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接口及电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58715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插头接口及电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头接口及电连接装置,涉及数据传输设备领域,解决的问题是使插头接口在使用时能够实现盲插。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插头接口包括电连接本体及筒状壳体,筒状壳体套在电连接本体外侧,与电连接本体一同构成插入端;其中,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的端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由于公接头插口与母接头插口上都没有导向装置,操作者常常需要反复插接多次才能将公插头接口插入母插头接口内,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插头接口的端部变窄,从而在进行插接时,由于变窄的端部起到导向作用,能够先插入至插头接口中,不需要操作者完全将两个插头接口对准,从而实现了插头接口的盲插。
【专利说明】
插头接口及电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传输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头接口及电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电连接器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接口、高清数字显示接口(DisplayPort,简称DP)等,USB接口是目前使用广泛的数据传输接口,同时DP接口也是目前使用广泛的音视频接口。
[0003]现有的插头接口在使用时,由于公插头接口在插入母插头接口时,公插头接口外壳与母插头接口外壳相贴合,因此在进行插接时,操作者需要就公插头接口完全对准母插头接口,才能将公插头接口插入母插头接口内,由于公插头接口与母插头接口上都没有导向装置,操作者常常需要反复插接多次才能将公插头接口插入母插头接口内,当设备上设置有多个插头接口时,操作者更加难以一次性将公插头接口与母插头接口插接。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头接口及电连接装置,主要目的在于使插头接口在使用时能够实现盲插。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本体,其包括:
[0007]电连接本体;
[0008]筒状壳体,套在所述电连接本体外侧,与所述电连接本体一同构成插入端;
[0009]其中,所述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所述电连接本体的端部。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1]前述的插头接口,所述筒状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板面、第二板面以及相对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板面、第一侧面、第二板面、第二侧面依次环绕连接;
[0012]所述第二板面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面的长度;
[0013]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板面长度相配合的倒角。
[0014]前述的插头接口,所述的电连接本体为位于所述筒状壳体内的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第一板面上,PCB电路板的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具有显露的接线端子。
[0015]前述的插头接口,所述的筒体壳体包裹在所述电连接本体的外壁上;
[0016]所述筒状壳体端部的全部长度退缩于所述电连接本体的端部,使所述电连接本体端部的末端到预定位置的一周从所述筒状壳体露出。
[0017]前述的插头接口,所述的电连接本体为矩形本体。
[0018]前述的插头接口,所述的电连接本体端部末端到预定位置的距离为3-8毫米。
[0019]前述的插头接口,所述的电连接本体表面为橡胶材质。
[0020]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其包括:
[0021]安装底座;
[0022]所述安装底座上具有至少两个插头接口,所述插头接口包括:电连接本体,筒状壳体,套在所述电连接本体外侧,与电连接本体一同构成插入端;其中,所述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所述电连接本体的端部。
[002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24]前述的电连接装置,插头接口包括USB接头插口、DP接头插口。
[0025]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插头接口及电连接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26]本实用新型中,插头接口包括电连接本体及套在电连接本体外侧的筒状壳体,筒状壳体与电连接本体一同构成了插头接口的插入端,其中,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的端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插头接口在插接时,需要将公插头接口外壳与母插头接口外壳相贴合,因此操作者需要将两个插头接口完全对准,由于公插头接口与母插头接口上都没有导向装置,常常需要反复插接多次才能将公插头接口插入母插头接口内,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的端部,插头接口的端部变窄,从而在进行插接时,由于变窄的端部能够起到导向作用,能够先插入至待插接的插头接口中,不需要操作者完全将两个插头接口对准,从而实现了插头接口的盲插。
[0027]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插头接口;
[002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插头接口;
[003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连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插头接口及电连接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0032]实施例一
[003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插头接口,其包括:电连接本体I及筒状壳体2 ο筒状壳体2套设在电连接本体I外侧,与电连接本体I一同构成插头接口的插入端,其中,筒状壳体2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I的端部。
[0034]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插头接口,其为公插头接口,在使用时,将其插入端插入至待插接的母插头接口内。筒状壳体可以为扁平的筒状壳体,电连接本体上设置有插针或接线端子,电连接本体用于实现插头接口之间的通讯连接,当公插头接口与母插头接口插接时,插头接口上的电连接本体上设置的插针或接线端子能够实现通讯连接。筒状壳体可以为铜质或铝质,当公插头接口与母插头接口插接时,其筒状壳体能够相互贴合,将插头接口相插接。当插头接口为USB插头接口时,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的端部,使电连接本体端部部分露出,当进行插接时,所露出的端部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可以先插入待插接的母插头接口内;当插头接口为DP插头接口时,筒状壳体端部的全部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的端部,使电连接本体端部全部露出,当进行插接时,所露出的端部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可以先插入待插接的母插头接口内,再将整个插头接口插入。
[00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插头接口,插头接口包括电连接本体及套在电连接本体外侧的筒状壳体,筒状壳体与电连接本体一同构成了插头接口的插入端,其中,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所述电连接本体的端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插头接口在插接时,需要公插头接口外壳与母插头接口外壳相贴合,因此操作者需要将两个插头接口完全对准,由于公插头接口与母插头接口上都没有导向装置,常常需要反复插接多次才能将公插头接口插入母插头接口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的端部,插头接口的端部变窄,从而在进行插接时,由于变窄的端部能够起到导向作用,能够先插入至待插接的插头接口中,不需要操作者将两个插头接口完全对准,从而实现了插头接口的盲插。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插头接口,具体的,筒状壳体2包括相对的第一板面、第二板面以及相对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板面、第一侧面、第二板面、第二侧面依次环绕连接构成筒状壳体;第二板面的长度小于第一板面的长度;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开设有与第二板面长度相配合的倒角。第一板面与第二板面的宽度相同,相对设置,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第一板面、第一侧面、第二板面、第二侧面依次环绕连接构成插头接口的筒状壳体,筒状壳体的材质可为铜或铝的金属材质,金属材质能够较好的保护其内的电连接本体。这里第二板面的长度小于第一板面的长度,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开设有与第二板面长度相配合的倒角,即从整体上看,筒状壳体的端面具有倾斜的开口,筒状壳体内的电连接本体从倾斜的开口露出,当插头接口进行插接时,由于筒状壳体的端部具有倾斜的开口,使插头接口端部的高度降低,其端部进入至待插接接口时较为容易,当其端部进入至待插接插头接口内后,只需要轻推插头接口,使插头接口继续顺延其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的倒角进入至待插接插头接口内,即完成整个插接动作,如此设计方式,能够使插头接口的插接更加方便,无需操作者完全将插头接口与待插接的插头接口完全对准,只需将插头接口的高度较低的端部对准接口高度正常的待插接插头接口,一次插接成功较为容易,能够实现插头接口的盲插。
[003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插头接口,电连接本体I为位于筒状壳体内的PCB电路板,PCB电路板的第一面贴合在第一板面上,PCB电路板的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具有显露的接线端子。电连接本体为带有接线端子的PCB电路板,接线端子用于插头接口之间的通讯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二板面的长度小于第一板面的长度,PCB板的长度比第一板面的长度短1-2毫米,PCB板端面退缩于第一板面端面,能够有效保护电连接本体,避免磕碰,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具体的,筒状壳体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开设有与第二板面长度相配合的倒角,即从整体上看,筒状壳体的端部具有倾斜的开口,其内的电连接本体即PCB板能够从倾斜的开口露出。
[0039]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插头接口,电连接本体3还可以为矩形本体,矩形电连接本体3内设置有用于通讯连接的插针,其电连接本体3外设置有筒状壳体4,筒状壳体4包裹在电连接本体3的外壁上;筒状壳体4端部的全部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3的端部,使电连接本体3端部的末端到预定位置的一周从筒状壳体4露出。具体的,电连接本体3表面为橡胶材质,具有绝缘特性,能够保证其内插针与外界绝缘,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筒状壳体4包裹在电连接本体3的外壁上;电连接本体3的预定位置为距离电连接本体3端部3-8毫米处的电连接本体3上的一周,筒状壳体4的端部距离电连接本体3的端部距离与电连接本体3预定位置到电连接本体3端部的距离相同,在此距离内,电连接本体3—周从筒状壳体4内露出,当插头接口进行插接时,电连接本体3露出的部分相对于待插接插头接口的尺寸相对较小,如此设计方式,能够使插头接口的插接更加方便,无需操作者完全将插头接口与待插接的插头接口完全对准,只需将插头接口的尺寸相对较小的端部对准端部尺寸正常的待插接插头接口,一次插接成功较为容易,能够实现插头接口的盲插。
[0040]实施例二
[0041]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连接装置,其包括,安装底座5,安装底座5上具有插头接口,插头接口包括电连接本体及筒状壳体,筒状壳体套在电连接本体外侧,与电连接本体一同构成插入端其中,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电连接本体的端部。
[0042]具体的,本实施例二中的插头接口可直接采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插头接口,具体的实现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00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安装底座5上安装的插头接口包括一个USB插头接口6以及一个DP插头接口 7,接口 8为电源接口。
[0044]本实用新型中,插头接口包括电连接本体及套在电连接本体外侧的筒状壳体,筒状壳体与电连接本体一同构成了插头接口的插入端,其中,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所述电连接本体的端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插头接口在插接时,需要公插头接口外壳与母插头接口外壳相贴合,因此操作者需要将两个插头接口完全对准,由于公插头接口与母插头接口上都没有导向装置,常常需要反复插接多次才能将公接口插入母接口内,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所述电连接本体的端部,插头接口的端部变窄,从而在进行插接时,由于变窄的端部能够起到导向作用,能够先插入至待插接的插头接口中,不需要操作者完全将两个插头接口对准,从而实现了插头接口的盲插,进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连接装置能够实现盲插。
[00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插头接口,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电连接本体; 筒状壳体,套在所述电连接本体外侧,与所述电连接本体一同构成插入端; 其中,所述筒状壳体端部的部分长度或全部长度退缩于所述电连接本体的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板面、第二板面以及相对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板面、第一侧面、第二板面、第二侧面依次环绕连接; 所述第二板面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面的长度; 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板面长度相配合的倒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本体为位于所述筒状壳体内的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的第一面贴合在所述第一板面上,所述PCB电路板的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具有显露的接线端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壳体包裹在所述电连接本体的外壁上; 所述筒状壳体端部的全部长度退缩于所述电连接本体的端部,使所述电连接本体端部的末端到预定位置的一周从所述筒状壳体露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本体为矩形本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头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本体端部末端到预定位置的距离为3-8毫米。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本体表面为橡胶材质。8.一种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安装底座; 所述安装底座上具有至少两个上述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插头接口。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接口包括USB插头接口、DP插头接口。
【文档编号】H01R13/631GK205543478SQ201620045458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8日
【发明人】罗雄鹏, 吴磊
【申请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