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1972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



背景技术: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

目前很多公司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大多数都会给工作人员配备计算机,配备的同时需要对各计算机进行监管,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只能对该计算机的网络进行监管,不能实时对计算机使用者的身份进行验证,常常出现计算机内部数据信息泄露,信息保密性低,安全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信息保密性低,安全性能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包括分布式计算机、地址分配器和主计算机,所述分布式计算机与地址分配器双向连接,所述地址分配器与主计算机双向连接,所述主计算机的输出端与声光报警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分布式计算机包括人脸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和控制器,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和指纹识别系统均与控制器双向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蜂鸣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还与网络加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网络加密模块的输出端与网络接口板连接。

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包括人脸采集模块和第一微处理器,所述人脸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A/D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A/D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人脸识别模块输入端连接,所述人脸识别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微处理器分别与第一信号收发器和人脸数据库双向连接。

所述指纹识别系统包括指纹采集器和第二微处理器,所述指纹采集器的输出端与第二A/D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A/D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指纹比对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指纹比对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与指纹采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微处理器分别与第二信号收发器和指纹数据库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计算机的输出端还与无线传输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的输出端与监控人员的智能手机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人脸录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指纹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和指纹识别系统配合,人脸识别系统实时对计算机使用者的面部进行识别验证,指纹识别系统实时对计算机使用者的指纹进行识别验证,实现了实时对计算机使用者的身份进行验证,有效避免了计算机内部数据信息泄露,提高了计算机的信息保密性,安全性能高。

2、该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无线传输模块将主计算机接受的信息传输到监控人员的智能手机上,避免监控人员不在主计算机面前时,无法知道分布式计算机的实施情况,便于监控人员及时的了解计算机的实时状态并进行解决,同时利用主计算机对分布式计算机进行集中管理和分布监控,能够有效对每台分布式计算机的实时情况进行掌握和处理,管理简单方便,适用性强,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人脸识别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指纹识别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包括分布式计算机、地址分配器和主计算机,分布式计算机与地址分配器双向连接,地址分配器与主计算机双向连接,主计算机的输出端与声光报警器的输入端连接,主计算机的输出端还与无线传输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无线传输模块的输出端与监控人员的智能手机输入端连接。

分布式计算机包括人脸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和控制器,人脸识别系统和指纹识别系统均与控制器双向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蜂鸣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还与网络加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网络加密模块的输出端与网络接口板连接。

网络加密模块实现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加密保护,网络加密模块由高速加密流芯片TF32A09组成。

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主机箱内插入一块网络接口板(或者是在笔记本电脑中插入一块PCMCIA卡)。网络接口板又称为通信适配器或网络适配器或网络接口卡NIC,但是更多的人愿意使用更为简单的名称“网卡”。网络接口板是工作在链路层的网络组件,是局域网中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接口,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

人脸识别系统包括人脸采集模块和第一微处理器,人脸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A/D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A/D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人脸识别模块输入端连接,人脸识别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微处理器分别与第一信号收发器和人脸数据库双向连接,第一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人脸录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人脸采集模块和人脸录入模块均采用DCF便携人脸三维扫描仪。他是将两台便携式三维扫描仪组合在一个专用支架上,通过精确的标定,使两台扫描仪统一在同一坐标下,在1秒的扫描时间内完成两次扫描,得到人脸整体的三维数据,并自动拼接。

指纹识别系统包括指纹采集器和第二微处理器,指纹采集器的输出端与第二A/D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二A/D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指纹比对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指纹比对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与指纹采集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微处理器分别与第二信号收发器和指纹数据库连接,第二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指纹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微处理器的型号均采用KY12S;控制器采用型号为KY06S的经济型控制器。

指纹输入模块为亚略特指纹录入模块,指纹采集器的型号为URU4000B。

第一A/D转换模块和第二A/D转换模块都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A/D转换就是模数转换,就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使用前,工作人员利用指纹输入模块和人脸录入模块对能够使用该计算机的使用者进行指纹录入和面部状态录入,录入完成后,第一微处理器将录入的面部信息传输到人脸数据库的内部,第二微处理器将录入的指纹信息传输到指纹数据库的内部,以此作为对比基础。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人脸采集模块和指纹采集模块对正在使用分布式计算机的使用者进行人脸信息采集和指纹信息采集,采集的人脸信息通过第一A/D转换模块进行模数转换,转换后的信息传输到第一微处理器,第一微处理器将接收到的人脸信息传输到人脸识别模块的内部,人脸识别模块将接收的信息与人脸数据库内部的人脸信息进行比对,比对后的信息通过第一反馈模块传输给第一微处理器,第一微处理器将信息通过第一信号收发器传输给控制器,采集的指纹信息通过第二A/D转换模块进行模数转换,转换后的信息传输到第二微处理器,第二微处理器将接收的指纹信息传输到指纹比对模块,指纹比对模块将接收的信息与指纹数据库内部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比对后信息通过第二反馈模块传输给第二微处理器,第二微处理器将信息通过第二信号收发器传输给控制器,当控制器接收的信息为不合格时,控制器立即将信息传输给蜂鸣器进行报警,同时在显示屏进行显示,控制器将接收的信息传输给蜂鸣器和显示屏的同时,也将信息传输给地址分配器,地址分配器将接收的信息传输给主计算机,主计算机将信息传输给声光报警器进行报警,传给声光报警器的同时将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输到监控人员的智能手机上,避免监控人员不在主计算机面前时,无法知道分布式计算机的实施情况。

综上所述:该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和指纹识别系统配合,人脸识别系统实时对计算机使用者的面部进行识别验证,指纹识别系统实时对计算机使用者的指纹进行识别验证,实现了实时对计算机使用者的身份进行验证,有效避免了计算机内部数据信息泄露,提高了计算机的信息保密性,安全性能高。

其次,无线传输模块将主计算机接受的信息传输到监控人员的智能手机上,避免监控人员不在主计算机面前时,无法知道分布式计算机的实施情况,便于监控人员及时的了解计算机的实时状态并进行解决,同时利用主计算机对分布式计算机进行集中管理和分布监控,能够有效对每台分布式计算机的实时情况进行掌握和处理,管理简单方便,适用性强,可靠性高。

本系统中涉及到的相关模块均为硬件系统模块或者为现有技术中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与硬件相结合的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的本身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其不是本系统的改进之处;本系统的改进为各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连接关系,即为对系统的整体的构造进行改进,以解决本系统所要解决的相应技术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