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46590发布日期:2019-03-05 19:39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尤其涉及应用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IC芯片以及RFID天线,且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RFID标签、RFID标牌等RFID介质通过在与读卡器(RFID介质的读写装置)中的装置天线之间进行各种介质数据的读取处理以及写入处理而被利用于各种管理系统等。

对于该RFID介质,通过以具备多张RFID介质的带状连续体或者具备多张RFID介质的片状部件在输送路上输送,并在上述装置天线的部位进行上述介质数据的读写处理(无线数据通信),能够高速处理多张RFID介质。

然而,当想要高速处理多张RFID介质时,需要确保能够迅速、适当并且可靠地执行上述读写处理中发生了错误时的应对。

即,希望迅速验证上述读写处理是否正常,并且在万一发生了错误时,能够将由该错误导致的故障的发生控制在最小限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545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诸多问题而完成的,将以提供一种能够迅速验证针对RFID介质的介质数据的读写处理是否正常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作为课题。

另外,本发明将以提供一种能够高速处理多张RFID介质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作为课题。

另外,本发明将以提供一种在针对RFID介质的介质数据的读写处理错误时容易应对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作为课题。

即,本发明着眼于在RFID介质的输送路设置数据读写部以及设置介质数据的验证用的数据验证部。第一发明是具有IC芯片以及RFID天线,并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该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的特征在于,能够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沿着上述RFID介质的输送路输送上述RFID介质,并且具有:设置于上述输送路的数据读写部、设置于上述数据读写部的下游侧的打印部、设置于上述打印部的下游侧的数据验证部、以及设置于上述打印部与上述数据验证部之间的能够读取由上述打印部打印的打印数据的图像读取部,在上述数据读写部与上述RFID介质之间,将上述RFID介质输送至上述输送路,并且能够执行基于上述无线数据通信的介质数据的读取以及写入,在上述打印部中,将与上述介质数据对应的打印数据打印于上述RFID介质,在上述图像读取部中,读取被打印于上述RFID介质的打印数据,在上述数据验证部中,能够从上述RFID介质读取上述介质数据并执行上述介质数据的验证。

第二发明是具有IC芯片以及RFID天线,并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方法,该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方法的特征在于,能够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沿着上述RFID介质的输送路输送上述RFID介质,并且在设置于上述输送路的数据读写部与上述RFID介质之间,将上述RFID介质输送至上述输送路,并且执行基于上述无线数据通信的介质数据的读取以及写入,在设置于上述数据读写部的下游侧的打印部中,将与上述介质数据对应的打印数据打印于上述RFID介质,在设置于上述打印部与设置于上述打印部下游侧的数据验证部之间的、能够读取由上述打印部打印的打印数据的图像读取部中,读取被打印于上述RFID介质的打印数据,在上述数据验证部中,从上述RFID介质读取上述介质数据并进行上述介质数据的验证。

上述数据读写部可以具有在上述输送路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第二装置天线以及第三装置天线,上述数据验证部可以具有从上述RFID介质读取上述介质数据的第四装置天线。

对于上述RFID介质,可以将上述RFID介质以沿着上述输送路的宽度方向配置成多列的方式供给至上述输送路。

对于上述RFID介质,可以是能够将上述RFID介质以按照每个单位片材集中配置有多张上述RFID介质的方式供给至上述输送路。

上述第一装置天线可以读取上述RFID介质的固有识别编号。

上述第二装置天线可以将上述介质数据写入于上述RFID介质。

上述第三装置天线可以将上述介质数据写入于上述RFID介质。

上述第四装置天线可以按照每个上述单位片材读取被写入于上述RFID介质的上述介质数据。

对于上述第一装置天线以及上述第二装置天线,可以与上述RFID介质的上述多列相配合地分别设置有多根上述第一装置天线以及上述第二装置天线。

对于上述第三装置天线以及上述第四装置天线,可以将上述第三装置天线以及上述第四装置天线设置为能够与上述多列的上述RFID介质的各个RFID介质之间进行上述无线数据通信的单一的天线。

由上述打印部打印的上述打印数据可以包含能够将上述RFID介质的各个RFID介质以通过目视确定的方式或者光学确定的方式来显示的针对上述RFID介质的介质显示数据。

对于上述RFID介质,可以是能够将上述RFID介质以按照每个单位片材集中配置有多张上述RFID介质的方式供给至上述输送路,并且由上述打印部打印的上述打印数据可以包含能够确定各个上述RFID介质的该单位片材的片材数据。

对于上述RFID介质,可以是能够将其以按照每个单位片材集中有多张上述RFID介质的方式供给至上述输送路,并且可以是上述图像读取部能够按照每个上述RFID介质的上述单位片材来读取由上述打印部对上述RFID介质打印的上述介质显示数据。

可以在上述图像读取部的下游侧设置有脱模部。

上述脱模部可以在由上述第一装置天线进行的上述RFID介质的固有识别编号的读取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能够确定该RFID介质的脱模。

上述脱模部可以在由上述第二装置天线或者上述第三装置天线对上述RFID介质进行的上述介质数据的写入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能够确定该RFID介质的脱模。

在本发明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中,沿着RFID介质的输送路设置介质数据读写用的多根装置天线(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装置天线),并且设置了介质数据验证用的装置天线(第四装置天线),因此在RFID介质的输送路上,不仅能够进行介质数据的读取处理以及写入处理,还能够迅速进行该读取写入处理是否正常的验证,并能够高速处理多张RFID介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能够更加可靠并且高速地对针对RFID介质的介质数据进行读取写入处理,并且能够在发生错误时立即应对。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方法,能够更加可靠并且高速地对针对RFID介质的介质数据进行读取写入处理,并且能够在发生错误时立即应对。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的简要侧视图。

图2是该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的简要俯视图。

图3是该RFID介质14的读写验证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沿着RFID介质的输送路设置介质数据读写用的多根装置天线,并且设置了介质数据验证用的装置天线,因此实现了能够可靠地发现错误的发生,容易进行其应对,并能够高速处理多张RFID介质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及其读写验证方法。

接下来,基于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及其读写验证方法进行说明。

图1是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的简要侧视图,图2是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的简要俯视图,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具有供给部2、数据读写部3、打印部4、图像读取部5、数据验证部6、脱模部7、堆叠部8、以及控制部9。

供给部2能够将作为连续用纸(fanfold paper)形式的RFID介质连续纸10保持在折叠层压状态,并在读写验证装置1内的输送路11上将RFID介质连续体10以带状抽出。

对于RFID介质连续体10,在片材主体12以规定间隔形成预分割线13,并能够将片材主体12分离为单位片材10A,各单位片材10A配置有多张(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有横10列、纵3列的合计30张)RFID介质14。

另外,在片材主体12的左右两边缘部分别以规定间距形成有输送用孔15,并在片材主体12的背面侧预先打印有位置检测用标记(未图示)。

对于RFID介质14,像在图2中的一部分中放大表示其俯视图那样,具有设置于介质薄膜16上的几乎中央位置的IC芯片17、以及与IC芯片17连接的例如在UHF的频带(300MHz~3GHz)内使用的RFID天线18,并能够与数据读写部3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数据的读写处理)。

其中,通过适当地选择设计IC芯片以及RFID天线,也能够在微波(1~30GHz)或者HF带(3MHz~30MHz)等其它的频率频带内使用。

对于RFID介质14,在图示的例子中,能够将其以按照每个单位片材10A集中配置有多张RFID介质14的方式供给至输送路11,但是也可以不在RFID介质连续体10形成预分割线13(即,将RFID介质不是用单位片材10A来供给),而是以保持沿着输送路11的宽度方向配置成了多列的连续带状部件的方式或者以分别独立的单页的片材用纸,将其供给至输送路11。

在上述输送路11中,设置基于与输送用孔15卡合的链轮等的输送机构以及位置检测用标记传感器(均未图示),能够以规定的速度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沿着输送路11输送RFID介质14(RFID介质连续体10)。

数据读写部3具有在输送路11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19、第二装置天线20、及第三装置天线21,能够进行基于分别与它们连接的读写器(未图示)的与RFID介质14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

第一装置天线19能够读取在各个RFID介质14的制造阶段被标注的固有识别编号。

第二装置天线20能够将组装RFID介质14的各种物品的信息或商品的信息(未图示)及其它的必要介质数据写入于RFID介质14(IC芯片17)。

第三装置天线21同样能够将介质数据写入于RFID介质14,在由第二装置天线20进行的写入处理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再次的写入动作。

其中,第一装置天线19以及第二装置天线20与RFID介质14的多列相配合地分别设置有多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10根)。其中,如图2所示,通过将各个第一装置天线19以及第二装置天线20在RFID介质连续体10的输送方向上,分别在上游侧与下游侧略微交替错开地配置(通过配置成所谓的交错式),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它们紧凑地配置。

对于第三装置天线21,通过将多列RFID介质14从图中上方覆盖宽度方向整体,将其设置为能够与RFID介质14的各个RFID介质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单一的天线。

如此,能够在数据读写部3中的第一装置天线19、第二装置天线20或者第三装置天线21、与RFID介质14之间,在输送路11输送RFID介质14,并依次执行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介质数据的读取以及写入。

对于打印部4,将其设置于第三装置天线21的下游侧,可以采用具有规定的打印速度的任意的打印方式的打印机,例如激光打印机22(或者喷墨打印机等)。

在打印部4中,将存储于RFID介质连续体10中的IC芯片17的介质数据所对应的打印数据打印于RFID介质14。

由打印部4打印的打印数据包含能够将RFID介质14的各个RFID介质14以通过目视确定的方式或者通过条形码或二维码等而光学确定的方式来显示的针对RFID介质14的介质显示数据。

并且,在能够以按照每个单位片材10A集中多张FRID介质14的方式,将FRID介质14供给至该读写验证装置1(输送路11)的情况下,由打印部4打印的打印数据能够包含可确定各个RFID介质14的单位片材10A的片材数据(例如片材序列号,在图2中例示性地写有“0003”)。

对于图像读取部5,将其设置于打印部4的下游侧且数据验证部6的上游侧,采用任意的读取装置例如CCD相机23等,能够读取由打印部4打印的打印数据。

即,CCD相机23能够读取打印在RFID介质14上的打印数据(介质显示数据)以及打印于RFID介质连接体10的片材主体12的打印数据(片材数据)。

CCD相机23若能够最低限度地读取由打印部4打印的打印数据中的上述片材数据(片材序列号),就能够与该片材数据建立关联地识别管理上述介质显示数据、介质数据。

另外,在能够以按照每个单位片材10A集中有RFID介质14的方式,将RFID介质14供给至该读写验证装置1(输送路11)的情况下,作为图像读取部5,若具备RFID介质14的列数(在图示的例子中,在RFID介质连续体10的宽度方向上是10列)的量的多个CCD相机23(图中的虚线),就能够按照每个RFID介质14的单位片材10A直接读取由打印部4打印于RFID介质14的介质显示数据,也能够验证打印数据(介质显示数据)是否被正常打印。

数据验证部6具有第四装置天线24,对于第四装置天线24,将其设置为能够与多列的RFID介质14的各个RFID介质14之间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单一的天线。

另外,第四装置天线24能够按照每个单位片材10A读取被写入于RFID介质14的介质数据。

因此,在该第四装置天线24中,能够读取被写入于片材主体12的介质数据,并执行读取的介质数据与原本应读入的介质数据是否一致的验证(即,介质数据的写入处理是否正常的验证)。

对于脱模部7,将其设置于图像读取部5的下游侧。

脱模部7与RFID介质连续体10中的RFID介质14的多列相配合地设置多个切口形成器25,例如通过任意的切口形成用爪(未图示)切开打印数据、介质数据的读取写入处理不正常的错误介质(RFID介质14)的端缘部,由此形成从RFID介质14的面内立起的立起片26。该立起片26的形状以及尺寸是任意的,并且也可以形成为穿孔而不是立起片26。

具体而言,脱模部7在由第一装置天线19进行的RFID介质14的固有识别编号的读取处理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能够确定该RFID介质14的脱模。

并且,脱模部7在由第二装置天线20或者第三装置天线21对RFID介质14进行的介质数据的写入处理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能够确定该RFID介质14的脱模。

堆叠部8将在数据读写部3、打印部4、图像读取部5、数据验证部6以及脱模部7中结束了各个处理的RFID介质连续体10以扇形折叠的方式堆叠。

将向该堆叠部8发行的具备打印数据以及介质数据的RFID介质连续体10切断为一张一张的RFID介质14,并将RFID介质14组装于规定的商品或管理物品。

控制部9具备操作显示器27以及必要的控制电路28,并且分别控制上述的数据读写部3、打印部4、图像读取部5、数据验证部6以及脱模部7。

基于图3对具有这样的结构的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的RFID介质14的读写验证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的RFID介质14的读写验证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S1中,开始从供给部2将RFID介质连续体10向读写验证装置1内的输送路11输送。

在步骤S2中,判断RFID介质连续体10是否到达了数据读写部3中的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若到达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区域,则首先,在步骤S3中,第一装置天线19读取RFID介质14的固有识别编号。

在步骤S4中,判断该读取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则在步骤S5中,在未读取到固有识别编号的RFID介质14的表面进行基于打印部4的错误打印(例如“错误”等)。

在步骤S4中,若判断为RFID介质14的固有识别编号的读取正常,则在步骤S6中,进行由第二装置天线20对RFID介质14(IC芯片17)进行的介质数据的写入,并在步骤S7中判断该写入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则在步骤S8中进行基于第三装置天线21的介质数据的再次写入。

在接下来的步骤S9中,进行基于打印部4(激光打印机22)的介质显示数据的打印。例如,在将RFID介质14组装到服装(未图示)的情况下,对基于任意的文字、数字或者图案等的衣服的尺寸及其它必要的能够目视的商品数据,甚至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等能够光学读取的数据进行打印。

另外,在RFID介质连续体10的各单位片材10A(片材主体12)打印片材数据(例如片材序列号,在图2中作为一个例子写有“0003”)。

并且在步骤S10中,读出按照RFID介质连续体10的每个单位片材10A的介质数据。

即,图像读取部5的CCD相机23读取并识别由打印部4打印的上述片材序列号(片材数据),并读出利用该片材序列号管理的RFID介质连续体10的各个RFID介质14的已写入的介质数据。

接下来,在步骤S11中,通过数据验证部6中的第四装置天线24读取来自RFID介质14的介质数据,判断利用上述片材序列号管理的RFID介质连续体10的各个RFID介质14的介质数据是否与这些读取到的介质数据一致。

若已写入的介质数据与读取到的介质数据相互不一致,则在步骤S12中,作为写入处理不正常,停止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1的输送,能够在操作显示器27进行必要的错误警告,并且也能够指示必要的应对。例如,将RFID介质连续体10从读写验证装置1的输送路11卸下并再次进行输送而再次进行如前述那样的读取写入处理,或者将包含没能进行正常的写入处理的RFID介质14的单位片材10A沿预分割线切开等。

若在步骤S11中数据一致,则在步骤S13中,判断是否存在由第一装置天线19进行的RFID介质14的固有识别编号的读取不良,在存在不良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进行基于切口形成器25的针对该RFID介质14的脱模动作,在RFID介质14形成立起片26,由此表明该RFID介质14不能使用。

在没有固有识别编号的读取不良的情况下,在步骤S15中,基于步骤S13中的数据一致的判断结果,判断是否存在介质数据的写入不良,在存在不良的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14中,进行基于切口形成器25的针对该RFID介质14的脱模动作,在RFID介质14形成立起片26,由此表明该RFID介质14不能使用。若没有不良,则结束该流程。

如此,将RFID介质14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沿着其输送路11输送,并且在该输送路11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装置天线19、第二装置天线20或第三装置天线21与RFID介质14之间,将RFID介质14输送至输送路11,并且依次执行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介质数据的读取以及写入。在打印部4中,将与该介质数据对应的打印数据打印于RFID介质14,并且在图像读取部5中读取打印数据(介质显示数据、片材数据),在数据验证部6中的第四装置天线24中,读取介质数据并进行其验证,并且在脱模部7中在不良的RFID介质14形成立起片26,使之容易区分。

因此,能够跟输送路11中的RFID介质连续体10的输送一并进行介质数据的读取写入以及打印数据的显示,并能够执行基于图像读取部5以及数据验证部6的验证,从而能够及时且准确地判断在数据的读取写入中发生了错误。

并且,通过以配置有多张RFID介质14的多张单位片材10A来供给处理RFID介质连续体10,能够进行高速并且大量的处理,并且在发生了错误的情况下,能够按照每个该单位片材10A进行应对。

附图标记的说明

1…RFID介质的读写验证装置(实施例、图1、图2);2…供给部;3…数据读写部;4…打印部;5…图像读取部;6…数据验证部;7…脱模部;8…堆叠部;9…控制部;10…RFID介质连续体;10A…RFID介质连续体10的单位片材;11…输送路;12…片材主体;13…预分割线;14…RFID介质;15…输送用孔;16…介质薄膜;17…IC芯片;18…RFID天线;19…第一装置天线;20…第二装置天线;21…第三装置天线;22…激光打印机;23…CCD相机;24…第四天线;25…切口形成器;26…立起片;27…操作显示器;28…控制电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