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井下管、杆管理与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30089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油设备,具体涉及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方法和应用此管理方法产生的大数据的应用。

二、

背景技术:

油田油井的正常工作中,每天运行的油水井有数万口,油田井下用管、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流转环节多,回收修复过程繁杂。油管、抽油杆、井下工具是连接井口与油层的通道。作为油水井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油水井免修期长短和作业成本的高低。

但目前油管杆的数据采集管理主要靠人工录入、记台账,此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网上运行的数据不全或不连续,透明度不够,信息不能共享。而且没有对每口井油管杆、井下工具的腐蚀、断脱、偏磨、漏失等失效原因的网络数据采集和描述,进而没有形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油管杆和井下工具的失效分析、基于数字化油田对数字井筒的建立要求。

比如,同样是使用一年的管杆,由于所处油井工况不一,其失效程度会有所不同,而且管杆完全依靠人工管理,精细程度不够,网上运行的数据也不完整、未共享。每口油水井管杆腐蚀、断脱、偏磨等失效原因的数据采集分析也未实现,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全程、准确追溯;同时,每根管杆、每个井下工具从投产到报废完整和关联的数据库也未建立,无法提供延长油水井免修期、优化管杆工具使用的数据支持,指导作用不突出。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着眼于建立数字井筒,为每一根管杆和井下工具建立数字化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互联网共享调配资源,实现油田井下用管、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系统的一种油田井下管、杆管理与应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特征是,利用读取管杆上的唯一身份的标识码,自动将管杆的实时状态和管杆数据信息录入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在后台对数据进行处理,管理人员通过后台显示的数据库内容,调用管杆数据信息及处理后的数据从而实现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形成供日常生产参考所使用的表格及其他分析数据结果。

所述的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其特征所述的管杆的实时状态是:在管杆在使用过程中入库、发放、下井、回收、修复、报废全寿命过程,其中管杆的实时状态包括的视频或图片以及管杆所处的井下的深度。

所述油田井下管、杆管理与应用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管杆数据信息包括:管杆的编码、生产厂家、管杆规格、类别、材质、长度、投产年月、所属管理区、油田、井号、作业队、录入时间;

所述的录入时间包括入库时间、发放时间、下井时间、回收时间、修复时间、报废时间。

所述的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库内容包括数据维护、业务查询、管杆流程管理;其中数据维护包括基础信息、物料信息、历史信息,业务查询包括物料入库、物料发放、物料回收、物料下井、物料待修复、物料报废,管杆流程管理包括发放流程、回收流程、修复流程、等寿命周期管理。

所述的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处理后的数据包括:管杆使用天数、频次、发放序号、下井序号、下井累计长度、累计深度、发放记录表、当天油管发放登记台账、回收记录表、当天油管回收登记台账、班组报表、单井油管管理卡片、分管理区发放回收管理表。

所述的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所述的分析结果是:对每口井油管杆、井下工具的腐蚀、断脱、偏磨、漏失等失效原因的网络数据采集后进行的统计分析并形成各种图形的描述,进而形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油管杆和井下工具的失效分析。

采用本发明,通过读取管杆上的标识,得到该管杆的唯一标识身份信息,从而得到该管杆的各种应用数据,如生产厂家、管杆规格、类别、材质、长度、投产年月和管理区,下管柱作业的同时进行扫码识别,就可以获得每一根管杆的准确长度数据,并自动生成单井米数,在这些标准数据的支撑下,建立起数字化井筒;降低了错误率,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工作时间,进行实时保存,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显著优点:

1、数据库应用软件可以通过统计多组数据实施上述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管理人员只需要从网上调用数据,即可满足日常生产参考所使用的表格及其他分析图表的需求。

2、管理技术人员不用跑现场,就能通过分析手持终端上传的管杆数据和现场照片,进行会诊、分析、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

3、实现了每口油水井管杆腐蚀、断脱、偏磨等失效原因的数据采集分析,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实现全程、准确追溯;同时,建立起每根管杆、每个井下工具从投产到报废完整和关联的数据库管理体系,提供了延长油水井免修期、优化管杆工具使用的数据支持,通过信息识别,还可实现管杆分单位、分规格、分年限自动分检。

四、附图说明

无附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入库:每一根管杆通过准备大队的识码设备自动录入编码并进行入库处理,使每一根新的管杆都处于“库存”状态下,信息实时共享,各相关单位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实时的管杆状态。

发放:员工用手持终端识码设备,按照井号,逐一对发放管杆编码进行信息采集,并按照录井井号录入数据库,数据库中记录发放管杆的管理区、油田、井号、作业队、编码、发放时间等数据。

下井:管杆来到井上后,员工用手持终端识码设备,逐一对下井管杆编码进行信息采集,并自动记录每一根管杆的位置,累加入井的管杆长度,存储后自动生成该井的管杆使用管柱图,建立起数字化井筒。随后,利用数据网络将每根管杆编码信息传至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某一根管杆位置和信息的实时查询。

回收:入井一个检泵周期后,在回收过程中,按照井号对管杆参数进行采集。数据库中记录回收管杆的管理区、油田、井号、作业队、编码、回收时间等数据。

修复:回收后的管杆经过清洗,在各修复线进行逐一的再修复,运用识别系统对编码识别,对修复合格的管杆,再次进行测长,并将新的信息重新录入数据库。对不合格的管杆,达到报废级别的将编码信息录入报废管杆库,进行报废处理。

通过对每根管杆的入库、发放、回收、修复直至报废“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据采集,所有采集的信息将成为动态的、系统化的、活的数据,为油田区块和单井的诊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技术决策和管理决策的提供依据。

管理和技术人员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横向上可以实时分析各油田、区块的管杆、井下工具使用状况、失效原因,优选管柱组合、工艺技术措施;纵向上可以了解每一口井、每一个深度、每一个层位的管杆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成本投入,延长油水井免修期。

对油井的用料质量和施工质量有一个大的提升,主要做到了对管杆的质量分析有具体数据,质量追踪有依据。管杆的使用有了数据支撑,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平均油井免修期可以提高到800天。

实现了作业现场管杆及井下工具使用信息的定量、定位跟踪,有利于对油田、区块、单井管杆及井下工具的偏磨、腐蚀、疲劳、结垢、产品质量等信息与探伤、试压等检测数据有机融合,对油田、区块管杆及井下工具的适应性进行定量、定性评价,指导设计人员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和产品的优选。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可以极大提高管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油水井的生产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管杆精细化管理,是符合于中石化‘四化’建设思路,实现清查家底、合理统筹、减员增效的建设方向的有效手段。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