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取二架构的μC/OS-II系统启动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250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μC/OS-II系统启动引导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二取二架构的μC/OS-II系统启动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μC/OS-II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其主要优势在于微内核、强实时、多任务、支持抢占、易移植等,对于启动引导部分,它本身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满足基本加载条件,如配置好系统时钟、堆栈、中断向量表等资源,μC/OS-II系统就可以正常工作。

在实际使用时,μC/OS-II系统的通用启动引导方法有很多缺陷,一是启动过程仅考虑单板,无法与整个系统协同,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差;二是启动过程中,如果储存设备异常,有可能检测不出来;三是可执行代码运行前,如果已经出错,只能“带病”执行,执行结果不可预知;三是启动引导过程一旦出错,没有直观的追溯机制,无法得知具体出错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安全性好、可靠性好的基于二取二架构的μC/OS-II系统启动引导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二取二架构的μC/OS-II系统启动引导装置,包括两套对称功能的运行μC/OS-II系统的CPU板卡,每套CPU板卡包括CPU、Nor Flash、SDRAM、通信接口、外部中断线,所述的CPU分别与Nor Flash、SDRAM、串口、外部中断线连接,所述的通信接口与另一套CPU板卡中的通信接口连接,所述的外部中断线与另一套CPU板卡中的外部中断线通信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看门狗电路。

优选地,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外设电源管理寄存器。

优选地,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片选地址寄存器。

优选地,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片选掩码寄存器。

优选地,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片选控制寄存器。

优选地,所述的通信接口包括UART接口和INT接口。

优选地,所述的SDRAM中设有专用故障记录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在基于二取二架构的系统启动过程中,如果单系的μC/OS-II系统在启动引导过程中出现任何异常,都会通过中断机制或者串口及时通知给另外一系。

(2)单板的存储器都进行了完备的校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3)单板启动引导过程中出错,出错位置将会被存储在既定的故障记录区,方便用户进行故障分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二取二架构的μC/OS-II系统启动引导装置,包括两套对称功能的运行μC/OS-II系统的CPU板卡,每套CPU板卡包括CPU、Nor Flash、SDRAM、串口、外部中断线,所述的CPU分别与Nor Flash、SDRAM、串口、外部中断线连接,所述的串口与另一套CPU板卡中的串口通信连接,所述的外部中断线与另一套CPU板卡中的外部中断线通信连接。

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看门狗电路。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外设电源管理寄存器。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片选地址寄存器。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片选掩码寄存器。所述的每套CPU板卡还包括与CPU连接的片选控制寄存器。

所述的通信接口包括UART接口和INT接口。所述的SDRAM中设有专用故障记录区域。

本实用新型板卡配置具体如下:

关闭硬件看门狗,配置CPU主频,外设供电,外设管脚配置,局部总线片选配置,初始化内存等。

关闭硬件看门狗:硬件看门狗默认上电开启,启动引导过程须先关闭它;

配置CPU主频:根据CPU的启动配置字,选择是否使用PLL以及fvco和fsys的频率,设置系统主频为250MHz;

外设供电:使用外设电源管理寄存器(PPM)打开UART、中断控制器等设备的供电开关。

外设管脚配置:使用CPU的管脚复用与控制相关寄存器,对外设模块的可复用管脚进行配置,如分别配置UART0的TX/RX/RTS/CTS管脚等。

局部总线片选配置:根据CPU的片选地址寄存器(CSAR)、片选掩码寄存器(CSMR)和片选控制寄存器(CSCR),对Nor Flash的基地址、容量、位宽、是否有效等信息进行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