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触控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33757发布日期:2020-01-07 11:4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发光触控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板,尤其指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触控板。



背景技术:

传统笔记型计算机利用键盘、鼠标与触控板作为输入界面。触控板设置在笔记型计算机的系统端,相邻于实体键盘。传统触控板的最上层表面通常为单色的不透光感应板,使用者手指在不透光感应板上滑移以操控鼠标游标。单色的不透光感应板看来较为单调,不符合现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流行趋势。新款的笔记型计算机可利用透光材质制作触控感应板,并在透光感应板边缘设置发光二极管提供照明;然而此种具色彩发光效果的触控感应板通常仅能依据发光二极管提供单色照明,仍有些单调。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触控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触控板,该发光触控板包括:

感测板,具有感测面;

第一板状导光结构,设置于该感测面上并具有第一底面、相对于该第一底面的第一出光面及多个第一入光区,该第一底面正对该感测面,第一出光面具有第一周围;

第二板状导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上方并具有第二底面、相对于该第二底面的第二出光面及多个第二入光区,该第二底面正对该第一出光面并具有第二周围,该第二周围胶黏至该第一周围;

多个第一光源,分别对应该多个第一入光区设置;以及

多个第二光源,分别对应该多个第二入光区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周围经由环状黏胶胶黏至该第一周围。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底面胶黏至该感测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发光触控板还包含透光保护盖,其中该透光保护盖胶黏至该第二出光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包含第一导光片及第一屏蔽片,该第一屏蔽片位于该第一导光片与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之间,该第一导光片具有多个第一导光部,该多个第一导光部导引发射自该多个第一光源并进入该第一导光片的光线以朝向该第一出光面行进。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导光部为微细结构并设置于该第一导光片朝向该感测面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屏蔽片具有多个第一透光部,该多个第一透光部分别各自对应该多个第一导光部。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导光部包含文字、数字、符号或图形的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透光部具有与其对应的第一导光部相同的轮廓。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屏蔽片包含透光基板、设置于该透光基板朝向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的表面上的浅色油墨层及设置于该浅色油墨层上的深色油墨层,该深色油墨层具有多个开口,以形成该多个第一透光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屏蔽片包含透光基板、设置于该透光基板朝向该第一导光片的表面上的黏着层及设置于该透光基板朝向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的另一表面上的环状黏胶,该第一屏蔽片经由该黏着层胶黏至该第一导光片,该第一屏蔽片经由该环状黏胶以胶黏至该第二周围。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包含第二导光片,该第二导光片具有多个第二导光部,该多个第二导光部分别各自对应该多个第一导光部,该多个第二导光部导引发射自该多个第二光源并进入该第二导光片的光线以朝向该第二出光面行进。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导光部为微细结构并设置于该第二导光片朝向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二导光部及该多个第一导光部于垂直于该第一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投影错开。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导光部的轮廓与该对应的第二导光部的轮廓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包含第二屏蔽片,该第二导光片位于该第二屏蔽片与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之间,该第二屏蔽片具有多个第二透光部,该多个第二透光部分别各自对应该多个第二导光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导光部的轮廓与该对应的第二导光部的轮廓的联集与该第二透光部的轮廓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二导光部包含文字、数字、符号或图形的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包含多个第一遮光区,该多个第一遮光区及该多个第一入光区交错设置于该第一导光片的第一侧面,该多个第一光源正对该多个第一入光区设置,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包含多个第二遮光区,该多个第二遮光区及该多个第二入光区交错设置于该第二导光片的第二侧面,该多个第二光源正对该多个第二入光区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位于该发光触控板的同侧,该多个第一光源与该多个第二光源交错排成一列,该多个第一光源正对该多个第二遮光区,该多个第二光源正对该多个第一遮光区。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包含第二导光片,该第二导光片具有多个第二导光部,该多个第二导光部分别各自对应该多个第一导光部,该多个第二导光部导引发射自该多个第二光源并进入该第二导光片的光线朝向该第二出光面行进。

在一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光片具有多个贯穿槽,该多个贯穿槽区隔该多个第二导光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包含第二屏蔽片,该第二导光片位于该第二屏蔽片与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之间,该第二屏蔽片遮盖该多个贯穿槽并具有多个第二透光部,该多个第二透光部分别各自对应该多个第二导光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屏蔽片包含透光基板、设置于该透光基板背向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的表面上的浅色油墨层及设置于该浅色油墨层上的深色油墨层,该深色油墨层具有多个开口,以形成该多个第二透光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包含第二屏蔽片,该第二导光片位于该第二屏蔽片与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之间,该第二屏蔽片包含透光基板及设置于该透光基板朝向该第二导光片的表面上的黏着层,该第二屏蔽片经由该黏着层胶黏至该第二导光片。

在一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二导光部中相邻两个第二导光部导引的光线部分混合。

在一实施例中,该感测板、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及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于垂直方向上叠置,该多个第一光源于水平方向上排成一列,该多个第二光源于该水平方向上排成一列,该水平方向垂直于该垂直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光源及该多个第二光源交错排成一列。

在一实施例中,该发光触控板还包含控制器,其中该控制器与该感测板电连接,且该控制器与该多个第一光源及该多个第二光源电连接,以控制该多个第一光源及该多个第二光源选择性地发光。

在一实施例中,该感测面上定义多个位置感测区,每一个位置感测区对应一个第一光源及一个第二光源,该控制器自该感测板接收实施于该发光触控板上的触碰的位置资料,根据该位置资料决定出该触碰对应该多个位置感测区中的一个位置感测区,并控制对应决定出的该位置感测区的该第一光源或该第二光源发光。

在一实施例中,该感测面上定义多个位置感测区,每一个位置感测区对应一个第一光源及一个第二光源,该控制器控制对应该多个位置感测区其中之一个位置感测区的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发光,并自该感测板接收实施于该发光触控板上的触碰的位置资料,当该控制器根据该位置资料判断出该触碰落于一个位置感测区内时,输出对应该位置感测区的预定输出。

在一实施例中,该发电触控板还包含结构框架,其中该结构框架包含上盖及托架,该上盖具有窗口,该感测板支撑于该托架上,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的该第二出光面朝向于该窗口。

在一实施例中,该上盖至少部分遮盖该多个第一光源及该多个第二光源。

在一实施例中,该发电触控板还包含透光保护盖,覆盖至该第二出光面且露出于该窗口。

在一实施例中,该透光保护盖完整露出于该窗口且至少部分遮盖该多个第一光源及该多个第二光源。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包含第二导光片及第二屏蔽片,该第二导光片位于该第二屏蔽片与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之间,该第二屏蔽片至少部分遮盖该多个第一光源及该多个第二光源。

在一实施例中,该托架支撑该感测板的第一侧,该感测板以该第一侧相对于该托架垂直偏转。

在一实施例中,该发电触控板还包含开关,设置于该感测板相对于该第一侧的第二侧下方,其中该感测板以该第一侧相对于该托架向下偏转以触发该开关。

应用本发明的发光触控板,通过控制多个第一光源及多个第二光源选择性的发光,发光触控板可呈现多样变化的背光效果。又,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以环状胶黏的方式固定,兼具结构固定及避免影响光传导路径的效果,能有效消除或抑制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对感测板感测稳定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发光触控板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发光触控板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沿线x-x的剖面图。

图6为图2中第二板状导光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第二板状导光结构沿线y-y的剖面图。

图8为图1中发光触控板的俯视图。

图9为图1中发光触控板沿线z-z的剖面图。

图10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板呈现背光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板部分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板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2中发光触控板沿线w-w的剖面图。

图14为图12中发光触控板沿线v-v的剖面图。

图15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板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13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及图3。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板1包含感测板12、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多个第一光源18、多个第二光源20及控制器26(以方块示意于图中);为便于说明,各构件以夸张比例绘示于图中。感测板12、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于垂直方向d1(以双头箭头表示于图1中)上叠置。其中,感测板12具有感测面12a。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设置于感测面12a上并具有第一底面14a、相对于第一底面14a的第一出光面14b及多个第一入光区14c,第一底面14a正对感测面12a,第一出光面14b具有第一周围14d(以斜线表示其于第一出光面14b上的范围)。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设置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上方并具有第二底面16a、相对于第二底面16a的第二出光面16b及多个第二入光区16c,第二底面16a正对第一出光面14b并具有第二周围16d(以斜线表示其于第二底面16a上的范围)。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通过第一周围14d胶黏至第二周围16d而黏合在一起。多个第一光源18分别对应多个第一入光区14c设置,使得每一个第一光源18发射的光线能经由对应的第一入光区14c进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多个第二光源20分别对应多个第二入光区16c设置,使得每一个第二光源20发射的光线能经由对应的第二入光区16c进入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控制器26与感测板12、多个第一光源18及多个第二光源20电连接(以粗虚线表示于图1中),使得控制器26能经由感测板12感测使用者对发光触控板1的触碰,且能控制多个第一光源18及多个第二光源20选择性地发光以产生发光触控板1的背光效果。

请参阅图4及图5。进一步而言,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包含第一导光片142及第一屏蔽片144,第一屏蔽片144位于第一导光片142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之间。第一导光片142具有多个第一导光部1422,多个第一导光板1422位于第一导光片142的底面142a(朝向感测面12a)。多个第一导光部1422导引发射自多个第一光源18并进入第一导光片142的光线以朝向第一导光片142的顶面142b行进,进而穿过第一屏蔽片144以射出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其中,光线的行进路径以箭头示意于图5中。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1422为微细结构(以带斜线的区域表示于图2至图4中;其中于图4中以虚线绘示),例如但不限于以压印的方式形成于底面142a上(例如形成多个锥状凹陷);其可实施的结构及尺寸可通过一般导光板反射结构网点技术实施,不另赘述。此外,于实际操作上,第一导光部1422也可以为其他能导引(或反射)光线的结构形成,例如于底面142a涂布或设置反射物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1422用以产生特定背光轮廓,其为数字的形状;于实际操作中,第一导光部1422亦可包含文字、数字、符号、图形或其组合的形状。每一个第一光源18对应一个第一导光部1422。

第一屏蔽片144具有多个第一透光部144a(于图5中以虚线框表示),分别各自对应多个第一导光部1422。通过第一透光部144a以限制由对应的第一导光部1422导引出的光线。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部144a具有与对应的第一导光部1422相同的轮廓,故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可提供较清晰轮廓的背光。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片144包含透光基板1442、设置于透光基板1442朝向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表面1442a上的浅色油墨层1444及设置于浅色油墨层1444上的深色油墨层1446。深色油墨层1446具有多个开口1446a,对应多个第一导光部1422。开口1446a、浅色油墨层1444对应的部分及透光基板1442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对应的第一透光部144a。于逻辑上,深色油墨层1446可视为不透光结构层,浅色油墨层1444可视为可透光结构层,故可视为光线仅经由第一透光部144a穿过第一屏蔽片144。因此,于实际操作中,深色油墨层1446亦可使用其他不透光结构层(例如不透明涂层),浅色油墨层1444亦可使用其他可透光结构层(例如透明或半透明涂层)。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浅色油墨层1444能降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出光强度,可使背光柔和,亦可降低第一屏蔽片144的透光区域与非透光区域的对比度以避免使用者自发光触控板1外部轻易地观察到第一屏蔽片144的轮廓(例如第一透光部144a的轮廓、开口1446a的轮廓)。

此外,第一屏蔽片144还包含设置于透光基板1442朝向第一导光片142的表面1442b上的黏着层1448及设置于深色油墨层1446上(或逻辑上可视为设置于透光基板1442朝向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表面1442a上)环状黏胶1450;其中,环状黏胶1450的分布区域相当于第一周围14d(如图2所示)。第一屏蔽片144经由黏着层1448胶黏至第一导光片142的顶面142b,原则上黏着层1448充满第一屏蔽片144与第一导光片142之间。第一屏蔽片144经由环状黏胶1450以胶黏至第二周围16d(如图3所示)。于实际操作中,环状黏胶1450亦可形成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第二周围16d上,同样可实现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黏合。此外,于本实施例中,黏着层1448可采用光学胶,以容许光线通过。环状黏胶1450亦可采用光学胶或一般黏胶。

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中,第一屏蔽片144的上侧即相当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的第一出光面14b,第一导光片142的底面142a即相当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的第一底面14a。第一导光片142的第一侧面142c作为多个第一入光区14c。此外,第一导光片142还包含多个第一遮光区142d(其分布范围以斜线表示于图2至图4中),多个第一遮光区142d及多个第一入光区14c交错设置于第一侧面142c,第一光源18正对对应的第一入光区14c。于实际操作中,第一遮光区142d可通过不透光的涂料或胶带实现,其中胶带可通过包覆第一导光片142边缘以实现第一遮光区142d,此时胶带或可部分贴附于底面142a及顶面142b。于实际操作中,涂料或胶带均具有厚度,但为简化图式,第一遮光区142d仅以斜线区域表示于图中。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片144不用于直接接收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发射的光线,故其正对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的侧面上需要以不透光的涂料或胶带形成不透光结构;为简化图式,此不透光结构仅以斜线区域表示于图中。于实际操作中,第一导光片142与第一屏蔽片144亦可对齐侧面并共同提供第一入光区14c及第一遮光区142d。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一导光片142及第一屏蔽片144不正对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或其他光源)的侧面上同样需要以不透光的涂料或胶带形成不透光结构,不另赘述。另外,第一导光片142的底面142a上可形成黏着层1424,第一导光片142经由此黏着层1424胶黏至感测面12a。于实际操作中,此黏着层1424亦可形成于感测面12a上。

请参阅图1至图3、图6及图7。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包含第二导光片162及第二屏蔽片164,第二导光片162位于第二屏蔽片164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之间。第二导光片162具有多个第二导光部1622,多个第二导光部1622位于第二导光片162的底面162a(朝向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的第一出光面14b)。多个第二导光部1622导引发射自多个第二光源20并进入第二导光片162的光线以朝向第二导光片162的顶面162b行进,进而穿过第二屏蔽片164以射出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其中,光线的行进路径以箭头示意于图7中。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光部1622为微细结构(以带斜线的区域表示于图2、图3及图6中;其中于图6中以虚线绘示),例如但不限于以压印的方式形成于底面162a上(例如形成多个锥状凹陷);其可实施的结构、尺寸及形成方法可通过一般导光板反射结构网点技术实施,不另赘述。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二导光部1622亦可使用其他能导引(或反射)光线的结构,例如于底面162a涂布或设置反射物质。每一个第二光源20对应一个第二导光部1622。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光片162具有多个贯穿槽1624,区隔多个第二导光部1622且同时区隔出多个对应的导光区块。第一导光部1622用以对对应的导光区块提供背光,其轮廓依实际产品设计而定,不以图中所示的形状会为限。于本实施例中,不同于第一导光部1422,第二导光部1622反射来自对应的第二光源20的光线以使对应的导光区的顶面162b均有光线射出,进而于对应的导光区块中产生整片的背光。于实际操作中,通过设计第二导光部1622(例如分布区域的轮廓、分布密度等),可调整背光的均匀度。

第二屏蔽片164遮盖多个贯穿槽1624并具有多个第二透光部164a(于图7中以虚线框表示),多个第二透光部164a分别各自对应多个第二导光部1622。通过第二透光部164a以限制由对应的第二导光部1622导引出的光线。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164a具有与对应的区块大致相同的轮廓。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屏蔽片164包含透光基板1642、设置于透光基板1642背向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的表面1642a上的浅色油墨层1644及设置于浅色油墨层1644上的深色油墨层1646。深色油墨层1646具有多个开口1646a,多个开口1646a对应多个第二导光部1622。开口1646a、浅色油墨层1644对应的部分及透光基板1642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对应的第二透光部164a。同样的,于逻辑上,深色油墨层1646可视为不透光结构层,浅色油墨层1644可视为可透光结构层,故可视为光线仅经由第二透光部164a穿过第二屏蔽片164。因此,于实际操作中,深色油墨层1646亦可使用其他不透光结构层(例如不透明涂层),浅色油墨层1644亦可使用其他可透光结构层(例如透明或半透明涂层)形成。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浅色油墨层1644能降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出光强度,可使背光柔和,亦可降低第二屏蔽片164的透光区域与非透光区域的对比度以避免使用者自发光触控板1外部轻易地观察到第二屏蔽片164的轮廓(例如第二透光部164a的轮廓、开口1646a的轮廓)。

此外,第二屏蔽片164还包含设置于透光基板1642朝向第二导光片162的表面1642b上的黏着层1648。第二屏蔽片164经由黏着层1648胶黏至第二导光片162的顶面162b,原则上黏着层1648充满第二屏蔽片164与第二导光片162之间。于本实施例中,黏着层1648可采用光学胶,以容许光线通过。

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中,第二屏蔽片164的上侧即相当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第二出光面16b,第二导光片162的底面162a即相当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第二底面16a。第二导光片162的第二侧面162c作为多个第二入光区16c。第二导光片162的底面162a经由环状黏胶1450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黏合。此外,第二导光片162还包含多个第二遮光区162d(其分布范围以斜线表示于图2、图3及图6中),多个第二遮光区162d及多个第二入光区16c交错设置于第二侧面162c,第二光源20正对对应的第二入光区16c。同样的,于实际操作中,第二遮光区162d可通过不透光的涂料或胶带实现,其中胶带可通过包覆第二导光片162边缘以实现第二遮光区162d,此时胶带或可部分贴附于底面162a及顶面162b。于实际操作中,涂料或胶带均具有厚度,但为简化图式,第二遮光区162d仅以斜线区域表示于图中。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屏蔽片164不用于直接接收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发射的光线,故其正对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的侧面上亦需要以不透光的涂料或胶带形成不透光结构;为简化图式,此不透光结构仅以斜线区域表示于图中。于实际操作中,第二导光片162与第二屏蔽片164亦可对齐侧面并共同提供第二入光区16c及第二遮光区162d。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二导光片162及第二屏蔽片164不正对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或其他光源)的侧面上亦得以透光涂料或胶带形成不透光结构,不另赘述。

请参阅图1至图3。于本实施例中,发光触控板1还包含透光保护盖28,透光保护盖28胶黏至第二出光面16b(或谓第二屏蔽片164),以提供发光触控板1一定程度的保护。使用者于使用发光触控板1时,以手指触碰透光保护盖28的顶面28a以实施触碰操作。于实际操作中,前述胶黏可通过但不限于于第二屏蔽片164的上表面形成黏着层、或于透光保护盖28的底面28b(朝向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上形成黏着层而实现。此外,于实际操作中,透光保护盖28朝向光源(例如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的侧面上亦可形成遮光结构,以避免光线自此进入透光保护盖28。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光源18及多个第二光源20设置于电路板17(例如但不限于软性电路板)上,并经由电路板17以与控制器26电连接。多个第一光源18于水平方向d2(以双头箭头表示于图1中)上排成一列,多个第二光源20亦于水平方向d2上排成一列,水平方向d2垂直于垂直方向d1。较佳地,于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入光区14c及多个第二入光区16c位于发光触控板1的同侧,

多个第一光源18及多个第二光源20交错排成一列。每一个第一光源18正对对应的第一入光区14c设置,亦正对一个第二遮光区162d。第二遮光区162d可遮蔽第一光源18发射的光线进入第二导光片162,使得第一光源18虽亦正对第二导光片162设置,但不会对第二导光片162输入光线。同样的,每一个第二光源20正对对应的第二入光区16c设置,亦正对一个第一遮光区142d。第一遮光区142d可遮蔽第二光源20发射的光线进入第一导光片142,使得第二光源20虽亦正对第一导光片142设置,但不会对第一导光片142输入光线。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一光源18可包含一或多个发光单元(例如但不限于发光二极管芯片),以增加背光色彩设计的弹性;第二光源20亦同,不另赘述。

请参阅图1至图3、图8及图9;于图9中,本实施例中的发光触控板沿线z-z的切面虽未通过第二入光区16c及第二导光部1622,但为便于说明,第二入光区16c及第二导光部1622仍显示于图中,其位置即相当于其于剖面的投影位置。于本实施例中,感测面12a上可定义多个位置感测区122a(于图2中以虚线区隔表现),每一个位置感测区122a对应一个第一导光部1422、一个第二导光部1622、一个第一光源18及一个第二光源20。透光保护盖28的顶面28a上定义多个触碰区28c(于图2及图8中以虚线区隔表现),多个触碰区28c分别对应位置感测区122a,亦即触碰区28c及对应的位置感测区122a于垂直方向d1上的投影重叠。从另一方面而言,一个第一导光部1422对应一个第二导光部1622。第一导光部1422与对应的第二导光部1622于垂直方向d1上(或谓垂直于第一出光面14b及第二出光面16b的方向上)的投影错开,其中一组投影以虚线表示于图8中;藉此,此配置可有效地抑制第二导光部1622对由第一导光部1422导引的光线的影响,甚至可使第一导光部1422导引的光线原则上不受第二导光部1622的影响(其中,光线的行进路径以箭头示意于图9中),使得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导引第一光源18发射的光线所形成的背光可被使用者自透光保护盖28上方清楚地观察到。换言之,于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及对应的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产生的背光可独立或叠加呈现,第一导光部1422产生的背光轮廓可保持清晰。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发光触控板1还包含多个第三光源22及多个第四光源24,相对于多个第一光源18及多个第二光源20设置于发光触控板1的另一侧。第一导光片142具有多个第三导光部1426(以带斜线的区域表示于图2至图4中;其中于图4中以虚线绘示),多个第三导光部1426对应多个第三光源22;第二导光片162具有多个第四导光部1626(以带斜线的区域表示于图2、图3及图6中;其中于图6中以虚线绘示),多个第四导光部1626对应多个第四光源24。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光源22及第四光源24与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对称设置,故关于第三光源22及第四光源24的其他说明(包含其与第一导光片142及第二导光片162的相对设置关系、及导光部、入光区及遮光区的设置等等),可直接参阅前文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于两侧均设置光源(包含第一至第四光源18、20、22、24),故感测面12a上亦对应地定义多个位置感测区122b,透光保护盖28的顶面28a上亦对应地定义多个触碰区28d,使得发光触控板1能呈现2×5阵列的背光显示效果。控制器26可控制第一至第四光源18、20、22、24分别各自发光,以产生不同的背光效果。例如,控制器26控制一或多个第二光源20发光,以产生不同的背光效果(例如第二光源20间隔发光而呈现棋盘的背光效果、第二光源20轮流发光而呈现流动效果、第二光源20一起发光而呈现整片的背光效果、第二光源20发射不同色的光线而呈现彩虹、极光的背光效果)。又例如,控制器26自感测板12接收实施于发光触控板1上的触碰的位置资料,其中前述触碰可为使用者以手指触碰透光保护盖28的顶面28a而实现,前述位置资料于实际操作中可为但不限于基于感测面12a的坐标资料。控制器26根据前述位置资料决定出前述触碰对应前述多个位置感测区122a、122b中的一个位置感测区,并控制对应前述决定出的位置感测区的第一光源18、第二光源20、第三光源22或第四光源24发光。

又例如,控制器26控制对应多个位置感测区122a、122b其中之一个位置感测区的第一光源18、第二光源20、第三光源22或第四光源24发光。接着,控制器26自感测板12接收实施于发光触控板1上的触碰位置资料。当控制器26根据前述位置资料判断出前述触碰落于前述位置感测区内时,输出对应上述位置感测区的预定输出。例如若对应上述位置感测区的第一导光部1422或第三导光部1426的轮郭呈现数字「9」,则控制器26输出数值「9」(例如当发光触控板1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中时,控制器26对笔记型计算机系统输入数值「9」;当发光触控板1作为桌上型计算机的输入周边时,控制器26对计算机主机输入数值「9」)。当控制器26根据位置资料判断出触碰未落于上述位置感测区内时,控制器26忽略上述触碰或执行其他回应(例如根据不同设计而控制第一光源18、第二光源20、第三光源22或第四光源24发光以形成具提醒效果的背光)。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感测板12可为电容式感测架构,感测板12、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及透光保护盖28固定在一起,且原则上感测面12a至透光保护盖28的顶面28a间仅存有空气层,且为环状黏胶1450所密封,此等结构配置均有益于感测板12的感测效果。于实际操作中,若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及透光保护盖28均具有相当弹性,感测板12亦可采电阻式感测架构。

于本实施例中,发光触控板1采用两排、共10个背光区块的配置,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发光触控板1可修改以仅采单排、共5个背光区块的配置实作。于此架构中,第一光源18及第三光源22择一保留,第二光源20及第四光源24亦择一保留;前述第一遮光区142d及第二遮光区162d的设置(包含设置位置、范围等)亦需对应修改,以避免第一光源18(或第三光源22)发射的光线直接进入第二导光片162中,第二光源20(或第四光源24)发射的光线直接进入第一导光片142中。又例如发光触控板1可修改以包含更多个叠置的板状导光结构及撘配的光源(并形成所需的遮光结构,包含遮光区、屏蔽片等),进而能呈现更多排的阵列的背光显示效果。其具体实施可基于前文说明可实现,不另赘述。

于发光触控板1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的第一导光片142及第一屏蔽片144叠合,但于实际操作中,第一屏蔽片144的罩光结构亦可直接形成于第一导光片142上(例如浅色油墨层1444、深色油墨层1446直接形成于第一导光片142的顶面142b上),进而形成单一板件的结构。又,原则上,深色油墨层1446已足以实现屏蔽效果,此时浅色油墨层1444可以省略。此外,于实际操作中,若无需通过罩光结构(例如第一屏蔽片144)以呈现具有清晰轮廓的背光,或需柔化背光轮廓时,第一屏蔽片144亦可移除。前述说明亦适用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不另赘述。另外,当不需要透光保护盖28的保护效果时,又或当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本身即具有保护效果时(例如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第二出光面14b耐磨耗),透光保护盖28亦可移除。

于发光触控板1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用以提供具数字轮廓(或文字、符号、图形、其组合的轮廓)的背光,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用以提供区块状的背光,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二导光部1622亦可改为类似第一导光部1422的设计,使得对应单一位置感测区122a、122b(或谓对应单一触部区28c、28d)能呈现两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形或其组合的形状背光。即,每一个第二导光部3622包含文字、数字、符号或图形的形状。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第二导光片162亦可移除贯穿槽1624,撘配使用的第二遮光片164亦一同移除,使得相邻的导光区块能产生部分混合的背光效果,如图10所示;其中,以虚线区隔触碰区28c、28d,以虚线表现经由导光区块呈现的背光范围,其呈现相邻的导光区呈现的背光范围部分重叠。例如第二导光片162中的一个导光区域(经由对应的第二导光部1622)导引出红色背光,相邻的导光区域(经由对应的第二导光部1622)导引出绿色背光,两者背光部分重叠而产生黄色背光。另外,于发光触控板1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的设置位置亦可交换;此时,发光触控板1仍能提供多种背光效果,且第二导光部1622仍具有柔化第一导光部1422产生的背光轮廓的效果(例如移除第一屏蔽片144,第二导光部1622导引出的光线不受第一罩光片144的遮光影响)。

另外,于发光触控板1中,第一导光部1422与对应的第二导光部1622于垂直方向d1上(或谓垂直于第一出光面14b及第二出光面16b的方向上)的投影错开,但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1,其显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板的第一板状导光结构3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36的叠置示意图;其中,为简化图式,第一板状导光结构34的第一导光片342及第一屏蔽片344以单一矩形方块表示,第二板状导光结构36的第二导光片362及第二屏蔽片364以单一矩形方块表示。第一板状导光结构3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36结构逻辑与前述发光触控板1的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相似,故关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3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36的其他说明,请参阅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板状导光结构36叠置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34上方,第二板状导光结构36上方再叠置透光保护盖(未绘示于图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34下方设置感测板(未绘示于图中),多个光源设置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3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36侧边以提供光线。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片342包含多个第一导光部3422,该多个第一导光部3422位于第一导光片342的底面342a;于图11中,第一导光部3422隐藏轮廓以虚线绘示,例如在实际操作中,第一导光部3422具有微细结构(其斜线表示其分布范围)。第一屏蔽片344叠置于第一导光片342的顶面342b并具有多个第一透光部344a,该多个第一透光部344a分别各自对应该多个第一导光部3422。第二导光片362包含多个第二导光部3622,该多个第二导光部3622位于第二导光片362的底面362a;于图11中,第二导光部3622隐藏轮廓以虚线绘示,在实际操作中,第二导光部3622可同样具有微细结构(其斜线表示其分布范围)。第二屏蔽片364叠置于第二导光片362的顶面362b(或称第二导光片362位于第二屏蔽片364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34之间)并具有多个第二透光部364a,该多个第二透光部364a分别各自对应该多个第二导光部3622且分别各自对应该多个第一透光部344a。其中,第一导光部3422的轮廓与对应的第二导光部3622的轮廓至少部分重叠。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3422为数字(例如1至5)的形状,第二导光部3622为适于播放、录音功能符号(例如代表下一首的曲子的向右三角形、代表暂停的两横杠、代表上一首的曲子的向左三角形、代表录音的圆点、代表快进的十字形)的形状,第一导光部3422的轮廓与对应的第二导光部3622的轮廓的联集(逻辑或)与第二导光片362的第二透光部364a的轮廓相同。藉此,第一导光部3422及对应的第二导光部3622导引出的光线均可有效地穿过第二导光片362对应的第二透光部364a而射出发光触控板,使得使用者可自发光触控板外侧观察到与第一导光部3422及第二导光部3622轮廓相符的图形背光。此外,第一导光部3422及第二导光部3622于实际上的的显示应用,可参阅前文发光触控板1中控制器26控制第一至第四光源18、20、22、24发光、通过第一板状导光结构1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16以提供各种背光态样且可撘配感测板12协同操作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另外,前述各实施例中的发光触控板除可提供触控功能外,也可利用结构本身提供其他功能,例如实体按键功能。请参阅图12至图14,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板5包含感测板52、第一板状导光结构54、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透光保护盖58、多个光源60、控制器62(以一方块示意于图中)及结构框架64;为便于说明,各构件以夸张比例绘示于图中。第一板状导光结构54叠置于感测板52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叠置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54上,透光保护盖58叠置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上,该多个光源60设置于第一板状导光结构54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的两侧,控制器62(以一方块示意于图13及图14)与感测板52及光源60电连接(以粗虚线表示于图13及图14中)以控制感测板52及光源60的运作。于本实施例中,发光触控板5与发光触控板1结构逻辑相似,故关于发光触控板5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发光触控板1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其中,该多个光源60包含对应发光触控板1的第一光源18及第二光源20的功能(选择性提供第一板状导光结构54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光线),为简化说明及标示,该多个光源60使用同一标号。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结构框架64用以提供发光触控板5支撑,于实际操作中,发光触控板5可结构整合至电子装置中(例如但不限于笔记型计算机)。于本实施例中,结构框架64包含上盖642及托架644,上盖642具有窗口642a,感测板52支撑于托架644上,透光保护盖58覆盖至第二出光面56b且露出于窗口642a(本实施例中透光保护盖58完整露出于窗口642a),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的第二出光面56b朝向于窗口642a,故使用者可自发光触控板5外部观察到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如图1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托架644支撑感测板52的第一侧52a,感测板52(连同叠置其上方的第一板状导光结构54、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及透光保护盖58)可以第一侧52a相对于托架644垂直偏转(或谓以第一侧52a为轴发生偏转)。于本实施例中,发光触控板5还包含开关66,设置于感测板52相对于第一侧52a的第二侧52b下方,使得感测板52可以第一侧52a相对于托架644向下偏转以触发开关66;例如使用者按压透光保护盖58对应第二侧52b的部分。在使用者不再按压后,感测板52(及其上叠置的构件)可向上回复原位,在实际操作中,可选择例如弹性构件(例如弹簧),又或托架644具有一定程度的结构弹性,以实现前述回复动作。又,在实际操作中,开关66可包含橡胶圆突,同样有助于实现前述回复动作。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开关66可整合至电路板上(例如电子装置的系统电路板、控制器62的电路板模块)。

此外,上盖642至少部分遮盖光源60(包括多个第一光源及多个第二光源)。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光源60未被上盖642完全遮盖,但透光保护盖58及第二板状导光结构56的第二屏蔽片564均有遮盖(至少部分遮盖)到光源60,此可避免光源60漏光而被发光触控板5外部的使用者看到。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通过修改光源60相对于窗口642a的设置位置,使得即使不通过第二屏蔽片564遮盖光源60,仍可避免光源60漏光而被发光触控板5外部的使用者看到。如图15所示,上盖642完整遮盖住该多个光源60,故可避免光源60漏光而被使用者看到。于此例中,第二屏蔽片564即无需遮盖住光源60。

应用本发明的发光触控板,通过控制多个第一光源及多个第二光源选择性的发光,发光触控板可呈现多样变化的背光效果。又,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以环状胶黏的方式固定,兼具结构固定及避免影响光传导路径的效果,能有效消除或抑制第一板状导光结构与第二板状导光结构对感测板感测稳定度的影响。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