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6749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与施工单位人员无关的人员伤亡事故或其他安全事故,这些事故大部分是因为施工现场混入其他非施工人员造成的,因此,如何严格限制外来人员流入施工现场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很多建筑企业都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但是,由于施工现场的人员数量大,信息交互多,且信息传递的路径复杂,从而导致信息的传递速度慢,降低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存在人员数量大,信息交互多,且信息传递的路径复杂,从而导致信息的传递速度慢,降低管理和决策水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人员数量大,信息交互多,且信息传递的路径复杂,从而导致信息的传递速度慢,降低管理和决策水平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包括:rfid身份识别卡、固定安检终端、手持安检终端和服务器;

所述rfid身份识别卡内的存储单元内预设有人员基本信息和人员类别信息;所述rfid身份识别卡上设置有定位模块、指示灯和报警器,且所述定位模块、所述指示灯和所述报警器均与所述rfid身份识别卡内的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rfid身份识别卡插设在人员所戴的安全帽上;

所述固定安检终端设置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所述固定安检终端,用于根据射频身份识别原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每个人员的rfid身份识别卡进行身份信息获取,并将获取的身份信息传输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获取的身份信息与数据库中的人员基本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通过所述固定安检终端控制所述指示灯亮并打开入口档杆,如果匹配不成功,则通过所述固定安检终端控制所述报警器报警且入口档杆保持阻拦状态;

所述手持安检终端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手持设备;通过调节所述手持安检终端上的工种类别分别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类别信息获取,并将获取的类别信息传输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获取的类别信息与数据库中的对应人员的人员类型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通过所述手持安检终端控制所述指示灯亮,如果匹配不成功,则通过所述手持安检终端控制所述报警器报警;其中,当一个所述rfid身份识别卡包括多个人员类别信息时,以合理时间调配为主、自主选择为辅进行所述rfid身份识别卡的人员选择;

所述服务器,用于根据射频身份识别原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每个人员的每个人员的rfid身份识别卡通过定位模块进行定位信息获取,并实时显示;且根据定位信息对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通过控制所述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

优选地,所述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编号、所属管辖区和工作经验。

优选地,所述人员基本信息,还包括:人员图像信息;通过所述固定终端上的显示屏显示人员图像信息,并与本人进行对照。

优选地,所述人员类别信息为按照工种对人员划分的类别信息。

优选地,所述安全帽的前端设置有插槽,所述rfid身份识别卡插设在所述插槽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安检终端和所述手持安检终端均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与所述服务器通信。

优选地,所述服务器位于建筑工地管理室内。

优选地,所述定位模块为gps定位模块或北斗定位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进入施工现场时的身份验证安全管理,以及通过将人员按照工种进行类别划分并有序可靠的按照类别进行施工分配安全管理,并且验证信息均与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信息进行匹配,使得固定安检终端和手持安检终端运行速度快,从而提高了安全管理和决策水平。

本发明通过在rfid身份识别卡内的存储单元内预存人员类别信息,即将工地人员按照工种划分类别,当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某项工作时,通过手持安检终端对参与人员再进一步进行安全验证,防止非专业人员进入现场而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并且对一个人员包括多项技能的情况,当某一个人员可以参与多项工作时,以工程管理人员调配为主,自主选择为辅,结合合理的时间调配,保证了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本发明通过将rfid身份识别卡插在安全帽上,区别于一般情况下将身份识别卡片挂在脖子上,不影响工地干活,也不易丢失。

本发明通过在rfid身份识别卡内设置定位模块,通过服务器可实时对人员进行位置跟踪,保证了人员在可控范围内,保证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rfid身份识别卡1、固定安检终端2、手持安检终端3和服务器4。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固定安检终端2和手持安检终端3均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与服务器4通信;以及rfid身份识别卡1分别与固定安检终端2、手持安检终端3和服务器4进行射频通信。即整个系统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信,不需要考虑繁琐的布线问题,节约人力物力。

具体地,rfid身份识别卡1内的存储单元内预设有人员基本信息和人员类别信息;rfid身份识别卡1上设置有定位模块11、指示灯12和报警器13,且定位模块11、指示灯12和报警器13均与rfid身份识别卡1内的控制单元电连接;rfid身份识别卡1插设在人员所戴的安全帽上。其中,人员类别信息为按照工种对人员划分的类别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编号、所属管辖区和工作经验等。更进一步,人员基本信息还可以包括:人员图像信息;通过固定终端上的显示屏显示人员图像信息,并与本人进行对照,避免了代班代签到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安全帽的前端设置有插槽,rfid身份识别卡1插设在插槽内。即将rfid身份识别卡1插在安全帽上,区别于一般情况下将身份识别卡片挂在脖子上,不影响工地干活,也不易丢失。

具体地,固定安检终端2设置在施工现场入口处;固定安检终端2,用于根据射频身份识别原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每个人员的rfid身份识别卡1进行身份信息获取,并将获取的身份信息传输至服务器4,服务器4将获取的身份信息与数据库中的人员基本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通过固定安检终端2控制指示灯12亮并打开入口档杆,如果匹配不成功,则通过固定安检终端2控制报警器13报警且入口档杆保持阻拦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施工现场入口处对人员进行身份验证,保证了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均属于工作人员,避免了其他人员误入而引起的误伤事故发生。

具体地,手持安检终端3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手持设备;通过调节手持安检终端3上的工种类别分别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类别信息获取,并将获取的类别信息传输至服务器4,服务器4将获取的类别信息与数据库中的对应人员的人员类型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通过手持安检终端3控制指示灯12亮,如果匹配不成功,则通过手持安检终端3控制报警器13报警;其中,当一个rfid身份识别卡1包括多个人员类别信息时,以合理时间调配为主、自主选择为辅进行rfid身份识别卡1的人员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rfid身份识别卡1内的存储单元内预存人员类别信息,即将工地人员按照工种划分类别,当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某项工作时,通过手持安检终端3对参与人员再进一步进行安全验证,防止非专业人员进入现场而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并且对一个人员包括多项技能的情况,当某一个人员可以参与多项工作时,以工程管理人员调配为主,自主选择为辅,结合合理的时间调配,保证了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具体地,服务器4,用于根据射频身份识别原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每个人员的每个人员的rfid身份识别卡1通过定位模块11进行定位信息获取,并实时显示;且根据定位信息对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通过控制所述报警器13发出报警信号。

较佳地,服务器4位于建筑工地管理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rfid身份识别卡1内设置定位模块,通过服务器4可实时对人员进行位置跟踪,保证了人员在可控范围内,保证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进入施工现场时的身份验证安全管理,以及通过将人员按照工种进行类别划分并有序可靠的按照类别进行施工分配安全管理,并且验证信息均与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信息进行匹配,使得固定安检终端和手持安检终端运行速度快,从而提高了安全管理和决策水平。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