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6536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检验检疫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中国,每天有几百万吨食物走上餐桌,而蔬菜、水果、大米、鸡蛋、猪肉、牛奶等食用农产品,是人们每天摄入量最大的食物。

例如,由深圳口岸输往香港的蔬菜,约占香港市场蔬菜的90%以上,这些蔬菜主要来自广东检验检疫局辖区和深圳检验检疫局辖区。目前深圳检验检疫辖区输往香港的蔬菜每天约152车、1400吨,约占香港市场的50%。不仅香港,国内的食品出口国外前,必须对其进行检验检疫,每天都有上千万吨的蔬菜送往检验检疫实验室,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化验管理稍不恰当就极易发生混乱,清理过程十分困难,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检验检疫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追根溯源的准确性,增大了检验检疫的周期。所以,如何进行有效且高效的检验检疫管理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物联网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检验检疫容易发生管理混乱并难以快速、有效地清理。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设有云服务平台及与其网络联通的第一互联网终端、第二互联网终端、第三互联网终端、第四互联网终端;

所述云服务平台用于存储并管理用户注册时提供的身份识别信息,其中,身份识别信息,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作为可选项;

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用于连接第一打印设备,并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获取及填写采样现场待检疫产品的产品标识信息、物联网信息上传到所述云服务平台,由所述云服务平台生成相互绑定的第一检疫二维码发送到所述第一打印设备由其打印;或者,用于扫描第二检疫二维码,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并将所述产品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建立绑定关系;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贴于所述待检疫产品上;

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还用于将所述产品标识信息、所述物联网信息实时上传到所述云服务平台;

所述第二互联网终端用于通过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以及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进入所述数据库,自录入与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建立绑定关系的检疫信息;

所述云服务平台还用于建立所述待检疫产品的数据库,所述数据库用于存储并管理所述产品标识信息、所述物联网信息、所述检疫信息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以及自动生成相应的数据表格;

所述第三互联网终端连接第二打印设备,用于通过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以及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进入所述数据库,打印所述数据表格;

所述第四互联网终端,用于通过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进入所述数据库,自主查看所述产品标识信息、所述检疫信息和所述数据表格。

具体地,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与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为物理意义上相同的二维码。

具体地,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所述第四互联网终端为智能移动终端,所述第二互联网终端、所述第三互联网终端为电脑或智能移动终端;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为手机或平板。

具体地,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所述第四互联网终端设有带所述身份识别功能的人机交互界面;

所述第二互联网终端、所述第三互联网终端连接有提供所述身份识别功能的身份识别设备,以及使用所述身份识别设备的软件或web网页;或者所述第二互联网终端、所述第三互联网终端设有带所述身份识别功能的所述人机交互界面。

具体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为包括用户身份信息的二维码、人眼、人脸、指纹、掌静脉,以及绑定个人信息的登陆账号;所述登陆账号为微信账号或支付宝账号。

具体地,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为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或独立研发的app;所述身份识别设备包含二维码识别设备、人眼识别设备、人脸识别设备、指纹识别设备、掌静脉识别设备。

优选地,所述产品标识信息包含所述待检疫产品的产品名称、产品备案号、所属基地名称,以及所述待检疫产品在所述基地中所属地块的名称、面积,以及对所述待检疫产品使用的农业投入用品的采购信息、仓储信息、使用计划、实际使用情况;所述物联网信息包含所述待检疫产品的采样地理位置、采样照片、采样视频、采样时间戳;所述检疫信息包含监管局名称、检验检疫人员、检验检疫单位、检验结果。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所述生成相互绑定的第一检疫二维码的具体过程为:生成所述产品标识信息与所述物联网信息的副文本信息并上传至所述云服务平台,由所述云服务平台生成统一管理id,作为检验检疫档案的唯一标识,并将所述统一管理id转化为唯一的url访问入口生成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

具体地,所述云服务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打印设备为便携式微型打印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采用“物联网+互联网”的管理方式,将与待检疫产品相关的产品标识信息、物联网信息、检疫信息通过电子标签、用户身份信息关联起来,存储及查询工作十分方便;

云服务平台(其上搭载有云平台)采用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在任何地方均可编辑、访问等,无需安装任何专用软件,在网络联通的情况下,系统极易被扩展;

云服务平台存储了产品的各种检疫信息,检疫人员通过身份认证后在pc机、手机、平板等终端上对检验检疫报告进行编辑修改,并将结果实时保存到云平台中,对其作进一步扩展;

检验人员通过扫描对应的二维码实时查看到产品的检验报告等信息,便于查验其是否合格;

从采样/抽样生成的检疫二维码会在检验检疫、卫生除害处理、计/收费用、签证放行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和农产品绑定在一起,随时随地都作为检疫产品溯源云平台的入口链接,并对链接者的身份进行验证,保证了产品检验检疫的管理有效性,也有利于产品信息公开和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图1实施例的一种系统交互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给出仅仅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包括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因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基础上,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许多改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其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设有云服务平台c及与其网络联通的第一互联网终端d1、第二互联网终端d2、第三互联网终端d3、第四互联网终端d4;

所述云服务平台c用于存储并管理用户注册时提供的身份识别信息,其中,身份识别信息,可以根据应用场景、注册身份的不同,归为不同类别,作为被访问时的可选项,以特有的权限查看或修改、增删。

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d1(采样人员使用)用于连接第一打印设备t1(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并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获取及填写采样现场待检疫产品的产品标识信息、物联网信息上传到所述云服务平台c,由所述云服务平台c生成相互绑定的第一检疫二维码n1发送到所述第一打印设备t1由其打印;或者,用于扫描第二检疫二维码n2(此时为提前生成的二维码,仅仅作为链接的入口,此时扫描不出任何信息,后期不断更新数据库),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并将所述产品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n2建立绑定关系,在未携带或连接不上所述第一打印设备t1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贴于所述待检疫产品上;

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d1还用于将所述产品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n2实时上传到所述云服务平台c;

所述第二互联网终端d2(检疫人员使用)用于通过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n2以及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进入所述数据库,或直接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进入所述数据库(pc访问web,账号登入等),自录入与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n2建立绑定关系的检疫信息;

所述第四互联网终端d4(购买方、零户,或其他任何想获知该产品相关信息的用户),用于通过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n2进入所述数据库,无需身份验证,自主查看所述产品标识信息、所述检疫信息和所述物流信息。

所述云服务平台c还用于建立所述待检疫产品的数据库,所述数据库用于存储并管理所述产品标识信息、所述物联网信息、所述检疫信息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以及自动生成相应的数据表格;

所述第三互联网终端d3(检验人员)连接第二打印设备,用于通过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n2以及通过验证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进入所述数据库打印所述数据表格;

所述第四互联网终端d4(购买方、零户,或其他任何想获知该产品相关信息的用户),用于通过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或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n2进入所述数据库,无需身份验证,自主查看所述产品标识信息、所述检疫信息和所述物流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与所述第二检疫二维码n2为物理意义上相同的二维码,实现一码到底式的全链路管理。

具体地,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d1、所述第四互联网终端d4为智能移动终端,所述第二互联网终端d2、所述第三互联网终端d3为电脑或智能移动终端;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为手机或平板。

具体地,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d1、所述第四互联网终端d4设有带所述身份识别功能的人机交互界面;

所述第二互联网终端d2、所述第三互联网终端d3为pc时,连接有提供所述身份识别功能的身份识别设备,以及使用所述身份识别设备的软件或web网页;或者所述第二互联网终端d2、所述第三互联网终端d3为智能移动终端时,设有带所述身份识别功能的所述人机交互界面。

优选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为包括用户身份信息的二维码、人眼、人脸、指纹、掌静脉,以及绑定个人信息的登陆账号,如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等。

优选地,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为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进行身份认证的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或独立研发的app;所述身份识别设备包含二维码识别设备、人眼识别设备、人脸识别设备、指纹识别设备、掌静脉识别设备等。

优选地,所述产品标识信息包含所述待检疫产品的产品名称、产品备案号、所属基地名称,以及所述待检疫产品在所述基地中所属地块的名称、面积、地理位置,以及对所述待检疫产品使用的农业投入用品的采购信息、仓储信息、使用计划、实际使用情况等。所述物联网信息包含所述待检疫产品的采样地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所述生成相互绑定的第一检疫二维码n1的具体过程为:生成所述产品标识信息与所述物联网信息的副文本信息并上传至所述云服务平台c,由所述云服务平台c生成统一管理id,作为检验检疫档案的唯一标识,并将所述统一管理id转化为唯一的url访问入口生成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对于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2,其对应的url访问入口已经生成,只需要通过扫描添加相关的产品标识信息与所述物联网信息等。

优选地,所述云服务平台c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即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在任何地方均可编辑、访问等,无需安装任何专用软件,在网络联通的情况下,系统极易被扩展。

优选地,所述第一打印设备t1为便携式微型打印机,跟随所述第一互联网终端d1活动。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系统交互过程,下面以农产品(蔬菜、瓜果等)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图1实施例的一种系统交互图。

1、农产品检疫人员在农业基地进行检验检疫农产品抽样(待检疫产品)。通过手机(或平板等智能移动终端,第一互联网终端d1)通过身份认证(资格认证,前端已经注册)后在抽样现场进行拍照、视频等,记录产品标识信息,包括其产品名称、产品备案号、所属基地名称,以及所属地块名称、地块面积、地理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直接通过该智能移动终端实时上传到云服务平台c即云平台;

2、农产品检疫人员使用手机(或平板等智能移动终端,第一互联网终端d1)通过无线连接方式连接第一打印设备t1打印出对应的二维码即第一检疫二维码n1,建立二维码与农产品的一一对应关系,然后送至检验检疫实验室进行检验检测;

3、当完成检验检疫后,农产品检疫人员使用手机(或pc或平板,第二互联网终端d2,与第一互联网终端d1可以为同一台设备)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通过身份认证之后,下载农产品的基本信息资料,绑定检疫信息,包括监管局名称、检验检疫人员、检验检疫单位、检验结果等,对检验报告进行编辑,并实时更新在云平台。

4、农产品检疫人员或检验人员通过pc端(或手机或平板等,第三互联网终端d3)扫描所述第一检疫二维码n1,连接第二打印设备t2,通过身份认证之后,直接打印农产品的检测报告、报表等自动生成的表格。农产品基地工作人员获知该农产品检验合格的信息后,打印出多个第一检疫二维码n1贴于出产的同一地块的产品的外包装上,运往海外过检或市场过检,投放市场,此间的物流信息也随着一次次的产品交接(使用的仍为第三互联网终端d3)实时更新在云平台。

5、购买方(或其他任何想获知该产品相关信息的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第四互联网终端d4)无需身份验证,自主扫码并选择性地查看所述产品标识信息、所述检疫信息和所述物流信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采用“物联网+互联网”的管理方式,将与待检疫产品相关的产品标识信息、物联网信息、检疫信息通过电子标签、用户身份信息关联起来,存储及查询工作十分方便;

云服务平台c(其上搭载有云平台)采用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在任何地方均可编辑、访问等,无需安装任何专用软件,在网络联通的情况下,系统极易被扩展;

云服务平台c存储了产品的各种检疫信息,检疫人员通过身份认证后在pc机、手机、平板等终端上对检验检疫报告进行编辑修改,并将结果实时保存到云平台中,对其作进一步扩展;

检验人员(以及其他用户,经销商、农场主等)通过扫描对应的二维码实时查看到产品的检验报告等信息,便于查验其是否合格;

从采样/抽样生成的检疫二维码会在检验检疫、卫生除害处理、计/收费用、签证放行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和农产品绑定在一起,随时随地都作为检疫产品溯源云平台的入口链接,并对链接者的身份进行验证,保证了产品检验检疫的管理有效性,也有利于产品信息公开和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