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8030阅读:8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MINI PCI‑E接口的CAN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AN卡,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CAN卡多为USB接口,或串口,实际应用中增加一个这种CAN卡在加固以及电磁辐射上可能存在问题。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安装在应用较为普遍的miniPCIE插座上,易于安装和加固的CAN卡。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其包括:PCB板、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的USB转CAN控制器、第一隔离电源、第一电气隔离芯片、第一CAN收发器、MINIPCI-E接口和CAN接口连接器;其中,在所述MINIPCI-E接口上形成有USB接口;在所述CAN接口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一CAN接口;所述USB转CAN控制器与所述MINIPCI-E接口上的USB接口相连接;所述USB转CAN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气隔离芯片、所述第一CAN收发器、以及所述CAN接口连接器上的第一CAN接口依次连接,构成用于对外连接的第一CAN总线接口;并且所述第一电气隔离芯片和所述第一CAN收发器连接至所述第一隔离电源。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安装在应用较为普遍的miniPCIE插座上,易于安装和加固;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通过USB转CAN控制器将由USB接口接收的信号转换成CAN信号,再通过电气隔离芯片、CAN收发器将CAN信号输出至CAN接口连接器,可以避免因增加现有的USB接口CAN卡而带来的加固以及电磁辐射上的问题。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的第二隔离电源、第二电气隔离芯片和第二CAN收发器;并且在所述CAN接口连接器上还设置有第二CAN接口;所述USB转CAN控制器、所述第二电气隔离芯片、所述第二CAN收发器和以及所述CAN接口连接器上的第二CAN接口依次连接,构成用于对外连接的第二CAN总线接口;并且所述第二电气隔离芯片和所述第二CAN收发器连接至所述第二隔离电源。通过在PCB板上设置第二隔离电源、第二电气隔离芯片和第二CAN收发器,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形成两路接口,增加其功效。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的第一隔离电源退耦电容;所述第一隔离电源退耦电容与所述第一隔离电源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隔离电源与外接3.3V电源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源退耦电容。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的第二隔离电源退耦电容;所述第二隔离电源退耦电容与所述第二隔离电源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隔离电源与外接3.3V电源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源退耦电容。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板上并与所述USB转CAN控制器相连接的程序烧写接口。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板上并与所述USB转CAN控制器相连接的Reset按键接口。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板上并与所述USB转CAN控制器相连接的外接5V电源接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USB转CAN控制器与所述MINIPCI-E接口上的USB接口相连接,同时所述USB转CAN控制器、所述电气隔离芯片、所述CAN收发器、以及所述CAN接口连接器上的CAN接口依次连接,构成用于对外连接的CAN总线接口的技术方案,可以安装在应用较为普遍的miniPCIE插座上,易于安装和加固;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通过USB转CAN控制器将由USB接口接收的信号转换成CAN信号,再通过电气隔离芯片、CAN收发器将CAN信号输出至CAN接口连接器,可以避免因增加现有的USB接口CAN卡而带来的加固以及电磁辐射上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的反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0-PCB板20-USB转CAN控制器30-第一隔离电源40-第二隔离电源50-第一电气隔离芯片60-第二电气隔离芯片70-第一CAN收发器80-第二CAN收发器90-MINIPCI-E接口100-CAN接口连接器110-USB接口120-第一隔离电源退耦电容130-第二隔离电源退耦电容140-第二隔离电源150-Reset按键接口160-第一电源退耦电容170-第二电源退耦电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其包括PCB板10、设置于PCB板10上的USB转CAN控制器20、第一隔离电源30、第一电气隔离芯片50、第一CAN收发器70、MINIPCI-E接口90和CAN接口连接器100。其中,在MINIPCI-E接口90上形成有USB接口110;在CAN接口连接器100上设置有第一CAN接口(图中未示出)。一方面,USB转CAN控制器20与MINIPCI-E接口90上的USB接口110相连接。在使用状态下,USB转CAN控制器20通过MINIPCI-E接口90上的USB接口110与系统的USB控制器相连接。USB转CAN控制器20通过设置于PCB板10上的5V电源接口与外接5V电源相连接,由外接5V电源为其提供电源。优选的,可以在USB转CAN控制器20和5V电源接口之间设置电源退耦电容。另一方面,USB转CAN控制器20、第一电气隔离芯片50、第一CAN收发器70、以及CAN接口连接器100上的第一CAN接口依次连接,构成用于对外连接的第一CAN总线接口。其中,通过将USB转CAN控制器20连接至第一电气隔离芯片50,可以达到电气隔离的目的。第一电气隔离芯片50和第一CAN收发器70连接至第一隔离电源30,由第一隔离电源30为其提供电源。并且,在PCB板10上设置有与第一隔离电源30相连接第一隔离电源退耦电容120。另外,第一隔离电源30还与设置在PCB板10上的3.3V电源接口相连接,由外接3.3V电源为其供电。并且可以在第一隔离电源30与外接3.3V电源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源退耦电容160。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PCB板10上的第二隔离电源40、第二电气隔离芯片60和第二CAN收发器80;并且在CAN接口连接器100上还设置有第二CAN接口(图中未示出)。USB转CAN控制器20、第二电气隔离芯片60、第二CAN收发器80和以及CAN接口连接器100上的第二CAN接口依次连接,构成用于对外连接的第二CAN总线接口。其中,通过将USB转CAN控制器20连接至第二电气隔离芯片60,可以达到电气隔离的目的。第二电气隔离芯片60和第二CAN收发器80连接至第二隔离电源40,由第二隔离电源40为其提供电源。并且,在PCB板10上设置有与第二隔离电源40相连接第二隔离电源退耦电容130。另外,第二隔离电源40还与设置在PCB板10上的3.3V电源接口相连接,由外接3.3V电源为其供电。并且可以在第二隔离电源40与外接3.3V电源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源退耦电容170。进一步的,所述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PCB板10上并与USB转CAN控制器20相连接的程序烧写接口140。进一步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还包括设置于PCB板10上并与USB转CAN控制器20相连接的Reset按键接口150。本实用新型的MINIPCI-E接口金手指定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义。如可以将MINIPCI-E接口金手指按如下方式进行定义:本实用新型的CAN接口连接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义。如可以将CAN接口连接器按如下方式进行定义:1CAN1_H2GND_CAN13CAN2_H4CAN1_L5GND_CAN26CAN2_L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工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使用时安装于带有miniPCIE连接器的板卡上,miniPCIE接口的3.3V和5V电源分别给USB转CAN控制器和隔离电源模块提供电源,USB转CAN控制器将USB信号转换成CAN信号。隔离电源模块给后级电气隔离芯片和CAN收发器提供电源。CAN信号经过电气隔离芯片后连接于CAN收发器,CAN收发器输出CAN总线到CAN接口连接器。本实用新型通过USB转CAN控制器20与MINIPCI-E接口90上的USB接口110相连接,同时USB转CAN控制器20、电气隔离芯片50、CAN收发器70、以及CAN接口连接器100上的CAN接口依次连接,构成用于对外连接的CAN总线接口的技术方案,可以安装在应用较为普遍的miniPCIE插座上,易于安装和加固;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具有MINIPCI-E接口的CAN卡通过USB转CAN控制器将由USB接口接收的信号转换成CAN信号,再通过电气隔离芯片、CAN收发器将CAN信号输出至CAN接口连接器,可以避免因增加现有的USB接口CAN卡而带来的加固以及电磁辐射上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另外,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