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部件向后兼容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64715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零部件向后兼容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装置部件升级替换,具体涉及一种零部件向后兼容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大多是由更基础的零部件模块构成的,生产过程也不可能是从无到有的整个生态链,而是通过采购上游企业的零部件产品进行合理组装。不断的产品升级是每个企业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必须措施,升级后的产品对前代产品很难实现完全的兼容性。对比不同上游企业产品性价变更零部件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当企业变更了产品零部件,已经生产的产品,无论已售还是库存都无法对零部件进行更换,企业售后也需要库存大量的不再使用的零部件以保证用户售后的需要。因此,电子产品实现零部件向后兼容性是一个存在的迫切需求,而且是目前还没有解决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失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零部件向后兼容的方法及装置,针对电子设备使用在设计时还没有出现的新的零部件、使用设计时没有考虑使用的不完全兼容部件对电子设备、装置实施升级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零部件向后兼容的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电子产品的零部件替换;

(2)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功能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包括下述步骤:

1)选择替换的零部件并实现物理连接方式;

2)替换对应的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

3)通过自检脚本检验接口功能;

4)结束更换流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当更换不完全兼容电子产品的零部件时,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手段,更换电子产品中的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实现功能不完全兼容零部件的完全代换。

进一步地,在更换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后,通过执行自检脚本检查是否存在匹配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包括下述步骤:

A、判断脚本是否执行完毕;

B、若没有执行完,则利用脚本解释器进行脚本执行;否则结束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功能调用。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中,在使用零部件功能时,通过自定义并内置在客户端应用程序中的脚本解释器对功能脚本进行解释性执行,客户端应用通过功能脚本入口定位到脚本,脚本解释器完成对整个脚本的解释执行。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脚本的安全性通过预编译成中间代码来实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零部件向后兼容的装置,包括电子产品以及位于电子产品中的零部件,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零部件中包括零部件参数与脚本库;所述电子产品包括控制系统,用于实现对零部件的控制与管理。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参数与脚本库无论是在线式还是离线式状态,只要在其中存储了电子产品零部件参数与应用脚本,就可以通过检索操作,能够查询并获取特定零部件参数与应用脚本;

所述零部件参数与应用脚本则反映一个零部件的系统接入参数、设置与控制参数以及运行期间数据采集的具体实现方式。

进一步地,通过网络或者本地通讯方式将新零部件的模型控制参数与脚本下载到电子产品控制系统中。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装置部件升级替换的零部件向后兼容的方法及装置,尤其是针对使用在设计期间还不存在的新部件、具有差异性不完全兼容的部件对电子设备、装置实施升级。通过特定软件模型与实现算法,实现对设备零部件的有效管理,确保不完全兼容零部件也可以得到有效兼容,从而实现设备整体的向后兼容性,降低生产维持成本,提高用户设备的可使用性。

本发明增强维护机构服务能力,增加产品使用寿命,为用户提供产品升级的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零部件参数示意图;

图2是电子产品零部件更换的流程图;

图3是电子产品零部件功能调用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第一优选技术方案

经过对大量数字控制零部件的工作与控制方法的分析,本发明抽象了一个通用零部件控制与应用模型,采用脚本化和预编译脚本化方式,实现常见控制流程的过程管理与数学计算,包括常见顺序、分支、循环的控制过程管理与包括常用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等科学计算函数支持的四则混合运算能力。

通过在电子设备控制系统中实现通用零部件控制与应用模型,当更换零部件时,通过网络或者本地通讯方式将新零部件的模型控制应用参数与脚本下载到设备控制系统中,从而实现对新零部件的完整控制与应用。

本发明实现分三个部分,控制与应用软件、零部件参数与脚本以及零部件参数与脚本库。其中,零部件参数与脚本库无论在线式还是离线式,在其中存储了许多零部件的控制参数与应用脚本,通过检索操作,可查询并获取特定零部件的控制参数与应用脚本;零部件参数与脚本则反映了一个具体品牌型号的零部件的系统接入参数、设置与控制参数以及运行期间数据采集的具体实现方法;控制与应用软件位于电子产品中,负责实现对零部件的控制与管理。零部件参数示意图如图1所示。

当更换不完全兼容零部件时,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手段,更换电子产品中的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就可以实现功能不完全兼容零部件的完全代换。

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1)电子产品的零部件更换,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所述步骤(1)包括下述步骤:

1)选择替换的零部件并实现物理连接方式;

2)替换对应的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

3)通过自检脚本检验接口功能;

4)结束更换流程。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2)中,当更换不完全兼容电子产品的零部件时,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手段,更换电子产品中的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实现功能不完全兼容零部件的完全代换。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更换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后,通过执行自检脚本检查是否存在匹配问题。

(2)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功能调用,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所述步骤(2)包括下述步骤:

A、判断脚本是否执行完毕;

B、若没有执行完,则利用脚本解释器进行脚本执行;否则结束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功能调用。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B中,在使用零部件功能时,通过自定义并内置在客户端应用程序中的脚本解释器对功能脚本进行解释性执行,客户端应用通过功能脚本入口定位到脚本,脚本解释器完成对整个脚本的解释执行。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功能脚本的安全性通过预编译成中间代码来实现。

第二优选技术方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零部件向后兼容的装置,包括电子产品以及位于电子产品中的零部件,所述零部件中包括零部件参数与脚本库;所述电子产品包括控制系统,用于实现对零部件的控制与管理。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参数与脚本库在在线式或离线式状态时,只要在电子产品中存储了零部件参数与应用脚本,通过检索操作,能够查询并获取特定零部件参数与应用脚本;

所述零部件参数与应用脚本则反映一个零部件的系统接入参数、设置与控制参数以及运行期间数据采集的具体实现方式。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网络或者本地通讯方式将新零部件的模型控制参数与脚本下载到电子产品控制系统中。

第三优选技术方案

当更换不完全兼容零部件时,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手段,更换电子产品中的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就可以实现功能不完全兼容零部件的完全代换。在更换零部件参数与脚本数据后,可以通过执行自检脚本检查是否存在匹配问题。

在使用零部件功能时,通过自定义并内置在客户端应用程序中的脚本解释器对功能脚本进行解释性执行,只要客户端应用通过功能脚本入口定位到脚本,然后解释器就可以完成对整个脚本的解释执行。功能脚本的安全性可以通过预编译成中间代码来实现。

应用场景举例1:某车企生产了一款汽车,一开始选用了进口的传感器零部件以确保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认可。随着市场开拓,同时国内传感器厂商也提高了产品质量,于是后继生产换了国产传感器。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的因素,国产传感器与进口传感器在工作参数方面有部分不同。为了保障先前生产的汽车售后服务,该车企需要库存足够数量的进口零部件,为了降低零部件库存压力,该车企技术部门针对先前生产的汽车更换不同位置的国产传感器零部件组合情况,制作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对应控制软件,但是这给维修养护机构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如果该款汽车的控制电脑使用了本发明给出的向后兼容技术,只需要维修养护技师在更换了传感器后通过软件按照实际使用的传感器设定其型号即可,如果车载电脑没有对应传感器型号,也只需从优盘、光盘的存储器选择加载即可。既免除了旧零部件的库存压力,又免除了提供各种专用软件版本的管理问题,对维修养护技师而言也降低了学习难度。

应用场景举例2:某空调厂的上游(风机厂)供货单位,由于竞争倒闭,而该空调企业生产的全部型号空调都使用了该厂风机。为了应对更换上游供货型号的变化,该厂只能停产等待技术部门完成生产调整。如果该厂空调中采用了本发明的向后兼容技术,技术部门只需要针对新选型的风机设计出相应的零部件参数即可。既不需要为了变更零部件重新设计控制软件,也不需要停产等待,甚至可以在生产完成,产品厂内试机时才动态下载相应的零部件参数。

本发明通过特定软件模型与实现算法,实现对设备零部件的有效管理,确保不完全兼容零部件可以得到有效兼容,从而实现设备整体的向后兼容性,降低生产维持成本,提高用户设备的可使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