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门禁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0615阅读:2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禁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门禁卡。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的企业公司为了更好地管理,一般会有比较严格的考勤管理系统,例如员工上下班要打卡以便记录其上下班情况,防止部分员工怀着侥幸心理从而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影响公司纪律,并能及时对这种情况采取一定应对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然而对于员工来说,常常忘记打卡或者忘记是否已打卡,难以核对是否打卡,因此经常重复打卡,这样不仅浪费上班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在门禁难以确认是否打卡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门禁卡。

一种新型门禁卡,包括外壳,USB接口、存储芯片、RFID读写芯片、电路板和电感线圈,

所述外壳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PP塑胶壳层、WO3薄膜层和透明的PVC防水层,所述电感线圈包裹于WO3薄膜层内;

所述PP塑胶壳层内形成腔体,所述存储芯片、所述RFID读写芯片和所述电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WO3薄膜层、所述电感线圈和所述RFID读写芯片依次电连接;

所述USB接口、所述存储芯片和RFID读写芯片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上述新型门禁卡,通过在外壳内设置有WO3薄膜层、电感线圈以及RFID读写芯片,当RFID读写芯片靠近读卡机时会在磁场的作用下由LC电路生成电流供RFID读写芯片接收读卡机发出的信号并向读卡机发出数据信号,同时电感线圈上产生电流使得WO3薄膜层受电变色,且该WO3薄膜层受电后需变色一段时间后才会复原,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自己的打卡状态,可减少因漏打卡而带来的损失以及因重复打卡带来的时间浪费;并且设置有USB接口和存储芯片,即可以在RFID读写芯片打卡后记录的数据存储起来,并通过USB接口导出到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外部设备上进行观察,方便核对打卡记录,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市场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新型门禁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门禁卡10,包括外壳110,USB接口120、存储芯片130、RFID读写芯片140、电路板150和电感线圈160,

外壳11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PP塑胶壳层111、WO3薄膜层112和透明的PVC防水层113,电感线圈160包裹于WO3薄膜层112内。例如,PP塑胶壳层111与PVC防水层113之间设置有一PP发泡层114。PP发泡层114用于减少PP塑胶壳层111的厚度,即增强壳体的弹性,又节约了材料,从而使成本降低。

PP塑胶壳层111内形成腔体115,存储芯片130、RFID读写芯片140和电路板150分别设置于腔体115内;WO3薄膜层112、电感线圈160和RFID读写芯片140依次电连接。

USB接口120、所述存储芯片130和RFID读写芯片140分别与电路板150电连接。例如,USB接口120和存储芯片130分别与电路板150电连接。电路板150还与RFID读写芯片140电连接。例如,USB接口120的一端依次穿过透明的PVC防水层113和WO3薄膜层112固定于PP塑胶壳层111的腔体115内。例如,电路板150上设置有转换电路,转换电路用于把RFID读写芯片140的数据进行转换,然后将转换后的数据传输到RFID读写芯片140进行储存。

上述新型门禁卡10,通过在外壳110内设置有WO3薄膜层112、电感线圈160以及RFID读写芯片140,当RFID读写芯片140靠近读卡机时会在磁场的作用下由LC电路生成电流供RFID读写芯片140接收读卡机发出的信号并向读卡机发出数据信号,同时电感线圈160上产生电流使得WO3薄膜层112受电变色,且该WO3薄膜层112受电后需变色一段时间后才会复原,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自己的打卡状态,可减少因漏打卡而带来的损失以及因重复打卡带来的时间浪费;并且设置有USB接口120和存储芯片130,即可以在RFID读写芯片140打卡后记录的数据存储起来,并通过USB接口120导出到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外部设备上进行观察,方便核对打卡记录,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市场推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