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13660发布日期:2018-06-16 00:54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触控输入设备的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已经发展成为电子设备实现人机交互的主要手段。除了以手指直接接触和操作触摸屏的触控方式外,使用触控笔在触摸屏上进行点击、书写、划动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触控方式。从输入和控制的精确程度来说,使用触控笔要远高于使用手指。而且,很多触控功能使用触控笔来执行更符合人们的习惯,例如手写输入、绘图等。因此,目前相当多的电子设备具有配套的触控笔。

为了携带方便以及避免触控笔因日久不用而遗失,上述电子设备的机身一般具有收纳部件,用于容纳和保存触控笔。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机身1具有在其外壳内部延伸的收纳槽11,当触控笔2插入该收纳槽11后,触控笔2的末端从收纳槽11的入口处暴露在机身的外壳以外,为了便于取出,在触控笔2的末端还设置凹痕或突起21,从而用户可以用单根手指(如食指)的尖端触及该凹痕或突起21并施以向外的拉力,以便将触控笔2从收纳槽11中抽出;当触控笔2被抽出一定长度的一段后,用户可以转换为以两根手指(如大拇指与食指)捏住该段并继续向外拉,直至将触控笔2完全从电子设备的收纳槽中抽出。但是,在上述将触控笔2抽出的过程中,被两根手指捏住的部位靠近笔的末端,而在使用触控笔时人们需要握持笔的前端靠近笔尖的部位,因此在触控笔被抽出之后使用者还要进行握持部位的调整。

受到手机等电子产品日益轻薄化的影响,目前的触控笔一般会比较细,相应地其末端的凹痕或突起21也会变得相当的细小,而且触控笔从所述暴露部位12露出部位的体积也会比较小,这使得以单根手指将触控笔抽出一段的动作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快速、方便的完成,影响人们使用触控笔的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使用积极性。

现有技术中存在实现触控笔回弹功能的结构。这些结构普遍在触控笔的收纳槽内部设置弹簧或类似的弹力件,插入触控笔会挤压弹力件发生可回复的弹性形变,并通过卡箍使插入收纳槽的触控笔能够保持在被收纳的状态下。而当用户放松所述卡箍后,在弹力件的回复作用下,触控笔会向外弹出而使得位于其末端的一段露出于外壳以外,从而用户可以以两根手指捏住该段已经露出的触控笔并将其从收纳槽抽出。然而,为了保证回弹之后触控笔仍可停留在收纳槽内而不至脱落,弹力件所提供的回复弹力会比较小,使得触控笔上因被弹出而露出外壳的一段仍然处于笔的末端,因此用户在以两根手指捏紧笔的末端而抽出触控笔之后,仍然还要进行握持部位的调整,方能够持握靠近笔尖的前端进行触控操作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状况及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本结构在回弹状态下可以令用户直接握持靠近笔尖的前端位置进而将触控笔从电子设备的壳体中抽出,这样触控笔被抽出之后用户不再需要进行握持部位和姿势的调整,就可以立即进行书写、绘画等触控输入,提高了用户使用触控笔的便利性。

本发明所述的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侧翻盖、回弹按钮、第一弹性组件、第一卡扣组件、第二弹性组件及第二卡扣组件;所述壳体在一个侧面内部的下端具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延伸方向与触控笔收纳后笔杆的延伸方向一致,并且所述收纳槽的长度小于触控笔笔杆的长度;所述侧翻盖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的所述侧面的上端,在闭合状态下所述侧翻盖与所述收纳槽在同一直线上延伸,并且所述侧翻盖可向外旋转一定角度而达到打开状态;所述侧翻盖内部具有用于收纳所述触控笔的收纳空间;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具有压缩状态和解脱状态;其中第一弹性组件在压缩状态下处于所述收纳槽的末端,在解脱状态下上升至所述收纳槽的入口处,以便将触控笔推出所述收纳槽;所述侧翻盖处于闭合状态下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处在压缩状态下,并且通过使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变至解脱状态带动所述侧翻盖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向外转动至打开状态,以便使触控笔向外倾斜一定角度以便于握持触控笔的前端并抽出;所述第一卡扣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保持在压缩状态,所述第二卡扣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保持在压缩状态;所述回弹按钮被按下后带动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和第二卡扣组件移位而使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进入解脱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可沿所述收纳槽的延伸方向伸缩的伸缩弹簧,以及连接所述伸缩弹簧并且可沿所述收纳槽内壁滑动的托板,并且所述伸缩弹簧当处于压缩状态时使所述托板位于所述收纳槽的末端,当处于自然状态时将所述托板推动至所述收纳槽的入口处。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弹性扭板,当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弹性扭板的尖端突出于所述收纳槽内壁并且通过克服伸缩弹簧的回复力而将所述托板限制于收纳槽的末端;当所述弹性扭板受到向下的外力压迫时,通过扭转使所述尖端从所述收纳槽内壁收回而放开所述托板。

优选的是,所述侧翻盖通过其下端的铰链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侧面,并且第二弹性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铰链结构的转轴上的扭矩弹簧,并且所述扭矩弹簧当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侧翻盖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当处于自然状态时将所述侧翻盖推至所述打开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侧翻盖内部的挂持部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弹性挂钩,当所述侧翻盖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弹性挂钩钩住所述挂持部从而克服所述扭矩弹簧的回复力;当所述弹性挂钩受到向下的外力压迫时,通过变形使所述挂持部从弹性挂钩中脱离从而放开所述侧翻盖。

进一步优选的是,当所述托板将触控笔从所述收纳槽的入口处推出后,所述侧翻盖在扭矩弹簧的带动下转动至所述打开状态。

优选的是,所述回弹按钮连接传动联杆,当所述回弹按钮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所述传动联杆将所述压力向下传至所述弹性扭板和弹性挂钩。

优选的是,所述侧翻盖的顶端具有用于插入和拔出所述触控笔的开孔。

优选的是,所述侧翻盖在收纳空间处具有至少一个用于限制所述触控笔随之转动的限位块。

优选的是,打开状态下的所述侧翻盖在外力作用下可克服所述扭矩弹簧的回复力而朝向所述壳体向内转动,并且在该外力作用下通过挤压所述弹性挂钩使所述弹性挂钩再次钩住所述挂持部,从而回复至闭合状态;并且,当插入触控笔时,所述托板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所述伸缩弹簧的回复力而向下滑动,并且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挤压所述弹性扭板使所述弹性扭板再次将所述托板限制于收纳槽的末端。

可见,本发明将触控笔的回弹动作转化为向上回弹和向外转动两个阶段,最终使触控笔沿相对壳体侧面倾斜一定角度的方向停留,通过使触控笔倾斜,导致其笔杆的大部分长度可以被弹出,仅靠近笔尖的前端部位保留在侧翻盖内,倾斜的角度和侧翻盖的设计使触控笔不易从中脱落,而且倾斜的角度能够便于将笔杆抽出,这样令用户能够直接握持靠近笔尖的前端位置进而将触控笔从电子设备的壳体中抽出,触控笔被抽出之后用户不再需要进行握持部位和姿势的调整,就可以立即进行书写、绘画等触控输入,提高了用户使用触控笔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触控笔收纳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A-B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侧翻盖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侧翻盖结构示意图;

图5A-D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不同阶段位置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需要指出,对优选实施例阐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展示本发明的各方面的特点和有益效果。因此,优选实施例是作为示例性的,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所请求的内容为准。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爆炸示意图。参见图2,可以看到电子设备的壳体1和侧翻盖2,所述侧翻盖2通过其下端的铰链结构201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的侧面。触控笔P在不使用时将被收纳于壳体1内部,此时侧翻盖2处于闭合状态,如图3A所示。而在需要使用时,用户可以通过按动壳体1上的回弹按钮3而触发回弹动作,将触控笔P自壳体1内部向外弹出。为了达到本发明令触控笔P倾斜弹出以方便握持和抽出的技术效果,所述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采用回弹-侧翻的工作机制,将触控笔的回弹动作转化为向上回弹和向外转动两个阶段,最终侧翻盖2从壳体1的该侧面外翻弹出,进入打开状态,而触控笔P也随着侧翻盖2相对于壳体1倾斜地外翻而出,如图3B所示。下面具体介绍所述收纳和回弹结构的构成。

参见图2,壳体1在一个侧面内部的下端具有收纳槽4,所述收纳槽4的延伸方向与触控笔P收纳后笔杆的延伸方向一致,并且所述收纳槽4的长度小于触控笔P笔杆的长度。

在闭合状态下,所述侧翻盖2与所述收纳槽4在同一直线上延伸,并且所述侧翻盖2通过向外旋转一定角度而达到打开状态。从图2中可见,侧翻盖2的顶端具有用于插入和拔出触控笔P的开孔202。图4示出了侧翻盖2另一角度上的结构,可见侧翻盖2的内部具有用于收纳所述触控笔P的收纳空间203,以及毗邻该收纳空间并用于限制所述触控笔随侧翻盖而转动的限位块204。

上述壳体1和侧翻盖2构成了容纳、支持及带动触控笔P的主要结构,在此基础上,本发明的收纳定位和回弹动作主要依靠第一弹性组件、第一卡扣组件、第二弹性组件及第二卡扣组件实现。

图5A-D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笔收纳和回弹结构不同阶段位置平面示意图。图5A是触控笔P处于收纳状态下的示意图。此时,触控笔P的下端插入收纳槽4,而上端处在侧翻盖2内的收纳空间203之内。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可沿所述收纳槽4的延伸方向伸缩的伸缩弹簧501,以及连接所述伸缩弹簧501并且可沿所述收纳槽内壁滑动的托板502,在图5A所示的收纳状态下,第一弹性组件为了收纳触控笔P而处于压缩状态下,所述伸缩弹簧501被压缩而使得所述托板502位于所述收纳槽4的末端位置处。第一卡扣组件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弹性扭板601,其作用是压迫第一弹性组件保持在上述压缩状态下。所述弹性扭板601的尖端突出于所述收纳槽内壁并且通过克服伸缩弹簧501的回复力而将所述托板502限制于收纳槽的末端。第二弹性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铰链结构201的转轴上的扭矩弹簧701,在图2中已经示出。在收纳状态下,侧翻盖2处于闭合状态,从而压迫所述扭矩弹簧701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侧翻盖内部的挂持部801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弹性挂钩802,在图2、图4及图5A中均有所示出。在图5A所示的侧翻盖闭合状态下,弹性挂钩802钩住挂持部801,从而使侧翻盖2克服扭矩弹簧701的回复力而保持闭合。

图5B示出了因用户按下回弹按钮3而开始进入回弹阶段动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回弹按钮3连接传动联杆9,当回弹按钮3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所述传动联杆9将所述压力向下传至所述弹性扭板601和弹性挂钩802;弹性扭板601受到传动联杆9的挤压发生形变而从收纳槽4的内壁收回,使第一弹性组件松脱而进入解脱状态;此时伸缩弹簧501因失去制约而向其自然状态回复,推动托板502及触控笔P沿着收纳槽4向上滑动。弹性挂钩802也因受到传动联杆9的挤压而变形,使挂持部801松脱,从而放开侧翻盖2,作为第二弹性组件的扭矩弹簧701会向侧翻盖2提供向外转动的回复力,但是此时由于触控笔P的一部分仍然处于收纳槽4内而无法偏转,因此触控笔P通过所述限位块204而限制侧翻盖2的动作,使其仍然处于闭合状态。

图5C示出了进入侧翻阶段动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随着解脱状态下的伸缩弹簧501最终回复到自然状态,将所述托板502推动至所述收纳槽4的入口处,从而将触控笔P推至收纳槽4以外。相应地,由于失去了触控笔P的制约,扭矩弹簧701由压缩状态变为解脱状态,开始向其自然状态回复,在其回复力的推动下,使侧翻盖2向外侧向翻转;而由于限位块204的带动,使触控笔P也随着侧翻盖2侧向翻转。当侧翻盖2达到其最终的打开状态后,触控笔P也以相对壳体1倾斜一定角度的方向被最终弹出,通过使触控笔倾斜,导致其笔杆的大部分长度可以被弹出,仅靠近笔尖的前端部位保留在侧翻盖内,倾斜的角度和侧翻盖的设计使触控笔不易从中脱落,而且倾斜的角度能够便于将笔杆抽出,这样令用户能够直接握持靠近笔尖的前端位置进而将触控笔从电子设备的壳体中抽出,触控笔被抽出之后用户不再需要进行握持部位和姿势的调整,就可以立即进行书写、绘画等触控输入。

如图5D所示,在将触控笔P抽出之后,用户可以随手关闭侧翻盖2。此时,打开状态下的所述侧翻盖2在用户直接施加的外力作用下可克服所述扭矩弹簧701的回复力而朝向所述壳体1向内转动,并且在该外力作用下通过挤压所述弹性挂钩802使所述弹性挂钩802再次钩住所述挂持部801,从而使侧翻盖2回复至闭合状态。待触控笔P使用完毕后,用户可以由侧翻盖顶端的开孔202将触控笔插入,在触控笔P的笔尖接触到托板502并继续向下插入的过程中,会克服伸缩弹簧501的回复力,并且通过挤压弹性扭板601使其再次卡扣和限制托板502处于收纳槽末端,此时触控笔P也被插入到位,重新被收纳于电子设备的壳体之中。

可见,本发明将触控笔的回弹动作转化为向上回弹和向外转动两个阶段,最终使触控笔沿相对壳体侧面倾斜一定角度的方向停留,通过使触控笔倾斜,导致其笔杆的大部分长度可以被弹出,仅靠近笔尖的前端部位保留在侧翻盖内,倾斜的角度和侧翻盖的设计使触控笔不易从中脱落,而且倾斜的角度能够便于将笔杆抽出,这样令用户能够直接握持靠近笔尖的前端位置进而将触控笔从电子设备的壳体中抽出,触控笔被抽出之后用户不再需要进行握持部位和姿势的调整,就可以立即进行书写、绘画等触控输入,提高了用户使用触控笔的便利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