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笔记本电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064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笔记本电脑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设备如笔记本电脑的设计趋势是在具有更高处理能力的同时,还要更轻、更薄,然而,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处理能力增强,处理器的发热量也增加,因此需要更好的散热性能。

已知,目前笔记本电脑自身的散热方式主要为散热片、风扇以及在笔记本电脑外壳上设置出风口等,在提高散热性能方面,主要采用加大风扇尺寸,加大风扇功率,加大散热片尺寸或增加笔记本电脑外壳上设置的出风口的开孔率等等,其中,加大风扇尺寸或加大风扇功率均会导致笔记本电脑整体尺寸增加,违背了笔记本电脑轻薄化设计趋势,且会增加噪音,同理,加大散热片尺寸也会导致笔记本电脑整体尺寸增加,而增加出风口的开孔率,则会导致塑件成型困难,造成结构强度降低;另外,目前还有一些外接的用于对笔记本电脑进行降温的设备,其大多不便于携带,且与笔记本电脑之间的连接不紧密。

因此,如何在满足更轻、更薄的设计趋势的前提下,提高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性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笔记本电脑,所述的壳体具有可以翻转至底面下部的侧面,以便在打开壳体的同时,将壳体整体支撑,从而改善散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底面、顶面和多个侧面,至少一个所述侧面的整体或部分能够开合以形成翻盖,所述翻盖打开时能够翻转至所述底面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壳体。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侧面包括前侧面、左侧面、后侧面及右侧面; 所述前侧面、左侧面、后侧面和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与所述底面铰接形成所述翻盖。

优选的,所述翻盖与所述底面通过铰链铰接,所述铰链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至所述底面的内壁,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凸设第一凸耳;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至所述翻盖的内壁,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凸设第二凸耳;以及

铰轴,所述铰轴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凸耳,所述铰轴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凸耳。

优选的,所述铰轴上套设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至所述第一凸耳,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第二凸耳。

优选的,所述底面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耳的位置设置槽口,以使所述翻盖能够翻转至所述底面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前侧面、左侧面、后侧面和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的两端分别和与其相邻的两个侧面铰接形成所述翻盖。

优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锁扣机构,用于当所述翻盖闭合所述壳体时锁定所述翻盖,所述锁扣机构包括:

锁勾,所述锁勾设置在所述翻盖的内壁;以及

钩挂机构,所述钩挂机构在所述翻盖翻转至闭合所述壳体时与所述锁勾形成钩挂连接。

优选的,所述钩挂机构包括:

按钮,所述按钮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一端与所述按钮连接;

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一端与所述按钮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锁勾形成钩挂连接的钩挂部;以及

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一端穿设于固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定位块上,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钩挂部连接;

其中,所述翻盖闭合所述壳体时,所述钩挂部与所述锁勾形成钩挂连接;当所述翻盖打开所述壳体时,按压所述按钮带动所述钩挂部运动,以使所述锁勾与所述钩挂部脱离。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块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钩挂部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包括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笔记本电脑,通过将电子设备的壳体的侧面的整体或部分能够开合形成翻盖,使得所述侧面可翻转打开电子设备的壳体的同时,对壳体的底部进行支撑,从而便于通风散热,且无需配备外接设备即可提升散热能力,提升了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便捷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铰链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内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内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1-底面 12-顶面 121-定位块 13-后侧面 131-栅格状网孔 14-槽口 151-左侧面 152-右侧面 3-铰链 31-第一连接部 32-第一凸耳 33-第二连接部 34-第二凸耳 35-铰轴 36-扭簧 4-锁扣机构 41-锁勾 42-弹簧 43-按钮 45-第一支撑杆 46-第二支撑杆 47-钩挂部 48-第三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底面11、顶面12和多个侧面,至少一个所述侧面的整体或部分能够开合以形成翻盖,所述翻盖打开时能够翻转至所述底面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壳体。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侧面包括前侧面(图未示)、左侧面151、后侧面13及右侧面152;所述前侧面、左侧面151、后侧面13、右侧面152中的至少一面与所述底面11铰接形成所述翻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及下文中的左、右等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方向的具体限定,而是仅是结合附图做出的非限制性的实施例。

下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笔记本电脑包括所述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大致具有长方体状的外壳形态,所述主机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底面11和顶面12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面11和顶面12的外缘之间的前侧面(未图示)、左侧面151、右侧面152以及后侧面1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后侧面13与所述底面11之间铰接,本实施例是后侧面13整体作为相对于壳体开合设置的翻盖的举例,所述后侧面13能够相对于所述底面11翻转至所述主机壳体下部从而对主机壳体进行支撑,具体在当所述主机壳体放置在桌面时对主机壳体进行支撑,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增加主机壳体下 部的空气流通,便于散热,同时,所述后侧面13可以打开所述主机壳体,利于主机内外的空气流通,利于散热。

具体的,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出了所述后侧面13通过铰链与所述底面11铰接的示例,更进一步的,所述铰链包括:

第一连接部31,所述第一连接部31固定至所述底面11的内壁,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上凸设第一凸耳32;

第二连接部33,所述第二连接部33固定至所述后侧面13的内壁,所述第二连接部33上凸设第二凸耳34;以及

铰轴35,所述铰轴35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凸耳32,所述铰轴35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凸耳34。

具体的,所述铰轴35上套设扭簧36,所述扭簧36的一端固定至所述第一凸耳32,所述扭簧36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第二凸耳34。

具体的,所述扭簧36的扭力带动固定至所述后侧面13的内壁的第二连接部33绕所述铰轴35旋转,使所述后侧面13翻转展开从而打开所述主机壳体,优选的,参照图1所示,所述后侧面13翻转至所述底面11的下部,从而撑起所述底面11,使底面11与放置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利于散热。

具体的,所述底面11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耳34的位置设置槽口14,以使所述后侧面13在翻转至所述底面11的下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凸耳34会经过所述槽口14,使得所述后侧面13可以顺利的翻转至所述底面11下部,而翻转过程中,所述底面11不会对所述第二凸耳34造成干涉。

后侧面13与底面11之间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铰链实现铰接,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铰链,两个铰链分别靠近后侧面13的两端处。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后侧面13除了可以与底面11铰接形成翻盖外,还可以与所述左侧面151和右侧面152铰接,具体可以在所述左侧面151和右侧面152的内壁与后侧面13的两端内壁设置铰链(图中未示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所述左侧面151和/或右侧面152的整体 或一部分与主机壳体铰接以形成翻盖,具体的,可以与所述底面11铰接,从而翻转至底面11的下面并形成支撑。当然,左侧面151和/或右侧面152的整体或一部分也可以与前侧面和后侧面13铰接形成翻盖。然而,在其他形状的主机壳体中,如非长方体状的笔记本电脑的主机壳体中,根据主机壳体的形状,侧面可以具有更多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一的侧面、位置相对的两侧面或位置相邻的两侧面或多个侧面的整体或部分均可与主机壳体铰接,上述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后侧面13上设置栅格状网孔131,当所述后侧面13从翻转展开的状态翻转收回使所述主机壳体关闭时,所述栅格状网孔131使主机壳体内外的空气得以流通从而增加散热。

更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还包括锁扣机构4,锁扣机构4用于当所述后侧面13相对于所述底面11翻转而闭合所述主机壳体时锁定所述后侧面13,以使后侧面13相对于所述左侧面151、右侧面152、底面11和顶面12固定。

具体的,继续结合图3至图5,所述锁扣机构4包括:锁勾41,和钩挂机构。所述锁勾41设置在所述后侧面13的内壁。所述钩挂机构在所述后侧面13翻转至闭合所述主机壳体时与所述锁勾41形成钩挂连接,从而实现后侧面13的固定,本实施例中,靠近所述后侧面13的两端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所述锁勾41,所述壳体中设置分别与两锁勾41相对应的钩挂机构。

所述钩挂机构包括:按钮43、第一支撑杆45、第二支撑杆46和第三支撑杆48;所述按钮43设置于所述主机壳体上,与本实施例中的两个钩挂机构对应的两个按钮43分别设置在了所述左侧板151和所述右侧面152上,当然也可以将按钮43设置在其他合适的位置;第一支撑杆45、第二支撑杆46位于所述主机壳体内,且第一支撑杆45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杆46的一端均与按钮43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45与第二支撑杆46之间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锁勾41形成钩挂连接的钩挂部47;第三支撑杆48的一端穿设于固定设置在主机壳体内设置的定位块121 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块121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的顶面12内壁,所述第三支撑杆48的另一端与所述钩挂部47相接。

具体的,所述定位块121上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第一支撑杆45、第二支撑杆46、第三支撑杆48的通孔,按动所述按钮43时,所述钩挂机构整体沿所述通孔轴向横移,从而使钩挂部47与锁勾41脱离。

其中,所述后侧面13关闭所述主机壳体时,所述钩挂部47与所述锁勾41形成钩挂连接,实现对后侧面13的固定;当需要打开所述主机壳体时,按压所述按钮43,使得按钮43连同与之连接的第一支撑杆45、第二支撑杆46、第三支撑杆48和钩挂部47一起移动,使所述钩挂部47与所述锁钩41脱离。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杆48上套设有弹簧42,所述弹簧42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块121抵接,另一端与所述钩挂部47抵接;当需要通过所述后侧面13打开所述主机壳体时,按压所述按钮43使所述弹簧42压缩,同时所述钩挂部47在所述按钮43的带动下移动并与所述锁勾41脱离,所述后侧面13翻转打开,松开按钮43,弹簧42回弹使所述钩挂机构回位,当需要通过所述后侧面13关闭所述主机壳体时,翻转所述后侧面13使所述锁勾41与所述钩挂部47相抵接并将所述钩挂部47顶离,同时弹簧42受力压缩,然后弹簧42回弹使所述钩挂部47复位并与所述锁勾41形成钩挂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所述的笔记本电脑包括上述的电子设备的壳体。

参照图1至图5所示,由于所述后侧面13的底边与所述底面11之间铰接,当后侧面13转动至使所述主机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后侧面13的顶边与所述顶面12的边缘贴合,所述后侧面13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左侧面151、右侧面152的边缘贴合,从而封闭所述主机壳体,主机的排气可通过后侧面13上设置的栅格状网孔131进行,当需要进一步散热时,则通过按压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上的按钮43,按钮43带动钩挂机构与锁勾41脱离,然后通过铰链上设置的扭簧36的扭力使所述后侧面13弹开并翻转,用户可以整体的抬起主机壳体,使底 面11离开桌面,所述后侧面13则可以顺势翻转至底面11的下部,从而在底面11与桌面之间形成支撑,同时也可以打开主机壳体,以提升排风散热能力。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