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智能卡行业系统的多功能读卡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1098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智能卡行业系统的多功能读卡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读卡电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智能卡行业系统的多功能读卡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无线电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技术,其原理在于,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利用这一现象,通过调制可将信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上,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又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在进行短距离通讯的时候,无线电技术尤其被广泛运用,但是传统的无线电发射电路结构复杂,杂波较多,传输距离短,工作不稳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卡行业系统的多功能读卡电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憾。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智能卡行业系统的多功能读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分别与非接触式读卡器芯片和RS232通信芯片相连,控制芯片通过RS232通信芯片与射频系列卡进行数据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芯片为嵌入Cortex-M3内核的STM32F101C8T6。控制器通过RC632与射频系列卡进行数据传输,传输方式选用SPI总线传输。同时通过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加密模块使用PSAM(Purchase Security Application Module)卡来存储密钥和对重要数据加密。滤波和阻抗匹配电路以及具体的参数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针对不同应用需要进行具体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非接触式读卡器芯片的型号为RC632。RC632和射频卡的通信过程采取半双工方式,控制器向卡发送的读写等命令,首先要经过TRF7960调制,再经高频滤波和阻抗匹配电路,通过天线把电能转换成电磁波,被射频卡接收。发送信号使用频率为13.56MHz的载波,采用密勒编码加强信号的抗干扰性。高频滤波的作用是去除振荡产生的高次谐波,阻抗匹配用以获取最大传输功率。另外,射频系列卡由电磁波得到卡工作需要的能量和指令数据,然后根据指令发出电磁波形式的应答信号,该信号被天线拾取转化成电信号,再被RC632内部的接收单元解码后传送给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RS232通信芯片的型号为MAX232。本读卡器采用RS232标准来实现读卡器和上位机之间的通信,MAXIM公司生产的MX232A是一款比较优良的RS-232通信芯片.硬件上采用3线制(RXD、TXD、GND)软握手的零MODEM方式,即将PC机和单片机的发送数据线(TXD)与接收数据(RXD)交叉连接,两者的地线(GND)直接相连,其它信号线如握手信号线均不用,而采用软件握手.这样即可以实现预定的任务,又可以简化电路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进行了电路集成化,可以方便的做成更小的模块集成进系统中。本实用新型能够没有之前读卡器兼容差的不足,拓宽了智能卡系统用卡范围,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图。

图3是MAX232A与STM32F101C8T6的电路连接图。

图4是RFID读卡器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加有助于公众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能也不应当将申请人所给出的具体的实施例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对部件或技术特征的定义进行改变和/或对整体结构作形式的而非实质的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整个系统包括读写器、通信模块、加密模块、射频系列卡和天线。读写器主要完成对射频系列卡数据的读写,并根据需要将数据通过串口或USB传输给上位机。STM32F101是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一款ARM微处理器,除了具备一般单片机的功能外,内部还集成了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总线、内部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总线、通用串口、实时时钟、振荡电路,另外该处理器硬件支持ISO7816-3标准中定义的异步智能卡协议,具备高性能、低功耗的优势。RC632是NXP公司生产的一款高集成度的读写器芯片,支持ISO/IEC14443(Type A和Type B)协议、ISO15693协议和Tag-it协议,工作频率为13.56MHz。它内部集成调制、解调和解码电路,可直接驱动近操作距离的天线,其中调制电路可调制控制器发送来的命令和数据,并将其传送给射频系列卡;解调电路用于解调射频系列卡送来的调制信号,处理数据帧和进行错误检测。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