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460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系统硬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芯片需要通过具有一定时长的低脉冲信号的控制以进行上电开机。目前,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得到上述低脉冲信号。其中,第一种方法是在电子设备中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通过手动按按钮来得到上述低脉冲信号;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来得到上述低脉冲信号。针对第一种方法,由于需要在电子设备中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及需要手动操作。针对第二种方法,还需要额外的进行软件程序的开发,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及控制的稳定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用以仅采用硬件的方式即可自动生成用于上电开机的控制信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稳定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入端与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相连,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

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

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相连,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所述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

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

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控制端相连;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的信号输出;

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电源端相连,第二输入端与接地端相连,输出端与所述自动开机电路的开关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所述电源端或所述接地端的信号输出。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一延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一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二延时模块包括:第二电阻、第二电容以及第二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一比较模块包括:第一比较器、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其中,

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作为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第一电压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第二电压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一比较模块还包括:第三电容;其中,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二比较模块包括:第二比较器、第五电阻以及第六电阻;其中,

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作为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第一电压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第二电压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第二比较模块还包括:第四电容;其中,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以及第七电阻;其中,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控制输出模块包括:第三晶体管与第八电阻;其中,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控制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作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控制输出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所述控制输出模块还包括:第九电阻;其中,

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自动开机电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其中,第一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第一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第二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第二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开关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的信号输出;控制输出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电源端或接地端的信号输出,即可以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输出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通过上述六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输入待机标志信号时,自动输出开关信号。从而当上述自动开机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可以通过自动输出的开关信号控制电子设备自动上电,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物理按钮相比,可以避免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节省成本以及省去人为按按钮的动作;与现有技术中采用软件与硬件结合的MCU相比,可以节省软件程序开发环节,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控制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开机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开机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开机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开机电路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应当理解,下面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开机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延时模块10、第二延时模块20、第一比较模块30、第二比较模块40、开关模块50、控制输出模块60;其中,

第一延时模块10的输入端a1与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相连,第一延时模块10的输出端a2与第一比较模块30的输入端b1相连;第一延时模块10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的信号延时输出;

第一比较模块30的输出端b2与开关模块50的输入端c1相连;第一比较模块30用于仅在其输入端b2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

第二延时模块20的输入端d1与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相连,第二延时模块20的输出端d2与第二比较模块40的输入端e1相连;第二延时模块20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的信号延时输出;

第二比较模块40的输出端e2与开关模块50的控制端c2相连;第二比较模块40用于仅在其输入端e1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

开关模块50的输出端c3与控制输出模块60的控制端f1相连;开关模块50用于在其控制端c2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c1的信号输出;

控制输出模块60的第一输入端f2与电源端VCC相连,控制输出模块60的第二输入端f3与接地端GND相连,控制输出模块60的输出端f4与自动开机电路的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相连;控制输出模块60用于在其控制端f1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电源端VCC或接地端GND的信号输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其中,第一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第一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第二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第二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开关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的信号输出;控制输出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电源端或接地端的信号输出,即可以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输出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通过上述六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输入待机标志信号时,自动输出开关信号。从而当上述自动开机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可以通过自动输出的开关信号控制电子设备自动上电,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物理按钮相比,可以避免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节省成本以及省去人为按按钮的动作;与现有技术中采用软件与硬件结合的MCU相比,可以节省软件程序开发环节,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控制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小于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同功能的自动开机电路所要求的延时时长不尽相同,因此第一预设延时时长与第二预设延时时长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来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一电平为高电平,第二电平为低电平。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电源端的电压为高电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第一延时模块1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以及第一二极管D1;其中,

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相连,作为第一延时模块10的输入端a1,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以及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作为第一延时模块10的输出端a2;

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源端VCC相连;

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一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一二极管可以组成具有延时功能的延时器。具体为: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待机标志信号的电平为低电平时,第一二极管导通,使电源端的电压通过第一电阻以及第一二极管形成的通路泄放,而不会对第一电容充电。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待机标志信号的电平为高电平时,第一二极管断开,使电源端的电压通过第一电阻向第一电容充电,第一电容从开始充电至其两端的电压充电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所用的时长即为第一预设延时时长。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电阻的电阻值;或调整第一电容的电容值;或同时调整第一电阻的电阻值与第一电容的电容值,来调整第一电容从开始充电至其两端的电压充电为第一预设电压时所用的时长,以实现调整第一预设延时时长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阻的电阻值与第一电容的电容值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来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延时功能的第一电阻、第一电容以及第一二极管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第二延时模块20具体可以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电容C2以及第二二极管D2;其中,

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相连,作为第二延时模块20的输入端d1,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作为第二延时模块20的输出端d2;

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源端VCC相连;

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二电阻、第二电容以及第二二极管可以组成具有延时功能的延时器。具体为: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待机标志信号的电平为低电平时,第二二极管导通,使电源端的电压通过第二电阻以及第二二极管形成的通路泄放,而不会对第二电容充电。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待机标志信号的电平为高电平时,第二二极管断开,使电源端的电压通过第二电阻向第二电容充电,第二电容从开始充电至其两端的电压充电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所用的时长即为第二预设延时时长。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二电阻的电阻值;或调整第二电容的电容值;或同时调整第二电阻的电阻值与第二电容的电容值,来调整第二电容从开始充电至其两端的电压充电为第二预设电压时所用的时长,以实现调整第二预设延时时长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电阻的电阻值与第二电容的电容值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来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延时功能的第二电阻、第二电容以及第二二极管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基本相同,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第一比较模块3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比较器P1、第三电阻R3以及第四电阻R4;其中,

第一比较器P1的同相输入端作为第一比较模块30的输入端b1,第一比较器P1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以及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比较器P1的第一电压端与电源端VCC相连,第一比较器P1的第二电压端与接地端GND相连,第一比较器P1的输出端作为第一比较模块30的输出端b2;

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电源端VCC相连;

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一比较器在其同相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其反相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时,输出具有高电平的信号。第一比较器在其同相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小于或等于其反相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时,输出具有低电平的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比较器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比较器的结构基本相同,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具有分压作用,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压VR3满足公式:其中,Vcc代表电源端的电压,r3代表第三电阻的电阻值,r4代表第四电阻的电阻值。并且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压VR3即为第一预设电压。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预设电压、第三电阻的电阻值以及第四电阻的电阻值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比较器的第一电压端的电压稳定,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b所示,第一比较模块30还可以包括:第三电容C3;其中,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电源端VCC相连,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三电容可以保持其两端的电压稳定,即可以保持电源端与接地端的电压稳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第二比较模块40具体可以包括:第二比较器P2、第五电阻R5以及第六电阻R6;其中,

第二比较器P2的反相输入端作为第二比较模块40的输入端e1,第二比较器P2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以及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比较器P5的第一电压端与电源端VCC相连,第二比较器P2的第二电压端与接地端GND相连,第二比较器P2的输出端作为第二比较模块40的输出端e2;

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电源端VCC相连;

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二比较器在其同相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其反相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时,输出具有高电平的信号。第二比较器在其同相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小于或等于其反相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时,输出具有低电平的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比较器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比较器的结构基本相同,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具有分压作用,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压VR5满足公式:其中,r5代表第五电阻的电阻值,r6代表第六电阻的电阻值。并且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压VR5即为第二预设电压。在实际应用中,第二预设电压、第五电阻的电阻值以及第六电阻的电阻值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二比较器的第一电压端的电压稳定,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b所示,第二比较模块40还可以包括:第四电容C4;其中,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电源端VCC相连,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四电容可以保持其两端的电压稳定,即可以保持电源端与接地端的电压稳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开关模块5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以及第七电阻R7;其中,

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作为开关模块50的控制端c2,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与接地端GND相连,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连;

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作为开关模块50的输入端c1,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作为开关模块50的输出端c3;

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相连,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第一晶体管M1可以为N型晶体管,第二晶体管M2可以为P型晶体管。其中,第一晶体管在其栅极的信号的控制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以将接地端的信号提供给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晶体管在其栅极的信号的控制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以将输入其源极的信号提供给其漏极。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七电阻的电阻值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的信号可以快速下拉,如图2b所示,开关模块50还可以包括:第十电阻R10;其中,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相连,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十电阻的电阻值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控制输出模块60具体可以包括:第三晶体管M3与第八电阻R8;其中,

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作为控制输出模块60的控制端f1,第三晶体管M3的源极与接地端GND相连,作为控制输出模块60的第二输入端f3,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作为控制输出模块60的输出端f4;

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源端VCC相连,作为控制输出模块60的第一输入端f2,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如图2a与图2b所示,第三晶体管M3可以为N型晶体管。其中,第三晶体管在其栅极的信号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以将接地端通过第八电阻与电源端导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八电阻的电阻值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的信号可以快速下拉,如图2b所示,控制输出模块60还可以包括:第九电阻R9;其中,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相连,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相连。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中,第九电阻的电阻值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以图2b所示的自动开机电路的结构,结合图3所示的输入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的信号的时序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主要选取图3中的T1、T2、T3三个时间段,其中,T1代表input变为高电平之前的时间段,T2代表达到第一预设延时时长但未达到第二预设延时时长的时间段,T3代表达到第二预设延时时长的时间段。并且在图3中,input代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输入的信号,output代表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输出的信号。

在input为低电平的T1时间段中,由于第一二极管D1导通,电源端VCC的电压Vcc通过第一电阻R1与第一二极管D1形成的通路泄放,使第一电容C1第一端的电压近似为接地端GND的电压,因此输入第一比较器P1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近似为接地端GND的电压,使第一比较器P1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小于第一预设电压,即第一比较器P1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小于其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因此第一比较器P1向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输出具有低电平的信号。由于第二二极管D2导通,电源端VCC的电压Vcc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二极管D2形成的通路泄放,使第二电容C2第一端的电压近似为接地端GND的电压,因此输入第二比较器P2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近似为接地端GND的电压,使第二比较器P2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小于第二预设电压,即第二比较器P2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大于其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因此第二比较器P2向第一晶体管M1输出具有高电平的信号。第一晶体管M1在其栅极的高电平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接地端GND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导通,使第二晶体管M2在接地端GND的低电平的信号的控制下导通,以将其源极的低电平的信号提供给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控制第三晶体管M3截止。因此,电源端VCC与接地端GND之间断路,以使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被第八电阻R8上拉至电源端VCC的电压,使得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输出高电平信号。

在input变为高电平的T2时间段中,由于第一二极管D1截止,电源端VCC的电压Vcc通过第一电阻R1向第一电容C1充电,使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的电平大于第一预设电压,因此输入第一比较器P1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即第一比较器P1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大于其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因此第一比较器P1向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输出具有高电平的信号。由于第二二极管D2截止,电源端VCC的电压Vcc通过第二电阻R2向第二电容C2充电,此时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第二预设电压,因此输入第二比较器P2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小于第二预设电压,即第二比较器P2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大于其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因此第二比较器P2向第一晶体管M1继续输出具有高电平的信号。第一晶体管M1在其栅极的高电平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接地端GND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导通,使第二晶体管M2在接地端GND的低电平的信号的控制下导通,以将其源极的高电平的信号提供给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控制第三晶体管M3导通。因此,电源端VCC与接地端GND之间通过第八电阻R8与第三晶体管M3导通,以使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被下拉至接地端GND的电压,使得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输出低电平信号。

在input为高电平的T3时间段中,由于第二二极管D2截止,电源端VCC的电压Vcc继续通过第二电阻R2向第二电容C2充电,以使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因此输入第二比较器P2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即第二比较器P2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小于其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因此第二比较器P2向第一晶体管M1输出具有低电平的信号。第一晶体管M1在其栅极的低电平的信号的控制下将接地端GND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断开,以使第二晶体管M2截止,进而控制第三晶体管M3截止。由于第九电阻R9的下拉作用,进一步控制第三晶体管M3截止。因此,电源端VCC与接地端GND之间断路,以使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被第八电阻R8上拉至电源端VCC的电压,使得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输出高电平信号。

在T3时间段之后的时间段中,由于第九电阻R9的下拉作用控制第三晶体管M3截止。因此,电源端VCC与接地端GND之间断路,以使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被第八电阻R8上拉至电源端VCC的电压,使得开关信号输出端Output输出高电平信号。直至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Input输入的信号input的电平变化为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可以仅通过电容、电阻、比较器以及晶体管这些硬件的方式即可使开关信号输出端输出脉冲信号。

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自动开机电路。该电子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自动开机电路相似,因此该电子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自动开机电路的实施,重复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处理器芯片;自动开机电路的开关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芯片相连。处理器芯片在自动开机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控制下自动上电。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南桥(Platform Controller Hub,PCH)芯片。自动开机电路的开关信号输出端与南桥芯片相连。南桥芯片在自动开机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控制下自动上电。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电源适配器;自动开机电路的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与电源适配器相连。电源适配器在连接上外部电源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即S5状态)时,可以向自动开机电路的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输入解复位信号。该解复位信号可以使设备进入待机模式。并且该解复位信号与现有技术中的解复位信号的功能相同,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子设备可以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具有南桥芯片或处理器芯片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电子设备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封装结构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开机电路及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延时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开关模块、控制输出模块;其中,第一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第一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一电平的信号;第二延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预设延时时长将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的信号延时输出;第二比较模块用于仅在其输入端的信号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电压时输出具有第二电平的信号;开关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将其输入端的信号输出;控制输出模块用于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分别将电源端或接地端的信号输出,即可以在其控制端的信号的控制下输出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自动开机电路通过上述六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待机标志信号触发端输入待机标志信号时,自动输出开关信号。从而当上述自动开机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可以通过自动输出的开关信号控制电子设备自动上电,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物理按钮相比,可以避免额外的设置物理按钮,节省成本以及省去人为按按钮的动作;与现有技术中采用软件与硬件结合的MCU相比,可以节省软件程序开发环节,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控制稳定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