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伪射频标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5614发布日期:2019-10-12 23:38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伪射频标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射频标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伪射频标签。



背景技术:

射频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标签,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其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阅读器所发出的射频激发标签内部的射频芯片,并通过射频天线的传输实现芯片与阅读器之间的读写,从而达到防伪的使用效果,为提高防伪效果,市场上出现了一撕即毁的射频标签,但是上述防伪形式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若消费者在开启包装后发现内部物品存在残次现象时,由于包装上的防伪标签已被毁坏,则导致消费者无法再次提取对应的数据,使得消费者无法与商家进行后续的举证对比,另外现有的标签表面还设置有防伪二维码,用于消费者进行初步验证,而在撕开标签时常常不能形成二维码的完全破坏,导致造假人员仍可回收被撕开的二维码而组合进行重复使用,形成真签假物的形式,虽然无法配备对应的射频芯片,但是对于没有特定阅读器的消费者而言仍在存在无法有效验证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伪射频标签,以解决现有的标签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无法准确的二次提取信息举证和标签上的二维码存在被重复利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伪射频标签,包括标签主体,所述标签主体由粘接层和射频芯片层组合而成,所述粘接层位于射频芯片层的一侧,且标签主体通过粘接层与包装盒粘合连接,所述射频芯片层远离粘接层的一侧通过连接层粘合连接有第一垫层和第二垫层,所述第一垫层位于第二垫层的一侧,且第一垫层与第二垫层之间形成有撕口缝隙,所述第一垫层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有效半码,且第一垫层远离连接层的一侧设置有透明印刷层,所述透明印刷层与第一垫层的厚度总和与第二垫层的厚度相同,所述透明印刷层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无效半码,所述无效半码与有效半码组合形成验证二维码,且无效半码采用可刮除的油墨印刷而成,所述透明印刷层远离第一垫层的一侧连接有透明膜。

优选的,所述射频芯片层远离粘接层的一侧通过连接层粘合连接有总垫层,所述总垫层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有效半码,且总垫层远离粘接层的一侧连接有透明印刷层,所述透明印刷层和总垫层上均开设有撕口槽。

优选的,所述标签主体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防伪水印,所述防伪水印采用印刷的方式涂喷与透明膜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透明膜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油墨覆盖层,所述油墨覆盖层覆盖于验证二维码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透明膜外壁上位于油墨覆盖层一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撕口标识,所述撕口标识位于撕口缝隙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验证二维码、无效半码和有效半码,在使用该标签时,利用验证二维码与射频芯片信息的对照实现有效的防伪作用,而验证二维码由无效半码和有效半码组合而成,其中有效半码内储存有“产品信息”以及“以完成使用的标识信息”,既能有效的实现二次信息的提取,又能有效的标识该标签已被使用,避免该标签和信息被重复利用,仍能有效保证一物一签对应效果,在保证该标签具有高效防伪作用的同时,使得该标签还具有一定的复查举证的效果,以便于消费者与商家进行对比验证。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透明膜和无效半码,其中无效半码采用可刮除的印刷方式,标签在未被撕开时,通过透明膜的覆盖防护使得无效半码无法被清除,从而有效保证验证二维码的完整性,以便于消费通过验证二维码进行扫描验证,而在撕开标签后,透明膜被拉开,并在拉开的过程中将部分无效半码粘除,从而形成无效半码的破坏,并且还可人为刮除无效半码,以此完成验证二维码的破坏,使得验证二维码形成一次性的使用状态,从而避免造假人员重复使用验证二维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验证二维码、2-撕口标识、3-标签主体、4-油墨覆盖层、5-无效半码、6-透明膜、7-透明印刷层、8-第一垫层、9-第二垫层、10-撕口缝隙、 11-连接层、12-有效半码、13-粘接层、14-射频芯片层、15-总垫层、16-撕口槽、17-防伪水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伪射频标签,包括标签主体3,标签主体3由粘接层13和射频芯片层14组合而成,粘接层13位于射频芯片层14的一侧,且标签主体3通过粘接层13与包装盒粘合连接,射频芯片层14远离粘接层13的一侧通过连接层11粘合连接有第一垫层8和第二垫层9,第一垫层8位于第二垫层9的一侧,且第一垫层8与第二垫层9之间形成有撕口缝隙10,通过撕口缝隙10的定位有效实现该标签的定位粘贴和定位撕开,从而有效保持有效半码12的完整性,第一垫层8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有效半码12,且第一垫层8远离连接层11的一侧设置有透明印刷层7,透明印刷层7与第一垫层8的厚度总和与第二垫层9的厚度相同,透明印刷层7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无效半码5,通过无效半码5和有效半码 12的分离作用使得该标签能有效存储“产品信息”以及“以完成使用的标识信息”,其中标签在未被撕开时通过组合作用实现“产品信息”的查询验证,而标签在被撕开后则配合显示“以完成使用的标识信息”,以此有效标记该标签已被使用,无效半码5与有效半码12组合形成验证二维码1,且无效半码5采用可刮除的油墨印刷而成,透明印刷层7远离第一垫层8的一侧连接有透明膜6,通过透明膜6的覆盖防护保证标签主体3在使用时的完整性,例如避免无效半码5被清除,从而保证验证二维码1的有效性,使得验证二维码1能有效形成次级验证和终极对比。

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射频芯片层14远离粘接层13的一侧通过连接层11粘合连接有总垫层15,通过总垫层15的设置代替第一垫层8和第二垫层9的配合,使得该标签的加工操作更加简单,并通过撕口槽16的开设仍然保证撕开位置的定位,总垫层15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有效半码12,且总垫层15远离粘接层13的一侧连接有透明印刷层7,透明印刷层7和总垫层15上均开设有撕口槽16。

为了提高该标签的防伪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标签主体3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防伪水印17,防伪水印17采用印刷的方式涂喷与透明膜6的一侧。

为了实现验证二维码1的遮盖作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透明膜6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油墨覆盖层4,油墨覆盖层4覆盖于验证二维码1的一侧。

为了便于实现该标签与包装盒启封口之间的对应粘贴,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透明膜6外壁上位于油墨覆盖层4一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撕口标识2,撕口标识2位于撕口缝隙10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步骤一:在普通射频标签的基础上实现对应射频芯片二维码的分离处理,将完整的验证二维码1分离形成两个部分,其中一组半码可对应写入“产品信息”以及“以完成使用的标识信息”,并且将该组半码作为有效半码12使用,利用印刷机印刷于第一垫层8的表面,而另一组半码则不写入任何信息,并作为无效半码5使用,利用印刷机印刷于透明印刷层7的表面,然后将第一垫层8与透明印刷层7组合,以形成完整的验证二维码1,并向验证二维码 1写入与射频芯片内相同的“产品信息”,然后利用连接层11将组合的第一垫层8和透明印刷层7粘接于射频芯片层14的一侧,同时还通过连接层11 粘接第二垫层9,以保证整体标签表面的平整,同时第一垫层8与第二垫层9 的接触位置形成撕口缝隙10,以便于实现该标签的定位撕毁,最后在第二垫层9的表面覆上透明膜6,达到防护作用,同时透明膜6上粘贴或者印刷上撕口标识2、油墨覆盖层4和防伪水印17,即完成整体标签的制作。

其中,透明膜6采用塑料膜制成,不可被撕开,但与透明印刷层7之间可分离,无效半码5利用油墨覆盖的方式进行印刷,以保证无效半码5能被刮除,连接层11采用粘胶即可,而撕口标识2和油墨覆盖层4的印刷位置分别与验证二维码1和撕口缝隙10对应。

步骤二:利用贴标机和粘接层13的配合,将标签主体3贴在产品包装盒的表面,并保证包装盒的启封口与撕口标识2相对应。

步骤三:在进行防伪检测时,防伪水印17可作为最初级的防伪验证。

步骤四:刮除标签主体3表面的油墨覆盖层4,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产品信息的查询,实现次级防伪验证。

步骤五:利用专用的阅读器靠近标签主体3,通过阅读器与射频芯片之间的连接识别产品信息,实现终极防伪验证,并且与验证二维码1所识别的信息进行对照。

步骤六:在开启产品包装时,标签主体3会沿撕口缝隙10和撕口标识2 所在的位置处被撕裂,使得射频芯片层14内的芯片被破坏,同时透明膜6被拉卡,使得透明印刷层7被暴露,同时利用透明膜6与透明印刷层7之间的粘附性将部分无效半码5粘除,使得无效半码5被破坏,从而无法还原形成验证二维码1,并且无效半码5还可通过摩擦刮除的方式清理,有效避免验证二维码1被组合而重复使用。

步骤七:在遇到商品有残次现象或者被损坏时,则可利用有效半码12所对应的信息与商家进行沟通,实现有效的举证操作。

另外,在生产标签时,透明印刷层7、第一垫层8与第二垫层9组合的结构可利用透明印刷层7与总垫层15组合替代,使得标签的生产更加简单,在完成透明印刷层7的覆盖后在透明印刷层7和总垫层15上切割出撕口槽16 即可,其他生产步骤和原理均与上述步骤和原理相同。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