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触控面板、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3303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柔性触控面板、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尤其涉及一种柔性触控面板、具有柔性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屏以及具有柔性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触控功能的电子设备大量应用于公众社会中,为了使得感测元件具有透光性,均会以透明导电材料来制作电极,例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s,ito),然而,此类材料电阻值较高,并且原料昂贵。至此,部分触控面板采用网状金属线来制作触控感测电极,其中,网状金属线是由极细的金属线周期性交错形成的网格所构成。然而,对于目前最有应用潜力的可折叠显示器而言,现有的具有网状金属线的触控面板在弯折时容易发生网状金属线断裂的现象,进而影响触控面板的触控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触控面板,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柔性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屏以及具有柔性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一种柔性触控面板,其划分为至少两非弯折区及连接相邻两非弯折区的弯折区,所述柔性触控面板包括带有网孔的金属网格层,所述金属网格层包括由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化形成的多个独立的第一触控电极单元,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对应所述弯折区设置,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之间间隔分布,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由带有多个镂空图案的导电线交叉形成,从而形成所述网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线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从而形成所述镂空图案,所述贯穿孔沿所述导电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线为直线型导电线或弯折型导电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弯折型导电线为波浪状导电线及锯齿状导电线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格层还包括多个独立的第二触控电极单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对应所述非弯折区设置,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之间间隔分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由第二金属网格图案化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由带有多个镂空图案的导电线交叉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触控面板还包括多个信号连接线及至少一触控芯片,每一信号连接线用于电连接相应的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与所述触控芯片。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触控面板还包括多个信号连接线,每一信号连接线电连接一第二触控电极单元与所述触控芯片,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为虚拟的触控电极单元。

一种触控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柔性触控面板层叠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r像素、g像素及b像素,所述金属网格层的走线避开所述r像素、所述g像素及所述b像素,使得所述r像素、所述g像素及所述b像素位于所述金属网格层的网孔处。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柔性触控面板层叠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r像素、g像素及b像素,所述金属网格层的走线避开所述r像素、所述g像素及所述b像素,使得所述r像素、所述g像素及所述b像素位于所述金属网格层的网孔处。

通过本发明的柔性触控面板,其对应弯折区分布的第一触控电极单元为带有多个镂空图案的导电线形成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化形成,使得在弯折所述弯折区时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需承受的弯折应力,从而降低了所述第一金属网格在弯折时断裂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柔性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金属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金属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屏的制作方法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带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1~图6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柔性触控面板100、具有柔性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显示屏300以及具有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显示装置200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3,本发明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柔性触控面板100,用于接收使用者的触摸操作并且侦测该触摸操作的坐标位置,其划分为至少两非弯折区101及连接相邻两非弯折区101的弯折区103。

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包括透明柔性基底10及形成于所述透明柔性基底10上的带有网孔的金属网格层30。所述金属网格层30包括多个独立分布的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及多个独立分布的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对应所述弯折区103设置,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之间间隔分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对应所述非弯折区101设置,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之间间隔分布。

每一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分别由第一金属网格310图案化形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可为菱形、方形及矩形等形状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为方形。所述第一金属网格310由带有多个镂空图案的导电线311交叉形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金属网格310中形成所述网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所述导电线311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313从而形成所述镂空图案。所述贯穿孔313沿所述导电线311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导电线311的中间区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贯穿孔313还可偏离所述导电线311的中间区域设置。

所述导电线311可为直线型导电线(参见图2),也可为弯折型导电线(如波浪状导电线、锯齿状导电线等)(参见图3)。所述贯穿孔313可为圆形孔、椭圆形孔、棱形孔或其他形状的孔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由第二金属网格330图案化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金属网格330也可由带有多个镂空图案的导电线311交叉形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金属网格330由不带镂空图案的导电线交叉形成,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金属网格330中形成所述网孔。

请参阅图1,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还包括一个或两个触控芯片40以及多个信号连接线50,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通过所述信号连接线50与所述触控芯片40电连接,以使所述触控芯片40接收触控信号。当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包括一个触控芯片40时,每一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及每一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分别通过一信号连接线50与所述触控芯片40电连接。当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包括两个触控芯片40时,两个触控芯片40分别位于两个非弯折区101远离所述弯折区103的一侧,每一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和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位于同一非弯折区101的触控芯片40通过一信号连接线50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通过一信号连接线50与任意一触控芯片40电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芯片40的数量及位置不受限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作为虚拟的触控电极单元(即悬浮电极,dummy)不与所述触控芯片40电连接,用以调节电容值以及保持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视觉效果上的一致性。另外,当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不与所述触控芯片40电连接,在弯折时,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的导电线311即便断裂,也不影响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原有的触控效果。

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所述触控显示屏300包括上述柔性触控面板100及与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301。所述显示面板301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发光单元303,所述发光单元303选自r像素、g像素与b像素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301包括r像素、g像素及b像素。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在所述显示屏301上的正投影位于各发光单元303间的间隔处,以避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影响所述显示面板302产生的光学效果。即所述金属网格层30的走线避开所述r像素、所述g像素及所述b像素,使得所述r像素、所述g像素及所述b像素位于所述金属网格层30的网孔处,以避免所述金属网格层30影响所述显示面板302产生的光学效果。

请同时参阅图6,为触控显示装置200的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装置200包括柔性触控面板100。其中,所述触控显示装置200可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

所述触控显示装置200还可包括与所述柔性触控面板100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301。所述显示面板301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发光单元303,所述发光单元303选自r像素、g像素与b像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单元33在所述显示面板301上的正投影位于各发光单元303间的间隔。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301包括r像素、g像素及b像素。

本发明的上述柔性触控面板100,其对应弯折区103分布的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为带有镂空图案的导电线的第一金属网格310图案化形成,使得在弯折所述弯折区103时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单元31需承受的弯折应力,从而降低了所述第一金属网格310在弯折时断裂的风险。而所述第一金属网格310的导电线311为弯折型导电线(如波浪状导电线、锯齿状导电线等)也可进一步地降低所述第一金属网格310在弯折时断裂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是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