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6563发布日期:2018-11-30 19:1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特别是涉及一种作为电子产品输入接口的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笔记本电脑的输入接口,一般都会配置键盘及触摸板(Touch Pad或Track Pad),其中该触摸板除了设置有能产生光标移动作用的感触区外,还配置有代替鼠标左键、右键与中键使用的数个触击模组。

现有一种用以支撑一个触摸板的触摸板支撑装置(中国台湾证书号第I535366号专利案),包含一个框架板体及一个支撑片体,该支撑片体呈相反的两端的顶抵部分别顶抵于该触摸板。当操作者按压该触摸板时,利用所述顶抵部能提供该触摸板有向下移动的空间,且能产生按压鼠标按键的触感,当放开对该触摸板的施力时,利用所述顶抵部产生的回复力,能使该触摸板回复至原位。

虽然上述触摸板支撑装置能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但是当操作者施力按压于该触摸板其中一侧时,该支撑片体的相对应侧会因为施力而下沉,但是相反的另一侧向上翻翘,并触击到该触摸板,可能引起触摸板电性产生变化,如电容分布不均匀,使触摸板感应到的触压点与实际触压点产生差异,导致容易发生触压点偏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避免触压点偏移的触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包含底板单元及上板单元,所述底板单元包括第一底侧、沿第一轴向相反于所述第一底侧的第二底侧、由所述第一底侧延伸至所述第二底侧的顶面、相反于所述顶面的底面、两个趋近于所述第二底侧的开槽,以及两个分别伸设于所述开槽中的弹性臂,所述第二底侧具有中间部,以及两个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的第二轴向分设于所述中间部两侧的侧翼部,所述开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侧翼部,所述弹性臂各具有连接于所述中间部的连接端,以及相反于所述连接端的活动端,所述上板单元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底侧的第一上侧、沿所述第一轴向相反于所述第一上侧的第二上侧,以及一对趋近于所述第二上侧且分别对应于所述弹性臂的感触模组,所述第二上侧能相对于所述第二底侧产生趋近或远离,所述第二上侧相对于所述第二底侧产生远离时,所述弹性臂的活动端与所述感触模组之间分别产生间隙,其中一个感触模组触压其中一个弹性臂的活动端时,另一个弹性臂的活动端能产生弹性变形且提供对应的感触模组支撑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所述底板单元的弹性臂还各具有横臂段,以及连接于所述横臂段的触压段,所述连接端设置于所述横臂段,所述活动端设置于所述触压段,所述触压段平行所述第一轴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横臂段平行所述第一轴向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所述底板单元的弹性臂的触压段呈圆板状,所述触压段还各具有朝所述感触模组凸出的凸点。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所述底板单元的所述开槽分别沿所述第二轴向延伸,所述弹性臂也分别沿所述第二轴向延伸呈长板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所述弹性臂的设置,当施力于所述上板单元且通过其中一个感触模组触压其中一个弹性臂的活动端时,另一个弹性臂的活动端能提供对应的感触模组的支撑功能,避免触压点产生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一个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个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直线Ⅳ-Ⅳ所取的剖视图;

图5是类似于图4的一个操作示意图,说明施力于一个上板单元且使一个感触模组触压于其中一个弹性臂的活动端时,另一个弹性臂的活动端能产生弹性变形且提供对应的感触模组支撑功能;

图6是现有的触摸板左键或右键被按下的响应曲线与本实施例触摸板左键或右键被按下的响应曲线的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的一个实施例,适用于笔记本电脑(图未示),并包含一个底板单元10及一个上板单元20。

该底板单元10包括一个第一底侧11、一个沿一个第一轴向Y相反于该第一底侧11的第二底侧12、一个由该第一底侧11延伸至该第二底侧12的顶面13、一个相反于该顶面13的底面14、一个趋近于该第一底侧11的下连接组15、两个趋近于该第二底侧12且由该顶面13连通至该底面14的开槽16,以及两个分别伸设于所述开槽16中的弹性臂17。该第二底侧12具有一个中间部121,以及两个沿一个垂直于该第一轴向Y的第二轴向X分设于该中间部121两侧的侧翼部122,该下连接组15具有数个沿该第二轴向X间隔设置的槽孔151,以及数个沿该第二轴向X间隔设置且与所述槽孔151错开设置的支撑座152。所述开槽16分别设置于所述侧翼部122且分别沿该第二轴向X延伸,所述弹性臂17各具有一个横臂段171,以及一个连接于该横臂段171的触压段172,所述横臂段171各具有一个连结于该中间部121的连接端173,以及一个相反于该连接端173的外侧端174,所述触压段172呈圆板状,并各具有一个相反于所述外侧端174的活动端175,以及一个朝上凸出且介于所述外侧端174与所述活动端175之间的凸点176。所述触压段172平行该第一轴向Y的宽度大于所述横臂段171平行该第一轴向Y的宽度。

该上板单元20包括一个连接于该第一底侧11的第一上侧21、一个沿该第一轴向Y相反于该第一上侧21的第二上侧22、一个趋近于该第一上侧21的上连接组23,以及两个趋近于该第二上侧22且分别对应于所述弹性臂17的感触模组24,该上连接组23具有数个沿该第二轴向X间隔设置且能嵌套于所述槽孔151中的插片231,该第二上侧22能相对于该第二底侧12产生浮动且能相对于该第二底侧12产生趋近或远离。就构成组件而言,该上板单元20还包括一个表层25、一个设置于该表层25下方的电路板模组26、一个连接于该电路板模组26底部的后托板27,以及一个连接于该电路板模组26底部的前托板28。该上连接组23设置于该后托板27,该后托板27抵靠于所述支撑座152上。前托板27与后拖板28可增加上板单元20的刚性,以降低其形变量,该感触模组24位于表层25与前托板27之间,使感触模组相对于该前托板28产生限位。

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各组件配合所产生的作用、运用技术手段,以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方式加以叙述,相信当能由此而对本实用新型有更深入且具体的了解。

再如图3及图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已预先组配成一个模组,且安装于笔记本电脑(图未示)时,在尚未操作的状态下,支撑座152凸出于顶面13,该上板单元20的后托板27抵靠于支撑座152,使第二上侧22与该底板单元10的第二底侧12相间隔,此时,所述弹性臂17的活动端175与所述感触模组24之间分别产生一个间隙,所述凸点176也未与所述感触模组24接触。

再如图5所示且配合参图3,当操作者以手指施力按压于该上板单元20的第二上侧22的右侧端时,该上板单元20的第二上侧22会以所述支撑座152为支点而向下沉降,且施力经由位于右侧的感触模组24触压于所对应的弹性臂17的凸点176,以产生按压鼠标右键的触感。此时,因前托板27所增加上板单元20的刚性,上板单元20可降低甚至消除上板单元20因按压而产生形变且避免被底板单元10不当碰触而产生的触压点偏移。

当操作者释放压力时,该上板单元20的第二上侧22又利用所述支撑座152为旋动中心相对于该第一底侧12产生浮升,且回复至图3的状态。

因此,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弹性臂17的设置,当施力于该上板单元20且通过其中一个感触模组24触压其中一个弹性臂17的活动端175时,另一个弹性臂17的活动端175能提供对应的感触模组24的支撑功能,避免触压点产生偏移。

再如图6所示,上方两图分别为现有触摸板左键、右键被按下的响应曲线图,下方两图为本实用新型触摸板左键、右键被按下的响应曲线图。其中,实线为下压过程,P1为崩溃点、P2为崩溃结束点、P3为设定下压力下压死点、P4为回弹点、P5为回弹峰值点,虚线为回弹曲线。另外,针对P1至P5各点的坐标值(距离,力量),则以F1至F5分别对应表示。要说明的的是,所谓「崩溃」(breakdown)是指该上连接组23承受不住操作者下压施力而产生应力突然减小的变化。另外,所谓「死点」亦称为止点(dead center),是指操作者所能下压抵达的最低点。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对左键及右键P1、P2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4.4、44.8,相对于现有产品所对应的差值是为37.2、38.5,其数值更为相近,而给予使用者更一致的按压触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制造组配容易,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