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及其总线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7138发布日期:2019-03-05 19:4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及其总线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电源分配器,尤指一种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及其总线组。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产业及网络的发展,通过网络提供的服务越加普遍地出现在各种应用中,如今,数据中心被广泛运用在云端运算及信息科技(informationtechnology,it)中的大数据处理及应用程序服务,为了确保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机柜能够正常运作,首要之务在于为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机柜中的it设备提供不间断电源。

一般而言,服务器机柜连接于交流电源,并通过电源供应单元(powersupplyunit,psu)将交流输入电能转换为it设备所需的直流输出电能,为了确保冗余,服务器机柜设置多个电源供应单元以进行电能转换,其中多个电源供应单元设置于多个电源架中。此外,更利用多个备用电池单元(batterybackupunit,bbu),在电源供应单元故障或所接收的交流电源中断时提供备用电能,且通常会将备用电池单元置于同一服务器机柜中的电池座,因此,电源架及电池座会占据服务器机柜中一定的空间。

再者,电源供应单元及备用电池单元皆为高重量的组件,且在保养、维修及/或更新时需进行移动,因而增加维护的难度及费用。更甚者,在电源架中的电源供应单元、电池座中的备用电池单元、机柜总线及交流电源之间,电气及结构的连接关系十分复杂,且电能及信号的传输路径较长,造成传输损失增加,因此导致成本增加,电能分配效率降低。

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改良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及其总线组,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及其总线组,使得可热插入的电源供应单元及备用电池单元设置于单一底架,并将电源分配器的电源供应单元连接于两个交流电源,视情况进行切换,因此,针对电源供应单元与备用电池单元的设置及维护,可节省人力、时间及花费,且本发明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可持续提供直流输出电能至服务器机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电能分配效率及较佳散热效率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及其总线组,针对电源供应单元、备用电池单元、电源控制器及多个交流电源之间的电气及结构的连接关系,利用中间电路板进行简化。此外,本发明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更利用总线组,将电源供应单元的电能输出电极与机柜总线进行连接,以传输电源供应单元所输出的直流输出电能至机柜总线。藉此,可达成使电源分配器进一步微型化,以及提升能源效率的目的,并同时降低成本及提升稳定度。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总线组,适用于一电源分配器,该电源分配器设置于一服务器机柜且包含多个电源供应单元,该总线组包含第一连接总线、第二连接总线、绝缘构件以及多个电连接器。第一连接总线包含第一总线主体、多个第一弯折部及至少一第一输出部,第一弯折部及第一输出部分别连接于第一总线主体的相对两侧,其中多个第一弯折部以特定之间隔相邻设置。第二连接总线,对应于第一连接总线设置,包含第二总线主体、多个第二弯折部及至少一第二输出部,第二弯折部及第二输出部分别连接于第二总线主体的相对两侧,其中多个第二弯折部以特定的间隔相邻设置。绝缘构件设置于第一总线主体及第二总线主体之间,架构于使第一总线主体与第二总线主体相互绝缘。多个电连接器,设置于多个第一弯折部及多个第二弯折部,且架构于电连接于电源供应单元。其中,第一输出部与第二输出部电连接于服务器机柜的一机柜总线。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多输入电源分配器,设置于一服务器机柜,可切换地于多个交流电源中接收一交流输入电能,并将该交流输入电能转换为一直流输出电能,以提供该直流输出电能至该服务器机柜的一机柜总线,该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包含底架、多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多个电源供应单元、多个备用电池单元、中间电路板以及总线组。多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设置于底架中,架构于与多个交流电源电连接并接收交流输入电能。多个电源供应单元分别可拆卸地设置于底架中。多个备用电池单元分别可拆卸地设置于该底架中,且分别电连接于多个电源供应单元。中间电路板电连接于多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多个电源供应单元及多个备用电池。总线组设置于底架中,且架构于连接电源供应单元与服务器机柜的一机柜总线,藉此,电源供应单元所输出的电能经由总线组传输至机柜总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设置于服务器机柜的示例的方块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的后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所示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的前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a所示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a为图2a所示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中的底架的前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所示的底架的后侧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a所示的电源分配器的电源供应单元及备用电池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a、6b以及图6c为图2a所示的电源分配器的中间电路板于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d为显示中间电路板紧固于底架的分隔板及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图2a所示的电源分配器的总线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a所示的总线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c为图7a所示的总线组的一示范性夹持式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d为图7c所示的夹持式电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e为显示总线组紧固于底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f为显示电源供应单元、总线组及机柜总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8为显示电源供应单元、备用电池单元、中间电路板及总线组之间的电气及结构的连接关系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9a为显示总线组的输出部与底架的背板之间的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为显示输出部位于底架的背板的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a、11a及12a为显示多个实施态样的总线组的输出部与底架的背板之间的关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b、11b及12b分别显示图10a、11a及12a所示的输出部位于底架的背板的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a所示的电源分配器的另一较佳实施态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服务器机柜

11:机柜总线

2:电源分配器

ac1、ac2:交流电源

3:底架

30:容置空间

301:开口

302:第一防护座

303:第二防护座

31:第一隔间

311:第一槽孔

32:第二隔间

321:第二槽孔

33:平板

34:隔板

341:钩部

35:分隔板

351:第一穿孔

352:第二穿孔

353:第一突出部

354:第二突出部

36:第一撑架

361:支撑柱

37:第二撑架

371:容收空间

372:顶面

38:顶部遮板

39:背板

4:电源供应单元

41:第一连接接口

42: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3:第二电能输出电极5:备用电池单元

51:第二连接接口

6:中间电路板

61:第一表面

62:第二表面

63:第一连接器

64:第二连接器

65:第三连接器

66:第四连接器

67:第一固定孔

68:第二固定孔

69:第三固定孔

7、7a、7b、7c:总线组

71:第一连接总线

711:第一总线主体

712:第一弯折部

713:第一输出部

714:第一孔洞

72:第二连接总线

721:第二总线主体

722:第二弯折部

723:第二输出部

724:第二孔洞

73:绝缘构件

74:间隙

75:夹持式电连接器751:绝缘本体

752:第一导电夹片

753:第二导电夹片

754:第一端口

755:第二端口

756:第三端口

8、8a、8b: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

81:电源线

9:电源控制器

91:第三连接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架构于限制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设置于服务器机柜的示例的方块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的后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的前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第1、2a及2b图所示,本发明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2(以下以电源分配器代称)设置于服务器机柜1,于维护时可自服务器机柜1中取出。电源分配器2自两个交流电源(ac1,ac2)接收交流输入电能,并将交流输入电能转换为直流输出电能,以提供直流输出电能至机柜总线11。藉此,电源分配器2可提供不间断的直流输出电能至服务器机柜1中的it设备。

图3为图2a所示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源分配器2包含底架3、多个电源供应单元4、多个备用电池单元5、中间电路板6、总线组7、多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及电源控制器9,其中电源供应单元4、备用电池单元5、中间电路板6、总线组7、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及电源控制器9设置于底架3中。电源供应单元4经由中间电路板6及多个电源线(未图示)电连接于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并经由中间电路板6电连接于备用电池单元5,且电源供应单元4还经由总线组7电连接于机柜总线11(如图1所示)。电源控制器9经由中间电路板6电连接于电源供应单元4及备用电池单元5。

图4a为图2a所示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中的底架的前侧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的底架的后侧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第3、4a及4b图所示,底架3包含容置空间30,容置空间30包含第一隔间31及第二隔间32,且第一隔间31与第二隔间32之间由一平板33进行区隔。第一隔间31包含多个第一槽孔311,第二隔间32包含多个第二槽孔321,其中第一槽孔311及第二槽孔321分别由置于第一隔间31及第二隔间32中的多个隔板34所定义。此外,底架3还包含分隔板35、第一撑架36及第二撑架37。分隔板35设置于容置空间30中且位于底架3的后侧部分,分隔板35遮盖第二槽孔321的后侧开口,并部分遮盖第一槽孔311的后侧开口,分隔板35包含与第一槽孔311对应的多个第一穿孔351,以及与第二槽孔321对应的多个第二穿孔352。第一撑架36以设置于容置空间30中且连接于底架3的两相对侧壁的一横杆为佳,但不以此为限,第一撑架36架构于支撑总线组7。于一些实施例中,底架3还包含至少一支撑柱361,例如图4b所示之两个支撑柱361,支撑柱361之一端连接于第一撑架36,支撑柱361的另一端连接于底架3的底板的内表面上,其架构于支撑第一撑架36,使第一撑架36更加稳固地支撑总线组7。第二撑架37呈u型结构,其设置于容置空间30中及底架3的底板的内表面上,并形成一容收空间371,容收空间371架构于容收电源控制器9,第二撑架37包含架构于支撑第一撑架36的一顶面372。另外,底架3还包含一顶部遮板38,顶部遮板38可拆卸地遮盖底架3的后侧部分。

可热插入的多个电源供应单元4,分别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隔间31的多个第一槽孔311中,可热插入的多个备用电池单元5,分别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隔间32的多个第二槽孔321中,其中,第一隔间31较佳可包含六个第一槽孔311,第二隔间32较佳可包含六个第二槽孔321,但均不以此为限,且第一槽孔311分别与第二槽孔321对应且相互对齐。换言之,六个电源供应单元4分别设置于六个第一槽孔311之中,六个备用电池单元5分别设置于六个第二槽孔321之中。于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5还包含多个第一突出部353及多个第二突出部354,且每一隔板34均具有一钩部341,其中钩部341形成于隔板34的边缘,并由边缘朝外延伸。底架3还包含连接于其后侧部分的一背板39。

图5为图2a所示的电源分配器的电源供应单元及备用电池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每一电源供应单元4均包含第一连接接口41、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及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其中第一连接接口41位于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及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的下方。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及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较佳但不限于为铜片。每一备用电池单元5均包含第二连接接口51,其中第二连接接口51以可浮动且设置于备用电池单元5的背部为佳,但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施例中,电源供应单元4的部分壳体的外缘对齐于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及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的外缘,以保护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及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避免电源供应单元4的插拔动作造成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及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弯折或损坏。

图6a、6b以及图6c为图2a所示的电源分配器的中间电路板于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d为显示中间电路板紧固于底架的分隔板及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a、6b以及图6c所示,中间电路板6包含第一表面61、第二表面62、多个第一连接器63、多个第二连接器64、多个第三连接器65及第四连接器66。多个第一连接器63设置于第一表面61,沿一直线排列,并分别与电源供应单元4的多个第一连接接口41(如图5所示)相对应且匹配。多个第二连接器64设置于第一表面61,沿另一直线排列,并分别与备用电池单元5的多个第二连接接口51(如图5所示)相对应且匹配。多个第三连接器65设置于第二表面62,沿又一直线排列,且每一第三连接器65均经由多个电源线81(如图7c所示)电连接于两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第四连接器66设置于第二表面62上,其架构于与电源控制器9的一第三连接接口91(如图3所示)电连接。如图6a、6b及6d图所示,中间电路板6包含多个第一固定孔67、多个第二固定孔68及多个第三固定孔69。多个第一固定孔67分别与分隔板35的多个第一突出部353对应且相啮合,多个第二固定孔68分别与分隔板35的多个第二突出部354对应且相啮合,多个第三固定孔69分别与多个隔板34的多个钩部341对应且相啮合。藉此,中间电路板6可经由分隔板35及隔板34紧固于底架3上,其中,中间电路板6以垂直于底架3的底板为佳。

于一些实施例中,中间电路板6包含六个第一连接器63、六个第二连接器64、六个第三连接器65及一第四连接器66。每一第一连接器63均包含第一组接触端子,其中第一组接触端子经由中间电路板6的一线路图形电连接于对应的第三连接器65的电源端子,藉此,源自两个交流电源的交流输入电能可经由第一连接器63及第三连接器65传输至对应的电源供应单元4。此外,每一第一连接器63均包含第二组接触端子,其中第二组接触端子经由中间电路板6的另一线路图形电连接于对应的第二连接器64的电源端子,藉此,经由第一连接器63及第二连接器64,备用电池单元5可输出直流电压至对应的电源供应单元4,且/或电源供应单元4可充入直流电压至备用电池单元5。另外,每一第一连接器63均包含第三组接触端子,其中第三组接触端子经由中间电路板6的又一线路图形电连接于对应的第二连接器64的信号端子以及对应的第四连接器66的信号端子,藉此,经由第一连接器63、第二连接器64及第四连接器66,便可实现电源供应单元4、备用电池单元5及电源控制器9之间的信号传递。

图7a为图2a所示的电源分配器的总线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b为图7a所示的总线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c为图7a所示的总线组之一示范性夹持式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d为图7c所示的夹持式电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e为显示总线组紧固于底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f为显示电源供应单元、总线组及机柜总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如第7a、7b、7c、7d、7e及7f图所示,总线组7包含第一连接总线71及第二连接总线72,其中第一连接总线71与第二连接总线72藉由绝缘构件73相互绝缘。第一连接总线71包含第一总线主体711、多个第一弯折部712及至少一第一输出部713。第一弯折部712及第一输出部713分别连接于第一总线主体711的相对两侧。多个第一弯折部712呈一直线排列,并以特定的间隔相邻设置,且皆垂直于第一总线主体711。第二连接总线72包含一第二总线主体721、多个第二弯折部722及至少一第二输出部723。第二弯折部722及第二输出部723分别连接于第二总线主体721的相对两侧。多个第二弯折部722呈一直线排列,并以特定的间隔相邻设置,且皆垂直于第二总线主体721。

第一总线主体711设置于第二总线主体721上,并藉由绝缘构件73彼此绝缘,其中绝缘构件73可为例如但不限于绝缘垫片。第一弯折部712及第二弯折部722相互交错并排列于同一平面,即任兩相鄰之第一彎折部712之間設置一第二彎折部722,且任兩相鄰之第二彎折部722之間設置一第一彎折部712。第一输出部713垂直于第一总线主体711,第二输出部723垂直于第二总线主体721,且第一输出部713与第二输出部723间隔一特定距离,并于两者之间形成一间隙74。总线组7的间隙74架构于夹持服务器机柜1的机柜总线11,换言之,机柜总线11中两个竖直的总线组件分别连接于总线组7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总线组7更包括多个夹持式电连接器75,该多个夹持式电连接器75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弯折部712及第二弯折部722,并呈一直线排列于同一平面,且分别与对应的电源供应单元4的电能输出电极相匹配。于一实施例中,每一夹持式电连接器75包括一绝缘本体751、一第一导电夹片752以及一第二导电夹片753,其中绝缘本体751包括一第一端口754、一第二端口755及一第三端口756。第一端口754、第二端口755及第三端口756相连通,且第一端口754位于绝缘本体751的顶面,并且第二端口755与第三端口756位于绝缘本体751的底面。第一导电片752与第二导电片753设置于绝缘本体751的内部,且第一导电片752与第二导电片753的一端位于绝缘本体751内部且邻近于第一端口754。第一导电片752的另一端从第二端口755向外弯折延伸,第二导电片753的另一端从第三端口756向外弯折延伸,其中第一导电片752与第二导电片753的弯折部分朝相反方向延伸。每一夹持式电连接器75的第一导电片752与第二导电片753可利用其外露于第二端口755与第三端口756的弯折部分而分别以一固定组件固定且连接于第一连接总线71的第一弯折部712或第二连接总线72的第二弯折部722。

每一电源供应单元4均包含一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及一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如图5所示),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分别连接并夹持于设置在第一弯折部712的对应夹持式电连接器75,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分别连接并夹持于设置在第二弯折部722的对应夹持式电连接器75,其中夹持式电连接器75固设且电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弯折部712,或是固设且电连接于对应的第二弯折部722。藉此,电源供应单元4通过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及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所输出的直流输出电能,可经由第一连接总线71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连接总线72的第二输出部723传输至机柜总线11。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总线71的第一输出部713还包含多个第一孔洞714,第二连接总线72的第二输出部723还包含多个第二孔洞724,第一孔洞714与第二孔洞724相对应,如图7d所示,第一孔洞714与第二孔洞724架构于使服务器机柜1的机柜总线11固设于第一输出部713与第二输出部723间的间隙74中,其中第一孔洞714及第二孔洞724可例如但不限于为供锁付的锁孔。

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总线71包含六个第一弯折部712及六个夹持式电连接器75,其中六个夹持式电连接器75分别与对应的六个电源供应单元4的六个第一电能输出电极42匹配。第二连接总线72包含六个第二弯折部722及六个夹持式电连接器75,其中六个夹持式电连接器75分别与对应的六个电源供应单元4的六个第二电能输出电极43匹配。第一连接总线71及第二连接总线72以铜板为佳,但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总线72为接地。于一些实施例中,总线组7经由第一撑架36紧固于底架3中,但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施例中,夹持式电连接器75为设置于第一弯折部712或第二弯折部722上的浮动夹头,因此,电源供应单元4的电能输出电极(42、43)可盲插于总线组7的夹持式电连接器75中。

如图7e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两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紧固于底架3的底板,且邻近于底板的边缘。两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包含一第一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a及一第二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b,其中第一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a电连接于一三相交流电源,第二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b电连接于一单相交流电源,但不以此为限。两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分别包含多个接触端子,例如但不限於七個接觸端子,其中六個接觸端子係架構為電源端子,一個接觸端子係架構為接地端子。每一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均经由多个电源线81与所有第三连接器65电连接,换言之,在六个第三连接器65中,任一第三连接器65均经由不同的电源线81电连接于第一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a,以及任一第三连接器65均经由不同的电源线81电连接于第二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b。藉此,源自两个交流电源的交流输入电能可经由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第三连接器65及第一连接器63传输至电源供应单元4,且可在两个交流电源之间进行切换。于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分别电连接于两个三相交流电源,或分别电连接于两个单相交流电源,但不以此为限。

图8为显示电源供应单元、备用电池单元、中间电路板及总线组之间的电气及结构的连接关系的横切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电源供应单元4的电能输出电极42插设并连接于总线组7的夹持式电连接器75,备用电池单元5的第二连接接口51连接于中间电路板6的第二连接器64。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藉由额外的电源线(未图示)电连接于两个交流电源,且每一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均电连接于中间电路板6的所有第三连接器65。藉此,电源供应单元4、备用电池单元5、电源控制器9及两个交流电源之间的电气及结构的连接关通过中间电路板6而得以简化。此外,电源分配器2利用总线组7将直流输出电能自电源供应单元4传输至机柜总线11,因此,可达成使电源分配器2进一步微型化,以及降低传输阻抗并提升能源效率的目的,并同时降低成本及提升稳定度。

于本实施例中,电源分配器2可自两个交流电源接收交流输入电能,且每一电源供应单元4均包含一体式自动转换开关,用以根据情况切换作为所接收的交流输入电能的来源的交流电源。每一电源供应单元4均具有对应的备用电池单元5,用以在源自两个交流电源的交流输入电能中断时,提供备用电能至服务器机柜1的服务器。再者,每一组相对应的电源供应单元4及备用电池单元5均可于彼此之间进行电流分配,且电源供应单元4具有充电/放电的电路,使得电源供应单元4可替备用电池单元5充电,备用电池单元5亦可放电至电源供应单元4。更甚者,在交流输入电能中断或停止时,电源分配器2可将每一组相对应的电源供应单元4及备用电池单元5的状态单独回报至例如电源管理系统(powermanagementbus,pmbus),但不以此为限,且电源控制器9可与电源供应单元4及备用电池单元5相通信,以监测并单独控制任一组相对应的电源供应单元4及备用电池单元5的操作。

图9a为显示总线组的输出部与底架的背板之间的关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b为显示输出部位于底架的背板的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第9a及9b图所示,底架3包含具有三个开口301的背板39,总线组7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由中间的开口301朝外延伸,即总线组7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自底架3的背板39突出。

总线组7的结构并不仅限于前述实施例所示,以下将示例性说明总线组7的不同实施态样,然总线组7的可能实施态样亦不以此为限。图10a、11a及12a为显示多个实施态样的总线组的输出部与底架的背板之间的关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b、11b及12b分别显示图10a、11a及12a所示的输出部位于底架的背板的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与第9a及9b图中相似的结构以相同标号表示,故于此不再赘述。于一些实施例中,总线组7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可改为自另一开口301朝外延伸,例如图10a及10b所示,总线组7a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可自相距第二撑架37最远的开口301朝外延伸;或者例如图11a及第11b所示,总线组7b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可自邻近第二撑架37的开口301朝外延伸。于一些实施例中,总线组7可改为包含两组相对应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且两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分别自任两个开口301朝外延伸,例如第12a及12b图所示,总线组7c的一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自相距第二撑架37最远的开口301朝外延伸,总线组7c的另一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自邻近第二撑架37的开口301朝外延伸。

请再参阅第12a图,于本实施例中,总线组7包含两个第一输出部713及两个第二输出部723,两个第一输出部713分别与两个第二输出部723对应设置,并构成两组相对应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任一组相对应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的结构相似,故于此不再赘述。

图13为图2a所示的电源分配器的另一较佳实施态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于一些实施例中,底架3还包含一第一防护座302及两个第二防护座303,第一防护座302可紧固于背板39上,并遮覆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藉此可保护机柜总线11与总线组7的第一输出部713及第二输出部723之间的连接。两个第二防护座303可紧固于背板39上,并分别与两个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对应匹配,在对应的外部交流电源线(未图示)插入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时,第二防护座303可保护并防止外部交流电源线松脱,因此可实现对交流输入电能连接器8及外部交流电源线的保护。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6a及8所示,备用电池单元5的第二连接接口51可浮动,藉此,备用电池单元5的第二连接接口51可盲插于中间电路板6的第二连接器64,以确保备用电池单元5与中间电路板6之间的连接。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6a及8所示,可省略电源供应单元4的背板,在电源供应单元4的第一连接接口41分别连接于中间电路板6的第一连接器63后,由电源供应单元4的风扇(未图示)所提供的散热气流可被直接导入总线组7中,藉此,可传导热能于环境中,无须于底架3中增设风扇即可提升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及其总线组,本发明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使得可热插入的电源供应单元及备用电池单元设置于单一底架中,并使得电源供应单元连接于两个交流电源,且可视情况于两个交流电源之间进行切换,藉此,因此,针对电源供应单元与备用电池单元的设置及维护,可节省人力、时间及花费,且电源分配器可持续提供直流输出电能至服务器机柜。此外,本发明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及其总线组具有较高电能分配效率及较佳散热效率,针对电源供应单元、备用电池单元、电源控制器及多个交流电源之间的电气及结构的连接关系,利用中间电路板进行简化。另外,本发明的多输入电源分配器更利用总线组,将电源供应单元所输出的直流输出电能传输至机柜总线。藉此,可达成使电源分配器进一步微型化,以及提升能源效率的目的,并同时降低成本及提升稳定度。

本发明得由熟习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专利申请范围所欲保护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