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管理系统及垃圾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08881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管理系统及垃圾管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管理系统及其垃圾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且具有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需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产生活安全,破坏社会和谐。垃圾处理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可概括为物质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处置三种方法。一般而言,垃圾处理应坚持先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再物质利用、后能量利用和最后填埋处置的分级处理与逐级利用理念。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社区和垃圾处理部门都没有采用垃圾分类管理系统,主要是依赖用户的自觉性和素质,对用户是否按照要求投放和管理垃圾没有进行合适的分类和监控,影响垃圾处理的效率,增大了人工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管理系统及垃圾管理方法,能够及时地对分类不正确的垃圾投放进行识别和追踪,并且可以将分类的垃圾进一步分离为固相、液相、油相并分离出固相中的液态物,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节约了人工管理的成本。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垃圾管理系统,包括存放不同类型垃圾的多个垃圾箱和与多个垃圾箱信号连接的管理服务器,所述垃圾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有垃圾投放口和垃圾收取口,所述管理系统还包括:微处理器、与微处理器连接的身份识别模块、特征识别模块、分离模块、挤压模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

身份识别模块,用于对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

特征识别模块,用于对垃圾的特征进行识别,还用于对垃圾处理人员所挑选出的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特征进行重新识别;

分离模块,用于将垃圾分离为固相垃圾、液相垃圾、油相垃圾;

挤压模块,用于对所述固相垃圾进行挤压脱水处理,分理出固态物和液态物;

微处理器,用于建立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控制分离模块与挤压模块的运行与关闭;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

通信模块,用于将微处理器建立的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优选地,所述身份识别模块包括:

读卡器,用于读取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身份;指纹传感器,用于读取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指纹特征。

优选地,所述特征识别模块包括:

摄像模块,用于录像识别出垃圾的类型、形状、颜色、大小;

重力传感器,用于感应并测量投放前垃圾箱的重量、投放后垃圾箱的重量,并将重量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发送至微处理器,计算出投放垃圾的重量。

优选地,所述垃圾管理系统还包括:报警模块,用于当垃圾的类型与对应垃圾箱不符合或垃圾箱的重量超出预设重量时,发出报警提示音并通过通信模块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优选地,所述垃圾管理系统还包括:显示屏,用于显示身份识别模块显示出的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身份和特征识别模块检测出的投放垃圾的重量。

优选地,所述垃圾管理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垃圾投放口和垃圾收取口控制开关的电磁门锁。

一种垃圾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用户向垃圾箱投放垃圾时,身份识别模块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摄像模块识别垃圾的类型、形状、颜色、大小;重力传感器感应并测量投放前垃圾箱的重量、投放后垃圾箱的重量,微处理器计算出投放垃圾的重量,建立并存储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

s20:分离模块将垃圾分离为固相垃圾、液相垃圾、油相垃圾;挤压模块,对固相垃圾进行挤压脱水处理,分理出固态物和液态物;当垃圾的类型与对应垃圾箱不符合或垃圾箱的重量超出预设重量时,报警模块会发出报警提示音并通过通信模块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s30:垃圾处理人员提取出垃圾箱中的垃圾,并对所提取的垃圾进行分类验证,对挑拣出的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的特征进行重新识别,并根据用户身份与所投放垃圾的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确定投放该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的用户身份,并向管理服务器发送验证结果,以对投放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的用户进行识别和跟踪。

优选地,当垃圾投放完毕后,显示屏会显示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身份信息和投放垃圾的重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垃圾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能够及时地对用户和垃圾处理人员的身份和垃圾投放特征进行识别,对分类不正确的垃圾投放进行识别和追踪,并且可以将分类的垃圾进一步分离为固相、液相、油相并分离出固相中的液态物,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节约了人工管理的成本。

(2)本发明的垃圾管理系统,微处理器可以建立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控制分离模块与挤压模块的运行与关闭,方便了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识别后进一步分离成固相、液相和油相,并且对不按照规定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识别和追踪,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垃圾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垃圾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管理方法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管理系统,包括存放不同类型垃圾的多个垃圾箱和与多个垃圾箱信号连接的管理服务器80,所述垃圾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有垃圾投放口和垃圾收取口,所述管理系统还包括:微处理器10、与微处理器连接的身份识别模块20、特征识别模块30、分离模块40、挤压模块50、存储模块60、通信模块70。

身份识别模块20,用于对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

特征识别模块30,用于对垃圾的特征进行识别,还用于对垃圾处理人员所挑选出的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特征进行重新识别。

分离模块40,用于将垃圾分离为固相垃圾、液相垃圾、油相垃圾.

挤压模块50,用于对所述固相垃圾进行挤压脱水处理,分理出固态物和液态物。

微处理器10,用于建立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控制分离模块与挤压模块的运行与关闭。

存储模块60,用于存储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

通信模块70,用于将微处理器建立的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管理系统,包括存放不同类型垃圾的多个垃圾箱和与多个垃圾箱信号连接的管理服务器80,所述垃圾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有垃圾投放口和垃圾收取口,所述管理系统还包括:微处理器10、与微处理器连接的身份识别模块20、特征识别模块30、分离模块40、挤压模块50、存储模块60、通信模块70、显示屏、电磁门锁。

身份识别模块20,用于对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具体地,身份识别模块20包括:读卡器210,用于读取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身份;指纹传感器220,用于读取投放垃圾和收取垃圾人员的指纹特征。

特征识别模块30,用于对垃圾的特征进行识别,还用于对垃圾处理人员所挑选出的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特征进行重新识别。具体地,特征识别模块30包括:摄像模块310,用于录像识别出垃圾的类型、形状、颜色、大小;重力传感器320,用于感应并测量投放前垃圾箱的重量、投放后垃圾箱的重量,并将重量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发送至微处理器,计算出投放垃圾的重量。

分离模块40,用于将垃圾分离为固相垃圾、液相垃圾、油相垃圾。

挤压模块50,用于对所述固相垃圾进行挤压脱水处理,分理出固态物和液态物。

微处理器10,用于建立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控制分离模块与挤压模块的运行与关闭。

存储模块60,用于存储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

通信模块70,用于将微处理器建立的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用户向垃圾箱投放垃圾时,身份识别模块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摄像模块识别垃圾的类型、形状、颜色、大小;重力传感器感应并测量投放前垃圾箱的重量、投放后垃圾箱的重量,微处理器计算出投放垃圾的重量,建立并存储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

s20:分离模块将垃圾分离为固相垃圾、液相垃圾、油相垃圾;挤压模块,对固相垃圾进行挤压脱水处理,分理出固态物和液态物;当垃圾的类型与对应垃圾箱不符合或垃圾箱的重量超出预设重量时,报警模块会发出报警提示音并通过通信模块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s30:垃圾处理人员提取出垃圾箱中的垃圾,并对所提取的垃圾进行分类验证,对挑拣出的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的特征进行重新识别,并根据用户身份与所投放垃圾的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确定投放该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的用户身份,并向管理服务器发送验证结果,以对投放分类不正确的垃圾的用户进行识别和跟踪。

本发明的垃圾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能够及时地对用户和垃圾处理人员的身份和垃圾投放特征进行识别,对分类不正确的垃圾投放进行识别和追踪,并且可以将分类的垃圾进一步分离为固相、液相、油相并分离出固相中的液态物,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节约了人工管理的成本。本发明的垃圾管理系统,微处理器可以建立用户身份与所投放的垃圾间的关联关系,控制分离模块与挤压模块的运行与关闭,方便了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识别后进一步分离成固相、液相和油相,并且对不按照规定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识别和追踪,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