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33307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拥有多个智能设备,这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常情况下,用户会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选择对应的智能设备进行如购物、游戏、观看视频等活动。

例如,用户经常使用多种类型的终端设备访问互联网。例如,在办公室或家中等固定场所大多使用台式计算机或笔记本计算机上网,在有无线WIFI的户外环境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PAD)上网,而在只有蜂窝移动网络(3G或4G等)的户外环境则只能够使用手机上网。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用户会根据使用环境选择相对应的终端设备访问网络。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应用场景是:用户首先通过家用PC的浏览器查看购物网站的某个商品的详情信息后,再到实体的商店进行比较后,下决心购买该商品,但是此时发现还需要重新用手机上的淘宝应用查找该具体的商品。从这个场景可以看出,用户的网络使用记录在多个设备和多个应用之间无法同步,造成用户使用多个设备、多个应用时,用户还需要重新搜索查找,浪费了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其包括:获取 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当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录网络或处于在线状态时,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相关联,若是则将以第一格式记录的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第二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将所述第二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推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装置,其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判断模块,用于当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录网络或处于在线状态时,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相关联;转换模块,用于如果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则将以第一格式记录的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第二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推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系统,其包括:服务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用于采集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将以第一格式记录的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获取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录网络或处于在线状态时,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相关联,若是则将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第二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将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推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推送至与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使在不同的设备 和不同应用之间的使用记录信息得到同步,最大程度方便用户使用,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从而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的流程图。需要说明,本申请所述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为安装在第一终端设备中的应用程序(App),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为安装在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应用程序(App),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或者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PAD)等终端设备,所述服务器可以是第三方的服务器。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获取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

当用户通过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比如浏览器连接并访问第三方的服务器时,获取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例如,用户使用安装在台式计算机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与第三方的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第一终端设备收集用户的浏览历史信息并上传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通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日志文件(LOG)获取到来自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时间戳)后,在本地存储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还可以对存储的使用记录信息I进行解析和过滤处理,得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具体地,解析处理为:服务器解析出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中包含的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ID)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过滤处理为:服务器对解析得到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进行过滤处理,获取到符合预设时间条件的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提取出最新时间戳的用户使用记录、提取出最近一段时间的用户使用记录、或提取出浏览次数最多的用户使用记录。其中,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和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都是以与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格式类型、即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

步骤S104,当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录网络或处于在线状态时,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相关联,若是则将以第一格式记录的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第二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将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推送至所述第二客户端。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经常使用多种类型的终端设备访问互联网。例如,在办公室或家中等固定场所大多使用台式计算机或笔记本计算机上网,在有无线WIFI的户外环境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PAD)上网,而在只有蜂窝移动网络(3G或4G等)的户外环境则只能够使用手机上网。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用户会根据使用环境选择相对应的终端设备访问网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多个设备使用相同的账号登录服务器或来自于同一局域网,则判断多个终端设备相关联。

例如,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和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陆服务器后,服务器收集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物理识别号(如MAC地址、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IMEI、电子序列号ESN、序列号SN、客户识别卡SIM卡信息、用户识别卡UIM信息、全球用户识别卡USIM信息等等)、网络地址(IP地址)和使用的路由MAC地址等,如果该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使用相同的网络地址(IP地址)或使用的路由MAC地址相同,则判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使用同一局域网登陆网络,能够判断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是相关联的。服务器分别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配唯一标识号,并且在服务器存储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配的唯一标识号、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物理识别号以及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关联关系。

再如,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和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陆服务器后,服务器收集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物理识别号(如MAC地址、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IMEI、电子序列号ESN、序列号SN、客户识别卡SIM卡信息、用户识别卡UIM信息、全球用户识别卡USIM信息等等),并且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和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使用相同的账号登录网络,则判断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是相关联的。服务器分别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配唯一标识号,并且在服务器存储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配的唯一标识号、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物理识别号以及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关联关系。

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录网络或处于在线状态时,即用户开始使用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时,根据第二终端设备提交到服务器的唯一标识号或物理识别号,判断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从而将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推送至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终端类型不同,在第二终端设备上不能够正常显示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格式类型、即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具体地,服 务器首先判断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的格式类型(第二格式),将来自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与第二格式的格式类型对应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从而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能够识别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然后,服务器将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推送给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或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请求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需要说明,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和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可以是应用软件、客户端程序(APP)等,如使用浏览器来浏览淘宝网站或使用手机淘宝应用。

下面结合图2详细本申请实施例。图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为PC浏览器客户端、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为手机淘宝客户端为例描述。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2,用户开始使用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时,第一终端设备的系统收集用户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及其相对应的时间戳并上传云端服务器。例如,用户使用PC浏览器浏览网页时,收集浏览的历史信息并传送给云端服务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云端服务器可以通过接收来自PC的日志文件(LOG)获取到PC浏览器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对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后再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业务场景进行逻辑定制,将满足预设业务场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及其对应的时间戳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例如,当用户使用PC浏览器浏览淘宝网站时将对应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上传至云端服务器。

步骤S204,云端服务器对来自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及其对应的时间戳进行存储、解析和过滤处理。具体地,云端服务器获取到来自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时间戳)后,在本地存储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接着,云端服务器解析出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中包含的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ID) 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然后,云端服务器对解析得到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进行过滤处理,获取到符合预设时间条件的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提取出最新时间戳的用户使用记录、提取出最近一段时间的用户使用记录、或提取出浏览次数最多的用户使用记录。经过解析和过滤处理后的记录信息为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例如,当用户使用PC浏览器浏览淘宝网站上的某商品,系统记录浏览商品详情页的网络地址,并将用户最后浏览的历史信息包括商品ID详情页的网络地址传送给云端服务器。

步骤S206,当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录网络或处于在线状态时,即当用户开始使用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时,根据第二终端设备提交到云端服务器的用户识别号或用户账号或Wifi Mac地址或有线MAC地址或IMEI等信息,云端服务器判断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关联关系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为同一用户在使用。例如,用户使用手机淘宝客户端浏览淘宝网站时,由于手机淘宝客户端与PC浏览器客户端使用相同的账号登录淘宝网站,因此判断手机淘宝客户端与PC浏览器客户端具有关联关系。

步骤S208,云端服务器判断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的格式类型(即第二格式),将来自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转换为与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以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即将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转换为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能够识别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例如,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为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格式,而第二客户端能够识别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的格式类型是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JavaScript对象表示法)格式的,因此云端服务器将XML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转换成第二客户端能够识别的JSON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

步骤S210,云端服务器将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客户端、或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通过服务器请求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通过网络获取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后,展示与用户使用记录信息III相对应的网站的详情页。例如,手机淘宝客 户端接收到包含商品ID详情页的网络地址,在手机淘宝客户端显示该商品的详情页。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装置,该装置可以设置在云端服务器或与云端服务器合一设置。

图3和图4分别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至少包括:获取模块31、判断模块32、转换模块33和发送模块34,下面详细描述各模块的结构及功能。

获取模块31,用于获取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

参考图4,所述获取模块31进一步包括:

接收子模块41,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日志文件信息;

解析子模块42,用于根据所述日志文件信息解析得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

获取子模块43,用于获取到符合预设时间条件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

进一步,所述解析子模块42,还用于解析出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中包含的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

所述获取子模块43,还用于获取到符合预设时间条件的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

继续参考图3,判断模块32,用于当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登录网络或处于在线状态时,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相关联;进一步,所述判断模块32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网络地址或登录账户信息,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是否相关联。

转换模块33,用于如果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则将以第一格式记录的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第二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

发送模块34,用于将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推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进一步,所述发送模块34还用于将符合预设时间条件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和/或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推送至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使用记录同步的系统,其应用于客户端/服务器的网络传输环境中。

如图5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终端设备51、服务器52和第二终端设备53。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和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为安装在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中的应用程序(App),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或者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PAD)等终端设备;所述服务器52可以是第三方的服务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51、第二终端设备53与服务器52之间的通信链路可以为诸如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之类的互联网通信链路,并且第一终端设备51、第二终端设备53可以与服务器52保持实时连接。

参考图5,所述第一终端设备51,用于采集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将以第一格式记录的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52;进一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51还用于对采集到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将符合预设业务场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52。

所述服务器52,用于获取来自第一终端设备51的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53的第二应用程序登录网络或处于在线状态时,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53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51是否相关联,若是则将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第二格式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将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推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53的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53,用于接收来自服务器的以所述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其中,所述服务器52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53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51的网络地址或使用的路由MAC地址或登录账户信息判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53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51是否相关联。

并且,所述服务器52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51的日志文件信息,根据所述日志文件信息解析得到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并获取到符合时间条件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

进一步,所述服务器52还用于解析出所述用户使用记录信息中包含的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及其对应的时间信息,获取到符合预设时间条件的业务对象的标识信息。

进一步,所述服务器52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第二格式的格式类型,将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以第二格式记录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

本申请的方法的操作步骤与用户使用记录同步装置、系统的结构特征对应,可以相互参照,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应用程序客户端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转换为与第二应用程序客户端对应的用户使用记录信息并推送至与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使在不同的设备和不同应用之间的使用记录信息得到同步,最大程度方便用户使用,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从而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