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用户分类方法及客户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22234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社交用户分类方法及客户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社交用户分类方法及客户端。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建立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存在强社交关系、弱社交关系,其中,强社交关系是指基本上每天都能接触、有长期互动的人,相互之间对人的信赖高于对事的信赖;弱社交关系是指不是每天接触的人,但是基本上为曾经的朋友、同学、同事、亲戚,或者更弱的微关系,或者在网络上同一兴趣或者其他共同点而聚集在一个群体中的人,弱社交关系是不同社会集群之间传递消息的有效桥梁,在社会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网络社交平台还不能提供运用弱社交关系进行信息搜索、查询的功能,无法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弱社交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网络社交平台不能提供运用弱社交关系进行信息搜索、查询的功能,无法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弱社交体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社交用户分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客户端通过服务器从数据库中获取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

所述客户端根据所述用户标签将所述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

优选地,所述客户端根据所述用户标签将所述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具体包括:

判断所有用户信息中是否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

当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时,将该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类别,据此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类表,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

判断所述用户分类表中的每个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是否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其中,M为大于N的自然数;

当用户分类表中的某一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时,将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组,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

优选地,所述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之后,所述社交用户分类方法还包括:

所述客户端将所述用户分类表及所述用户分组表显示出来;

所述客户端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根据所述选择的用户标签从所述用户分类表及所述用户分组表中定位出一个或多个用户信息;

所述客户端判断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是否包括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

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包括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时,从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对应的用户账号,将所述用户账号对应的聊天界面显示出来。

优选地,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不包括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时,所述的社交用户分类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出对应的用户账号,根据所述用户账号进行好友认证。

优选地,所述用户标签根据所述用户信息中的学历信息、工作背景信息确定。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客户端,所述客户端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通过服务器从数据库中获取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

分类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标签将所述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

优选地,所述分类模块,具体还用于判断所有用户信息中是否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当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时,将该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类别,据此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类表,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并判断所述用户分类表中的每个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是否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其中,M为大于N的自然数,当用户分类表中的某一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时,将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组,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

优选地,所述客户端还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当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之后,将所述用户分类表及所述用户分组表显示出来,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根据所述选择的用户标签从所述用户分类表及所述用户分组表中定位出一个或多个用户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是否包括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包括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时,从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获取对应的用户账号,将所述用户账号对应的聊天界面显示出来。

优选地,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不包括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时,从所述定位出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出对应的用户账号,根据所述用户账号进行好友认证。

优选地,所述用户标签根据所述用户信息中的学历信息、工作背景信息确定。

本发明提供的社交用户分类方法及客户端,能从数据库获取用户信息,根据用户信息中包括的用户标签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分组,能根据用户标签对弱社交关系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搜索、查询,提高用户在弱社交关系中查找有效信息的成功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弱社交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社交用户分类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步骤S20客户端根据用户标签将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的一具体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步骤S24中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之后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客户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客户端另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社交用户分类方法。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的社交用户分类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社交用户分类方法包括:

步骤S10、客户端通过服务器从数据库中获取用户信息,其中,用户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其中,所述用户标签根据所述用户信息中的学历信息、工作背景信息确定。

本实施例中的客户端、服务器是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可以充分利用客户端、服务器的硬件环境优势,将任务合理地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端来实现,降低运行过程中的通讯开销,具体来说,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因特网互联协议(Intemet Protoco,IP)和用户数据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进行通讯,UDP和TCP协议是传输层的协议,IP协议是网络层的协议,TCP协议是基于连接的协议,在正式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对可靠性要求高的数据通信系统往往使用TCP协议传输数据,面向非连接的UDP协议不与对方建立连接,直接将数据包发给对方。

步骤S20、客户端根据用户标签将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标签是对用户信息的简洁、准确的概括,也就是说,用户标签是相关性很强的关键字,能准确的对用户信息进行描述、分类,以便于能根据需求对用户信息进行检索和分享,具体来说,可将具有一个相同用户标签的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类别,同时对同一类别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用户标签的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组,完成对用户信息的分类及分组处理。

参见图2,图2为图1中步骤S20客户端根据用户标签将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的一具体细化流程示意图。其中,步骤S20中客户端根据用户标签将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具体包括:

步骤S21、判断所有用户信息中是否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用户标签根据所述用户信息中的学历信息、工作背景信息确定。

步骤S22、当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时,将该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类表,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

步骤S23、判断所述用户分类表中的每个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是否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其中,M为大于N的自然数。

步骤S24、当用户分类表中的某一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时,将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组,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所有用户信息进行用户分类过程中,将至少有一个共同标签的用户信息划分为一类,将弱社交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进行最大范围的分类,根据用户标签针对每一类分类后的用户信息进行分组,能对用户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能提高定位用户信息的精确程度。

举例来说,假设所有用户信息包括以下4位用户的信息:张三、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李四、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王五、北大本科、中兴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赵六、北大本科、中兴在职、软件工程师。在获取上述的4位用户的信息后,判断所有用户信息中是否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当判断出有张三、李四、王五3位用户的信息均包括″知识产权工程师″的用户标签时,将3位用户张三、李四、王五划分为一个类别,以及将赵六划分为一个类,生成包括张三、李四、王五的一个类别,以及生成包括赵六的一个类别,根据划分的两个类别生成用户分类表。然后,判断包括张三、李四、王五的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是否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其中,M为大于N的自然数,当判断出有张三、李四2位用户的信息均包括″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的2个用户标签时,将张三、李四、王五所属的类别划分为包括张三、李四的用户分组、以及包括王五的用户分组,根据划分的两个组生成用户分组表。

在上述具体实例中,在对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四位用户的信息进行用户分类过程中,将具有″知识产权工程师″共同的用户标签的张三、李四、王五划分为一类,将具有″软件工程师″用户标签的赵六划为另一类,能将弱社交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进行最大范围的分类,针对张三、李四、王五的类别中的用户信息进行分组,将张三、李四按照″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的2个共同的用户标签划分为一个组,将赵六划分为另一组,能对用户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提高定位用户信息的精确程度,当用户通过客户端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时,能准确的定位出相关的用户信息,提高沟通效率。

参见图3,图3是图2中步骤S24中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之后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在步骤S24中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之后之后,所述社交用户分类方法还包括:

步骤S25、客户端将用户分类表及用户分组表显示出来。

步骤S26、客户端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根据选择的用户标签从用户分类表及用户分组表中定位出一个或多个用户信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客户端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的具体方式包括:将许多用户标签显示在触摸屏上,通过触摸屏接收的触摸信号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

步骤S27、客户端判断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是否包括定位出的用户信息。

步骤S28、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包括定位出的用户信息时,从定位出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对应的用户账号,将用户账号对应的聊天界面显示出来。

步骤S29、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不包括定位出的用户信息时,从定位出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出对应的用户账号,根据用户账号进行好友认证。

在上述实施例中,沿用对于图2进行说明时使用的具体实例,假设将具有″知识产权工程师″共同用户标签的张三、李四、王五的划为一个类别,将有″软件工程师″用户标签的赵六划为一个类别,根据划分的两个类别生成用户分类表,并将用户分类表显示出来,同时,将具有″清华本科″″华为在职″两个共同的用户标签的张三、李四的划为一组、以及将王五划分为另一组,根据划分的两个组生成用户分组表,并将用户分组表显示出来。当客户端选择″知识产权工程师″、″清华本科″、″华为在职″3个用户标签时,从用户分类表及用户分组表中将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定位出来。客户端判断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是否包括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包括定位出的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时,从定位出的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对应的张三、李四的用户账号,将张三、李四的用户账号对应的聊天界面显示出来。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不包括定位出的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时,从定位出的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出张三、李四的用户账号,根据张三、李四的用户账号进行好友认证。

以上实施例提供的社交用户分类方法,能从数据库获取用户信息,根据用户信息中包括的用户标签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分组,能根据用户标签对弱社交关系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搜索、查询,提高用户在弱社交关系中查找有效信息的成功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弱社交体验。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客户端。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的客户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客户端100包括:获取模块110、分类模块120。其中,所述获取模块110,用于通过服务器从数据库中获取用户信息,其中,用户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所述用户标签根据所述用户信息中的学历信息、工作背景信息确定。所述分类模块120,用于根据用户标签将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

本实施例中的客户端、服务器是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可以充分利用客户端、服务器的硬件环境优势,将任务合理地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端来实现,降低运行过程中的通讯开销,具体来说,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TCP/IP和UDP协议进行通讯,UDP和TCP协议是传输层的协议,IP协议是网络层的协议,TCP协议是基于连接的协议,在正式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对可靠性要求高的数据通信系统往往使用TCP协议传输数据,面向非连接的UDP协议不与对方建立连接,直接将数据包发给对方。进一步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用户标签是对用户信息的简洁、准确的概括,也就是说,用户标签是相关性很强的关键字,能准确的对用户信息进行描述、分类,以便于能根据需求对用户信息进行检索和分享,具体来说,可将具有一个相同用户标签的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类别,同时对同一类别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用户标签的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组,完成对用户信息的分类及分组处理。

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的客户端另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客户端100包括:获取模块110、分类模块120、通信模块130、判断模块140。其中,所述获取模块110,用于通过服务器从数据库中获取用户信息,其中,用户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所述用户标签根据用户信息中的学历信息、工作背景信息确定。所述分类模块120,用于根据用户标签将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及分组。

在上述实施例中,分类模块120,具体还用于判断所有用户信息中是否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当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时,将该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类别,据此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类表,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并判断所述用户分类表中的每个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是否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其中,M为大于N的自然数,当用户分类表中的某一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时,将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分为一个组,针对每个类别生成相应的用户分组表。在将所有用户信息进行用户分类过程中,将至少有一个共同标签的用户信息划分为一类,能将弱社交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进行最大范围的分类,根据用户标签针对每一类分类后的用户信息进行分组,能对用户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能提高定位用户信息的精确程度。

举例来说,假设所有用户信息包括以下4位用户的信息:张三、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李四、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王五、北大本科、中兴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赵六、北大本科、中兴在职、软件工程师。所述分类模块120,具体用于在获取上述的4位用户的信息后,判断所有用户信息中是否存在具有N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当判断出有张三、李四、王五3位用户的信息均包括″知识产权工程师″的用户标签时,将3位用户张三、李四、王五划分为一个类别,以及将赵六划分为一个类,生成包括张三、李四、王五的一个类别,以及生成包括赵六的一个类别,根据划分的两个类别生成用户分类表。然后,判断包括张三、李四、王五的类别中所有用户信息是否存在具有M个相同用户标签的多个用户信息,其中,M为大于N的自然数,当判断出有张三、李四2位用户的信息均包括″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的2个用户标签时,将张三、李四、王五所在的类别分为包括张三、李四的用户分组、以及包括王五的用户分组,根据划分的两个组生成用户分组表。

在上述具体实例中,在对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四位用户的信息进行用户分类过程中,将具有″知识产权工程师″共同标签的张三、李四、王五划分为一类,将具有″软件工程师″用户标签的赵六划为另一类,能将弱社交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进行最大范围的分类,将张三、李四、王五所在类别按照用户标签进行分组,能对用户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提高定位用户信息的精确程度,当用户通过客户端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时,能准确的定位出相关的用户信息,提高沟通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130,用于当生成用户分类表、用户分组表之后,将用户分类表及用户分组表显示出来,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根据选择的用户标签从用户分类表及用户分组表中定位出一个或多个用户信息,其中,客户端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的具体方式包括:将许多用户标签显示在触摸屏上,通过触摸屏接收的触摸信号选择一个或多个用户标签。需要说明的是,用户标签根据用户信息中的学历信息、工作背景信息确定。所述判断模块140,用于判断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是否包括定位出的用户信息,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包括定位出的用户信息时,从定位出的用户信息获取对应的用户账号,将用户账号对应的聊天界面显示出来。补充说明的是,所述判断模块140,还用于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不包括定位出的用户信息时,从定位出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出对应的用户账号,根据用户账号进行好友认证。

在上述实施例中,假设现有的用户信息包括以下4位用户信息:4位用户的信息:张三、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李四、清华本科、华为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王五、北大本科、中兴在职、知识产权工程师;赵六、北大本科、中兴在职、软件工程师。所述分类模块120,将具有″知识产权工程师″共同用户标签的张三、李四、王五的划为一个类别,将有″软件工程师″用户标签的赵六划为一个类别,根据划分的两个类别生成用户分类表。在生成用户分类表之后,所述通信模块130,用于将用户分类表显示出来。所述分类模块120,具体还用于将具有″清华本科″″华为在职″两个共同用户标签的张三、李四的划为一组、以及将王五划分为一组,根据划分的两个组生成用户分组表。在生成用户分组表之后,所述通信模块130,用于将用户分组表显示出来。当客户端选择″知识产权工程师″、″清华本科″、″华为在职″3个用户标签时,所述通信模块130,用于从用户分类表及用户分组表中将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定位出来。所述判断模块140,用于判断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是否包括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包括定位出的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时,从定位出的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对应的张三、李四的用户账号,将张三、李四的用户账号对应的聊天界面显示出来。当已认证的好友信息中不包括定位出的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时,从定位出的张三、李四的用户信息中获取出对应的张三、李四的用户账号,根据张三、李四的用户账号进行好友认证。

以上实施例提供的客户端,能从数据库获取用户信息,根据用户信息中包括的用户标签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分组,能根据用户标签对弱社交关系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搜索、查询,提高用户在弱社交关系中查找有效信息的成功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弱社交体验。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