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及端口转换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4871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及端口转换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端口转换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及端口转换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相关技术日新月异。在进行移动电子设备内部系统的设计时存在多种平台可以选择,如高通、展讯等平台,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和不同平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开发平台。但是不同平台的硬件方案和通信协议并不相同。导致针对使用不同平台的移动电子设备要进行升级软件或相关测试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平台对USB串口相关的线路状态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针对不同平台的移动电子设备需要采购专用的USB数据下载线,导致使用不便和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适用于多种平台的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及端口转换工具。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包括:

输入端,用于连接到第一USB数据线,所述输入端包括与第一USB数据线的电源引脚对应的第一引脚、与第一USB数据线的数据信号正极引脚对应的第二引脚以及与第一USB数据线的数据信号负极引脚对应的第三引脚,与第一USB数据线的识别引脚对应的第四引脚、与第一USB数据线的接地引脚对应的第五引脚,所述第五引脚电性接地;

输出端,用于连接到第二USB数据线,所述输出端包括与第二USB数据线的电源引脚对应的第六引脚、与第二USB数据线的数据信号正极引脚对应的第七引脚以及与第二USB数据线的数据信号负极引脚对应的第八引脚,与第二USB数据线的识别引脚对应的第九引脚、与第二USB数据线的接地引脚对应的第十引脚,所述第九引脚电性接地,所述第二引脚和所述第七引脚连接,所述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八引脚连接,所述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九引脚连接;

第一开关,其一端与所述第六引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引脚连接;

第二开关,其一端与所述第九引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引脚连接。

具体地,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

电源测试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引脚之间,所述电源测试端用于测试电流大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端口转换工具,包括:

印制电路板,具有上述的转换电路;

输入插口,与所述输入端连接;

输出插口,与所述输出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端口转换工具还包括前壳体和底壳体,所述前壳体和所述底壳体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印制线路板设置于所述前壳体和所述底壳体之间。

具体地,所述前壳体或所述底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操作键和第二操作键,所述第一操作键连通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操作键连通所述第二开关。

具体地,所述前壳体的四个角落分别设置有第一螺丝孔,所述底壳体的四个角落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二螺丝孔,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底壳体之间通过螺丝连接固定。

具体地,所述前壳体和所述底壳体由黑色的电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端口转换工具连接电脑端和移动电子设备,在第一引脚和第六引脚之间设置第一开关,在第四引脚和第十引脚之间设置第二开关,对应移动电子设备所采用的平台可以相应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的通断状态,使电脑等控制端呈现相应的端口,使移动电子设备实现下载、测试等功能,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可以提高维修效率,且适用多种平台,如:高通平台、展讯平台等。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端口转换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装配有元器件的印制线路板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装配有元器件的印制线路板的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并且本实用新型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可以夸大元件的形状和尺寸,并且相同的标号将始终被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将理解的是,尽管在这里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来。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10、输出端20、第一开关30和第二开关40。应当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还可以包括其它必要的部件。

具体地,输入端10用于连接外部的第一USB数据线。输入端10包括与第一USB数据线的电源引脚对应的第一引脚11、与第一USB数据线的数据信号正极引脚对应的第二引脚12以及与第一USB数据线的数据信号负极引脚对应的第三引脚13,与第一USB数据线的识别引脚对应的第四引脚14、与第一USB数据线的接地引脚对应的第五引脚15。具体地,第五引脚15电性接地。输入端10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接入。

输出端20用于连接外部的第二USB数据线。输出端20包括与第二USB数据线的电源引脚对应的第六引脚21、与第二USB数据线的数据信号正极引脚对应的第七引脚22以及与第二USB数据线的数据信号负极引脚对应的第八引脚23,与第二USB数据线的识别引脚对应的第九引脚24、与第二USB数据线的接地引脚对应的第十引脚25。具体地,第九引脚24电性接地。输出端20用于连接电脑等控制设备。

具体地,识别引脚之间即第四引脚14与第九引脚24之间连接。数据信号正极引脚之间即第二引脚12与第七引脚22之间连接。数据信号负极引脚之间即第三引脚13与第八引脚23之间连接。移动电子设备与电脑之间通过第二引脚12与第七引脚22连接形成的通路、第三引脚13与第八引脚23之间连接形成的通路进行数据传输。

第一开关30其一端与第六引脚21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引脚11连接。第一开关30用于控制电源引脚之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之间的通断状态。当第一开关30闭合时,电源引脚之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之间导通。当第一开关30断开时,电源引脚之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之间断开。

第二开关40其一端与第九引脚24连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五引脚15连接。具体地,第二开关40其一端连接与第九引脚24与第四引脚14的通路之间。第二开关40用于控制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14、第九引脚24的接地与否。当第二开关40闭合时,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14、第九引脚24接地。当第二开关40断开时,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14、第九引脚24不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的一种实施方式,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还包括电源测试端50。电源测试端50连接与第一开关30的另一端和第一引脚11之间。电源测试端50用于电流的大小。

使用时,第一USB数据线连接移动电子设备及输入端10,第二USB数据线连接电脑等控制设备与输出端20,使移动电子设备、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及电脑等控制终端之间建立连接关系。根据不同平台的需要,控制第一开关30、第二开关40的通断状态,使电脑等控制设备出现相应的端口。

当移动电子设备系统采用的是高通平台,需要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下载或测试时,控制第一开关30闭合,同时控制第二开关40闭合。此时电源引脚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间导通,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14、第九引脚24接地。此时与输出端20连接的电脑等控制设备会出现“9008”端口,与输入端10连接的移动电子设备便可以进行下载或测试。

当移动电子设备系统采用的是展讯平台,需要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下载或测试时,控制第一开关30断开,同时控制第二开关40断开。此时电源引脚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间不连通,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21、第九引脚24不接地。此时与输出端20连接的电脑等控制设备会出现“EXTENSION”端口,与输入端10连接的移动电子设备便可以进行下载或测试。

当移动电子设备系统为移动数据卡,需要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下载或测试时,控制第一开关30断开,同时控制第二开关40断开。此时电源引脚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间不连通,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14、第九引脚24不接地。此时与输出端20连接的电脑等控制设备会出现“SPRD U2SDIAG”端口,与输入端10连接的移动电子设备便可以进行下载或测试。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端口转换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装配有元器件的印制线路板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装配有元器件的印制线路板的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图3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端口转换工具包括:印制电路板100、输入插口200、输出插口300、第一USB数据线400、第二USB数据线500、第一操作键600、第二操作键700、前壳体800、底壳体900。应当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端口转换工具还可以包括其它必要的部件。

具体地,印制电路板100包括上述的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

输入插口200与输入端10连接。具体地,输入插口200采用焊接的方式与输入端10连接,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输出插口300与输出端20连接。具体地,输出插口300采用焊接的方式与输出端20连接,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第一操作键600连通第一开关30。具体地,第一操作键600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一开关30连接,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第二操作键700连通第二开关40。具体地,第二操作键700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二开关40连接,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第一USB数据线400与输入插口200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USB数据线400选用包含有识别引脚的专用的USB数据下载线。第一USB数据线400用于连接移动电子设备与端口转换工具。第一USB数据线400的标准USB接口与输入插口200连接。第一USB数据线400的Micro USB接口与移动电子设备连接。

第二USB数据线500与输出插口300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USB数据线500选用包含有识别引脚的专用的USB数据下载线。第二USB数据线500用于连接电脑等控制设备与端口转换工具。第二USB数据线500的标准USB接口与电脑等控制设备连接。第二USB数据线500的Mircro USB接口与输出插口300连接。

前壳体800的四个角落设置有第一螺丝孔810。

底壳体900与前壳体800的端部固定连接。印刷线路板100设置于前壳体800和底壳体900之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底壳体900的四个角落分别对应第一螺丝孔810而设置有第二螺丝孔(图未示)。前壳体800和底壳体900之间通过螺丝820连接固定。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前壳体800和底壳体90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它合适的方式连接固定。具体地,印制线路板100置于前壳体800和底壳体900之间。第一USB数据线400的标准USB接口穿过前壳体800、后壳体900与输入插口200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移动电子设备。第二USB数据线500的Micro USB接口穿过前壳体800、后壳体900与输出插口300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电脑等控制设备。第一操作键600的操作端贯穿前壳体800,置于前壳体800之外。第二操作键700的操作端贯穿前壳体800,置于前壳体800之外,便于使用者操作。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前壳体800、后壳体900采用黑色的电木制作。电木可防静电,使用电木作为端口转换工作的前壳体800、后壳体900可以防止静电对印制电路板的干扰。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端口转换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阐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端口转换工具在使用时,首先将端口转换工具与移动电子设备、电脑等控制设备连接起来。具体地,第一USB数据线400的标准USB接口与输入插口200连接,第一USB数据线400的Micro USB接口与移动电子设备连接,将端口转换工具与移动电子设备连接起来。第二USB数据线500的标准USB接口与电脑等控制设备连接,第二USB数据线500的Micro USB接口与输出插口300连接,将端口转换工具与电脑等控制设备连接起来。然后根据移动电子设备所采用的平台,对应控制第一开关30、第二开关40的通断状态。

具体地,当移动电子设备系统采用的是高通平台时,操作第一操作键600将第一开关30闭合,操作第二操作键700将第二开关40闭合。此时,电源引脚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连通,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14和第九引脚24接地。电脑等控制设备出现“9008端口”,用户便可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下载、测试等操作。

当移动电子设备为移动数据卡,操作第一操作键600将第一开关30断开,操作第二操作键700将第二开关40断开。此时,电源引脚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不连通,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14和第九引脚24不接地。电脑等控制设备出现“SPRD U2SDIAG”端口,用户便可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下载、测试等操作。

当移动电子设备系统采用的是展讯平台时,操作第一操作键600将第一开关30断开,操作第二操作键700将第二开关40断开。此时,电源引脚间即第一引脚11与第六引脚21不连通,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14和第九引脚24不接地。电脑等控制设备出现“EXTENSION”端口,用户便可对移动电子设备进行下载、测试等操作。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端口转换工具的转换电路和端口转换工具,通过设置第一开关于电源引脚之间,控制电源引脚间即第一引脚与第六引脚间的通断,设置第二开关于第四引脚与第十引脚之间,控制识别引脚即第四引脚、第九引脚的接地与否,根据移动电子设备的系统所采用的平台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通断状态,从而控制电脑等控制设备端呈现相应的端口,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可以提高维修效率,且适用多种平台,如:高通平台、展讯平台等。

虽然已经参照特定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此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