人在接受刺激的过程中不感到恐惧和紧张,Ι/f噪声反而会有轻松甚至甜美的感觉,它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甚至在噪声停止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能保持一定的作用。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本发明模型为了提高手术仿真过程中,力触觉交互的稳定性和感知真实性,在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热噪声信号和Ι/f噪声信号两部分组成的增强噪声信号。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包括如下步骤:
[0009]步骤I,对虚拟场景进行初始化;
[0010]步骤2,当检测到虚拟代理碰撞到虚拟柔性体之前,即在靠近虚拟柔性体的过程中,反馈输出一种增强噪声信号,其由热噪声信号和Ι/f噪声信号两部分组成,表示为:
[0011]
【权利要求】
1.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I,对虚拟场景进行初始化; 步骤2,在检测到虚拟代理碰撞到虚拟柔性体之前,即在靠近虚拟柔性体的过程中,反馈输出一种增强噪声信号,其由热噪声信号和Ι/f噪声信号两部分组成,表示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P圈发条弹簧产生扭转变形总计需要的时延时间不大于lrn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其特征在于,所有发条弹簧中,每圈产生扭转变形需要的时延时间构成等比数列,即满足:
(7) 其中,\表示第i圈发条弹簧产生扭转变形需要的时延时间,q为等比数列的公比,h为第I圈发条弹簧产生扭转变形需要的时延时间,I ^ i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增强模拟柔性体可旋转变形的发条弹簧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条弹簧模型,在任一圈发条弹簧上任意一点消耗的扭转力达到最大扭转力后,其下一圈开始产生扭转变形。
【文档编号】G06F17/50GK103699741SQ201310715091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张小瑞, 杨松, 孙伟, 宋爱国, 牛建伟, 朱建栋, 沈舒豪 申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