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94210发布日期:2019-06-13 15:52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池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li+)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锂离子电池在大倍率或低温条件下进行充电时,容易造成金属锂沉积并形成枝晶,引发安全问题。由于锂离子电池是个封闭的系统,工作过程中内部发生的细微变化难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实时并且定量的表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实现对金属锂沉积的定量表征,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模型参数;

根据所述模型参数建立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所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多个随温度变化的关键参数;

根据所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所述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模型参数建立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模型参数建立所述锂离子电池在厚度方向上的几何模型;

根据所述几何模型建立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所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电化学模型和热模型。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几何模型建立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

将电荷守恒方程和物料守恒方程应用于所述几何模型,建立所述电化学模型;

将能量守恒方程应用于所述几何模型,建立所述热模型。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金属锂沉积条件包括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电势小于或等于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液相电势,或者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锂离子浓度值达到预设的嵌锂浓度阈值;所述关键参数包括组分的扩散系数、电解液电导率和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所述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包括:

根据所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计算所述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在充电过程中的多个设定时刻下多个设定位置处的沉积参数值;其中,所述沉积参数值包括所述固相电势、所述液相电势和所述固相锂离子浓度值;

根据所述沉积参数值和所述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所述锂离子电池在每个所述设定时刻下每个所述设定位置处是否发生金属锂沉积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所述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金属锂沉积情况,生成在每个所述设定时刻下各个所述设定位置处的析锂曲线图和/或每个所述设定位置处在各个所述设定时刻下的析锂曲线图。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装置,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模型参数;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模型参数建立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所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多个随温度变化的关键参数;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所述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金属锂沉积条件包括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电势小于或等于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液相电势,或者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锂离子浓度值达到预设的嵌锂浓度阈值;所述关键参数包括组分的扩散系数、电解液电导率和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有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程序代码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先获取锂离子电池的模型参数;再根据该模型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该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多个随温度变化的关键参数;最后根据该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这样在建立考虑了电池内部温度影响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触发金属锂沉积的条件,实现了对金属锂沉积的定量表征,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锂离子电池在大倍率或低温条件下进行充电时,容易造成金属锂沉积并形成枝晶,引发安全问题。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实验方法在进行研究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得到的结果难以实时和定量的反映电池内部变化。数值仿真技术成为研究这类封闭系统的有效手段。现有仿真方法研究锂沉积现象时,忽略了电池内部温度的影响。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很多关键参数会随着温度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反应过程。同时,电池工作过程的生热速率也会影响电化学过程,即,温度与电化学过程是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将关键参数处理成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可以实现对金属锂沉积的定量表征,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将能量守恒方程引入到电化学模型中,并通过参数传递的方式进行耦合计算,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102,获取锂离子电池的模型参数。

制备锂离子电池样品,获得锂离子电池样品的电池结构参数,并测试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值和动力学参数值。上述模型参数包括电池结构参数、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

步骤s104,根据上述模型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其中,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多个随温度变化的关键参数。该关键参数包括组分的扩散系数、电解液电导率和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考虑到电化学与热能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关键参数都处理成随温度变化的函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4的过程如下:先根据获得的上述模型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在厚度方向上的几何模型;然后根据该几何模型建立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电化学模型和热模型。电化学模型和热模型通过参数传递的方式实现耦合:计算得到的温度信息一方面通过依赖温度的物理化学参数(关键参数)反馈到电化学模型中,另一方面作为电化学反应的平均温度;而电化学反应随实时温度变化的产热率更新到热模型中作为热源,这样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热行为和电化学行为的完全耦合。

步骤s106,根据上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考虑到当负极与电解液的电势差(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电势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液相电势之间的电势差)达到0v或者负极活性颗粒已经达到最大嵌锂浓度时,容易发生锂沉积现象,因此上述金属锂沉积条件包括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电势小于或等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液相电势,或者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锂离子浓度值达到预设的嵌锂浓度阈值。金属锂沉积条件可以通过以下触发金属锂沉积的数学方程来表示:

φs-φe≤0,或者cs=cs,max

其中,φs表示固相电势,φe表示液相电势,cs表示固相锂离子浓度值,cs,max表示嵌锂浓度阈值。

基于上述内容,并仅考虑负极处的金属锂沉积情况,步骤s106的过程如下:根据电化学热耦合模型计算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在充电过程中的多个设定时刻下多个设定位置处的沉积参数值;其中,沉积参数值包括固相电势、液相电势和固相锂离子浓度值;根据沉积参数值和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在每个设定时刻下每个设定位置处是否发生金属锂沉积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本发明实施例中,先获取锂离子电池的模型参数;再根据该模型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该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多个随温度变化的关键参数;最后根据该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这样在建立考虑了电池内部温度影响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触发金属锂沉积的条件,实现了对金属锂沉积的定量表征,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基于上述图1,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对图1中的各个步骤进行了细化,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202,获取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结构参数、热力学参数值和动力学参数值。

例如,以20ah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其负极材料为mcmb(mesocarbonmicrobeads,中间相炭微球),正极材料为lifepo4,电解液为lipf6的ec(ethylenecarbonate,碳酸乙烯酯)/dmc(dimethylcarbonate,碳酸二甲酯)溶液,外包装为铝塑膜,电池尺寸为13mm×126mm×216mm。

锂离子电池的部分动力学参数及热力学参数受充放电过程电池温度和锂离子浓度的影响,本实施例中考虑了以下7个参数的取值随温度和锂离子浓度状态的变化:(1)k0,i反应速率常数;(2)ds固相活性材料颗粒中锂离子的扩散系数;(3)u电极开路电位(opencircuitpotential,ocp);(4)de电解液中锂离子扩散系数;(5)ke电解液离子电导率(电解液电导率);(6)v电解液活度相关的热力学因子;(7)锂离子迁移数。

在一个示例中,其他部分相关模型参数的参数取值如下表1所示。

表1

步骤s204,根据上述电池结构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在厚度方向上的几何模型。

具体地,根据步骤s202得到的电池结构参数,忽略电池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在电池的厚度方向,按照正极、隔膜、负极的尺寸,建立一维几何模型。

步骤s206,根据上述热力学参数值、动力学参数值和上述几何模型建立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将电荷守恒方程、物料守恒方程应用于正极、隔膜、负极的几何模型上,建立电化学模型;将能量守恒方程应用于正极、隔膜、负极的几何模型上,建立热模型;其中,电化学模型和热模型的耦合通过参数传递的方式实现。该电化学热耦合模型考虑了发生在负极/隔膜/正极的宏观层面x方向(厚度方向)的过程,也涉及了活性物质球形颗粒微观层面r方向(材料颗粒径向方向)上的现象。

具体地,上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控制方程如下表2所示:

表2

后续将会对表2的内容进行具体解释。

步骤s208,根据上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在充电过程中不同位置处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根据上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计算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在充电过程中的多个设定时刻下多个设定位置处的沉积参数值;其中,沉积参数值包括上述固相电势、液相电势和固相锂离子浓度值;根据该沉积参数值和上述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在每个设定时刻下每个设定位置处是否发生金属锂沉积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具体地,将表征触发金属锂沉积的数学方程应用于负极,带入上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中进行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得到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在充电过程中不同位置处的金属锂沉积情况(析锂情况)。当计算得到的某时刻某位置处的沉积参数值满足金属锂沉积条件时,确定该时刻该前位置处发生了金属锂沉积现象,反之则确定该时刻该前位置处尚未发生金属锂沉积现象。

可选地,设定时刻为充电过程中每间隔设定时长的时刻,设定位置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中每间隔设定距离的位置。例如设定时刻为从充电开始每隔10秒的时刻,即10秒、20秒、30秒······直到充电结束;设定位置为从隔膜与负极的交界处开始每隔5mm的位置,即5mm、10mm、20mm······直到负极的另一端。

步骤s210,根据上述金属锂沉积情况,生成在每个设定时刻下各个设定位置处的析锂曲线图和/或每个设定位置处在各个设定时刻下的析锂曲线图。

上述析锂曲线图的纵坐标可以为固相电势与液相电势的电势差,也可以为是否发生金属锂沉积,例如以1表示发生,0表示未发生。该方法通过生成析锂曲线图,方便了用户的查看,从而便于用户了解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上述表2的内容进行具体解释:

一、电荷守恒方程

根据欧姆定律,固相电流is与固相电势φs有关,控制方程如式(1)所示:

其中,σeff表示电极电子电导率。

由于电极上存在锂离子嵌入和脱嵌反应,电极/电解液界面处固相电流的变化为:

假设电池的初始条件均为

其中,ce表示电解液相中锂离子平均浓度(液相锂离子浓度),cs表示电解液固相中锂离子平均浓度(固相锂离子浓度),t表示电池温度,e表示液相,s表示固相。

当活性物质颗粒尺寸较小时,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双电层电容效应较为明显,该双电层电容可以储存一定的能量,并且平滑电池的大倍率脉冲电流通过的电压曲线,因此电荷平衡方程中应考虑双电层电容的影响,修正后的固相电荷平衡方程如下式所示:

其中,表示固相有效电导率,as表示球形颗粒的初始比表面积,cdl表示双电层电容,t表示时间。

电解液封闭在电池内部,认为电池末端没有化学反应的发生,由此方程(1)的边界条件如式(5)、(6)所示

其中,氛示负极电子电导率,表示正极电子电导率,l表示电池厚度,a表示电极板面积,l_表示电池负极厚度,lsep表示电池隔膜厚度。

锂离子嵌入脱嵌反应的反应速度由butler-volmer方程来描述,如式(7)所示:

其中,αa和αc分别表示阳极和阴极电极反应的活化系数,f表示法拉第常数,r表示理想状态气体常数,rsei表示电极表面生成的sei(solidelectrolyteinterface,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电阻,交换电流密度i0表示电解液相和固相活性材料锂离子浓度的函数,表达式如式(8)所示:

其中,ce和分别表示电解液相和固相中锂离子平均体积浓度,cs,max表示固相中锂的最大浓度,反应速率常数ko,i决定于初始交换电流密度和组分浓度。

表面过电势η定义是固相电势φs与液相电势φe和开路电压u之差,表达式如式(9)所示:

η=φs-φe-u(9)

开路电压u是电池荷电状态soc和温度的函数,通常采用式(10)描述u与温度t的关系:

其中,tref表示电池参考温度。

电极/电解液界面处固相电流的变化jli是由于电极/电解液界面处锂离子嵌入和脱嵌引起的,描述方程如式(11)所示:

其中,as,a和as,c表示电极的比表面积,下标a和c分别代表负极和正极,表示负极平均交换电流密度,表示正极平均交换电流密度。

电解液中电荷守恒方程是欧姆定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控制方程如式(12)所示:

其中,κeff表示离子电导率,表示扩散电导率。

上述方程(12)的边界条件为:

方程(12)中扩散电导率的控制方程为:

其中,f+表示电解液平均摩尔活度系数,一般定为常数值;表示与溶剂粘度相关的锂离子迁移数,由电解液和溶剂共同决定,是电解液浓度的函数,本实施例中设其为固定值,如o.363。

二、物料守恒方程

电解液相中传质过程可以用浓溶液理论来描述,假设电解液是单一有机溶剂的二元体系,电解液中锂离子平衡方程如下:

其中,εe表示电解液相的体积分数,t表示时间,表示电解液扩散系数。

由于电极活性物质涂覆层和集流体界面没有锂离子的迁移,因此电极活性物质涂覆层与集流体界面的边界条件为:

在微观层面,活性材料被认为是球形颗粒组成的,扩散是球形颗粒中锂离子迁移的机理,正负极固相材料中锂离子守恒方程可以用公式(18)来描述:

其中,ds表示固相活性材料颗粒中锂离子的扩散系数。

上式的边界条件为:

其中,rs表示固相活性材料颗粒的半径。

公式(18)也可以用来模拟圆柱形和平面颗粒,处理方法也是类似的。对于半径为rs的球形颗粒组成的电极,该球形颗粒的初始比表面积由式(21)给出:

其中,εs表示固相的体积分数。然而对于不规则颗粒的模型,由于准确表征颗粒的微观宏观结构尺度比规则颗粒要复杂的多,计算这种颗粒的比表面积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比表面积测量值。

三、能量守恒方程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热源有三个部分,包括反应热qrea,电子和离子迁移的阻力导致的欧姆产热qohm和电化学反应过电位形成的极化产热qact。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电池的热平衡方程如式(22)所示:

其中,参数ρi、cp,i和ki分别表示电池的密度、热容量和导热系数,i表示可选的正负极;qre表示可逆热;qirr表示不可逆热,是欧姆产热和活化热(极化产热)之和,表达式如式(23)所示:

qirr=qohm+qact(23)

其中欧姆产热和活化热的控制方程分别如式(24)、(25)所示:

qohm=qi,(2)+qi,(3)+qs+qi,c(24)

qact=sa,ijloc,i(φs,i-φe,i-ui)(25)

其中,qi,(2)表示多孔电极电子欧姆产热,控制方程为式(26);qi,(3)表示多孔电极离子欧姆产热,控制方程为式(27),qs表示隔膜电子欧姆产热,控制方程为式(28),qi,c表示集流体电子欧姆产热,控制方程为式(29),sa,i表示活性材料比表面积,jloc,i表示局部电流密度,φs,i表示正负极的固相电势,φe,i表示正负极的液相电势:

其中,表示电解液相有效电导率,f表示活度系数,ce,i表示正负极液相锂离子浓度,ci表示正负极锂离子浓度,σi,c表示集流体电导率,φi,c表示集流体电势。

式(22)中qre等于电化学反应热qrea,控制方程为式(30):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和热辐射定律,能量守恒方程的边界条件如式(31)所示:

其中,参数λ表示铝塑膜外壳的导热系数,h表示自然对流换热系数,tamb表示环境温度。

四、电化学模型与热模型的耦合

耦合计算过程中,电化学模型中部分参数(关键参数)会随着温度的变化有所不同,例如电解液的扩散系数和离子电导率等参数。这些参数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可以用arrhenius方程来描述,如式(32)所示:

其中,φ是一个通用变量,代表的含义有组分的扩散系数、电解液电导率以及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等。φref表示在参考温度tref下的变量值。eact,φ表示变量φ演变过程的活化能,其值的大小决定了变量φ对温度的敏感度。

计算得到的温度信息一方面通过依赖温度的物理化学参数反馈到电化学模型中,另一方面作为电化学反应的平均温度;而电化学反应随实时温度变化的产热率更新到热模型中作为热源,这样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热行为和电化学行为的完全耦合。在整个电化学热耦合模型中,联立方程(2)、(12)、(16)、(18)和(22)五个方程可以求得φs、φe、ce、cs和t五个未知量,进而执行后续的预测流程。这样考虑了温度变化对电池工作过程的影响,更符合工程实际,提高了计算精度,从而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实施例二:

对应于上述实施例一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装置,该装置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32,用于获取锂离子电池的模型参数;

建立模块34,用于根据上述模型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多个随温度变化的关键参数;

确定模块36,用于根据上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可选地,上述金属锂沉积条件包括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电势小于或等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液相电势,或者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固相锂离子浓度值达到预设的嵌锂浓度阈值;上述关键参数包括组分的扩散系数、电解液电导率和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金属锂沉积的预测装置,如图4所示,在图3的基础上,上述建立模块34包括:

第一建立单元341,用于根据上述模型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在厚度方向上的几何模型;

第二建立单元342,用于根据上述几何模型建立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电化学模型和热模型。

可选地,上述第二建立单元342具体用于:将电荷守恒方程和物料守恒方程应用于上述几何模型,建立电化学模型;将能量守恒方程应用于该几何模型,建立热模型。

可选地,上述确定模块36具体用于:根据上述电化学热耦合模型计算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在充电过程中的多个设定时刻下多个设定位置处的沉积参数值;其中,沉积参数值包括上述固相电势、液相电势和固相锂离子浓度值;根据该沉积参数值和上述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在每个设定时刻下每个设定位置处是否发生金属锂沉积的金属锂沉积情况。

可选地,如图4所示,上述装置还包括生成模块38,该生成模块38用于:根据上述金属锂沉积情况,生成在每个设定时刻下各个设定位置处的析锂曲线图和/或每个设定位置处在各个设定时刻下的析锂曲线图。

本发明实施例中,先获取锂离子电池的模型参数;再根据该模型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其中,该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包括多个随温度变化的关键参数;最后根据该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和预设的金属锂沉积条件,确定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金属锂沉积情况。这样在建立考虑了电池内部温度影响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触发金属锂沉积的条件,实现了对金属锂沉积的定量表征,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实施例三:

参见图5,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处理器40,存储器41,总线42和通信接口43,所述处理器40、通信接口43和存储器41通过总线42连接;处理器40用于执行存储器41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计算机程序。

其中,存储器41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通过至少一个通信接口43(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该系统网元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使用互联网,广域网,本地网,城域网等。

总线42可以是isa总线、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个双向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其中,存储器41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40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执行所述程序,前述本发明实施例任一实施例揭示的流过程定义的装置所执行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40中,或者由处理器40实现。

处理器40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4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4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简称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41,处理器40读取存储器41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金属锂沉积的预测装置及电子设备,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所以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步骤、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进行金属锂沉积的预测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具体实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