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8159011发布日期:2021-12-24 18:01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显示屏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屏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伸缩屏作为一种新型的终端屏幕结构,能够通过伸缩操作改变终端的屏幕尺寸。
3.相关技术中,伸缩屏的伸缩方式包括用户手动伸缩和通过按键自动伸缩。其中,采用手动伸缩时,用户使用双手握持伸缩屏并进行拉伸或收缩;采用按键自动伸缩时,用户通过点击虚拟按键或物理按键,触发屏幕机械结构带动伸缩屏自动伸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5.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通过相对运动改变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所述方法包括:
6.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包括伸展状态和卷缩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7.确定所述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应用场景下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
8.响应于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与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控制所述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伸缩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为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
9.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通过相对运动改变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所述装置包括:
10.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包括伸展状态和卷缩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11.状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应用场景下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
12.控制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与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控制所述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伸缩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为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
13.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
14.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
15.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
16.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配置有外露显示区域可变的柔性显示屏的终端,通过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并根据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出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从而在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时,自动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使柔性显示屏处于目标显示屏状态,实现了根据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伸缩显示屏的习惯,自动将柔性显示屏伸缩至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显示屏状态,无需用户手动拉伸柔性显示屏,也无需用户通过按键触发柔性显示屏进行伸缩,简化了柔性显示屏的伸缩流程,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伸缩智能程度。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收缩状态下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拉伸状态下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收缩状态下终端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伸展状态下终端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3.图7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实施过程的界面示意图;
24.图8是本技术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5.图9是本技术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6.图10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27.图1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9.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终端(伸缩屏终端),下面首先对终端的结构进行说明。
31.请结合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终端100包括壳体组件10、柔性显示屏30、带动件50及驱动机构70。壳体组件10为中空结构;带动件50、驱动机构70以及摄像头60等组件均可设置在壳体组件10。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终端1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或者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在本文中,以终端1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32.在本技术实施中,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第一壳体12和第二
壳体14能够相对运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滑动连接,也即是说,第二壳体14能够相对第一壳体12滑动。
33.可选的,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4共同形成有容置空间16。容置空间16可用于放置带动件50、摄像头60及驱动机构70等部件。壳体组件10还可包括后盖18,后盖18与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4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6。
34.可选的,带动件50设置于第二壳体14,柔性显示屏30的一端设置于第一壳体12,柔性显示屏30绕过带动件50,且柔性显示屏的另一端设置于容置空间16内,以使部分柔性显示屏30隐藏于容置空间16内,隐藏于容置空间16内的部分柔性显示屏30可不点亮。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相对远离,可通过带动件50带动柔性显示屏30展开,以使得更多的柔性显示屏30暴露于容置空间16外。点亮暴露于容置空间16外部的柔性显示屏30,以使得终端100所呈现的显示区域变大。
35.可选的,带动件50为外部带有齿52的转轴结构,柔性显示屏30通过啮合等方式与带动件50相联动,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相对远离时,通过带动件50带动啮合于带动件50上的部分柔性显示屏30移动并展开。
36.可以理解,带动件50还可为不附带齿52的圆轴,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相对远离时,通过带动件50将卷绕于带动件50上的部分柔性显示屏30撑开,以使更多的柔性显示屏暴露于容置空间16外,并处于平展状态。可选的,带动件5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壳体14,在逐步撑开柔性显示屏30时,带动件50可随柔性显示屏30的移动而转动。在其它实施例中,带动件50也可固定在第二壳体14上,带动件50具备光滑的表面。在将柔性显示屏30撑开时,带动件50通过其光滑的表面与柔性显示屏30可滑动接触。
37.当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相对靠近时,柔性显示屏可通过带动件50带动收回。或者,终端100还包括复位件(图未示),柔性显示屏收容于容置空间16的一端与复位件联动,在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相对靠近时,复位件带动柔性显示屏30复位,进而使得部分柔性显示屏收回于容置空间16内。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机构70可设置在容置空间16内,驱动机构70可与第二壳体14相联动,驱动机构70用于驱动第二壳体14相对于第一壳体12做相离运动,进而带动柔性显示屏组件30伸展。可以理解,驱动机构70也可以省略,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手动等方式来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运动。
3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柔性显示屏在宽度方向上可伸缩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可能的终端形态下,柔性显示屏的宽度固定,而在高度方向上可伸缩。比如,柔性显示屏在伸展状态下,终端的尺寸与传统终端类似,而柔性显示屏在收缩状态下,终端的高度为传统终端的二分之一。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0.相关技术中,采用手动方式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时,需要用户使用双手握持终端,并通过双手相向运动与相离运动以控制收缩或拉伸。在某些场景下,当用户不方便使用双手握持终端时,将柔性显示屏将无法伸缩。而采用按键触控方式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时,需要预先在用户界面中设置虚拟按键,或者,在终端壳体设置物理按键。然而,采用虚拟按键触发这一方式时,用户首先需要通过一系列触发显示虚拟按键,流程复杂;而采用物理按键触发这一方式时,需要在终端壳体额外设置开孔,且需要对终端其他内部组件的布局进行调整,实现成本较高。
41.而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终端该能够根据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出各种应用场景下的目标显示屏状态,从而在目标显示屏状态与当前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时,自动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至目标显示屏状态,无需设置额外的虚拟按键或物理按键,且即便用户单手握持终端也能够实现,简化了柔性显示屏的伸缩流程,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伸缩智能程度。下面采用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42.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由图1至5所示的终端执行为例进行说明,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43.步骤601,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当前显示屏状态包括伸展状态和卷缩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44.针对获取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的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通过位移传感器获取柔性显示屏的拉伸距离,从而根据该拉伸距离确定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
45.可选的,若柔性显示屏的拉伸距离小于第一距离阈值,终端确定柔性显示屏处于卷缩状态,若柔性显示屏的拉伸距离大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终端确定柔性显示屏处于伸展状态,其中,第一距离阈值小于等于柔性显示屏的最大拉伸距离。
46.比如,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最小尺寸为7
×
7cm,最大尺寸为7
×
14cm,则最大拉伸距离为7cm。若柔性显示屏的拉伸距离小于7cm(即外露显示区域小于7
×
14cm),则处于卷缩状态,若柔性显示屏的拉伸距离等于7cm(即外露显示区域等于7
×
14cm),则处于伸展状态。
47.当然,除了通过上述方式获取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外,终端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显示屏状态(比如通过与柔性显示屏相连的机械结构获取显示屏状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8.步骤602,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目标显示屏状态根据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
49.其中,目标显示屏状态为当前应用场景下,符合用户屏幕伸缩习惯的显示屏状态。
5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目标显示屏状态根据当前终端在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即目标显示屏状态根据本端用户在当前应用场景下的历史屏幕伸缩习惯确定;或者,该目标显示屏状态根据关联终端在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其中,关联终端对应用户的终端使用习惯与本端用户的终端使用习惯相似。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在使用过程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分析程序确定不同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进而对应用场景与目标显示屏状态进行关联存储。后续进入某一应用场景时,即直接从该关联关系中读取目标显示屏状态。
52.由于用户偏好的显示屏状态与多方面因素相关,比如与当前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相关(在使用视频播放应用程序时,用户偏好将柔性显示屏拉伸至最大尺寸,以此达到最佳显示效果;而在使用新闻阅读应用程序时,用户偏好将柔性显示屏收缩至最小尺寸,以此实现单手触控)、与当前电量信息相关(在电量充足时,用户偏好将柔性显示屏拉伸至最大尺寸,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而在电量不足时,用户偏好将柔性显示屏拉伸至最小尺寸,以此
降低显示功耗,节约电量)、与当前所处场所相关(比如在私密场所,用户偏好将柔性显示屏拉伸至最大尺寸,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而在公共场所,用户偏好将柔性显示屏拉伸至最小尺寸,以避免个人隐私泄露)、与终端当前使用对象相关(比如男士手掌较大,偏好拉伸柔性显示屏,而女士手掌较小,偏好收缩柔性显示屏),因此,为了提高后续自动显示屏伸缩控制的准确性,终端获取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多维度信息(即应用场景被细粒度划分),从而根据该多维度信息,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
53.可选的,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场景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项:前台应用信息、电量信息、所处场所信息和使用对象信息。
54.其中,前台应用信息包括前台应用标识和前台应用类型中的至少一种;电量信息包括剩余电量和充电状态中的至少一种;所处场所信息包括所处地理位置坐标和所处场所类型(家、公司、公共交通等等)中的至少一种;使用对象信息包括使用对象名称、使用对象性别、使用对象生物参数(比如指纹)中的至少一种。
55.步骤603,响应于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伸缩后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为目标显示屏状态。
56.进一步的,终端检测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是否匹配,若不匹配,则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使伸缩后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为目标显示屏状态。
57.在一个示例性的例子中,如图7所示,终端701根据当前前台运行的视频播放应用程序702,确定柔性显示屏的目标显示屏状态的伸展状态,由于当前显示屏状态为收缩状态,因此终端控制柔性显示屏拉伸至伸展状态,并在拉伸后的柔性显示屏中全屏显示视频画面。
5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通过生成伸缩指令,并向屏幕机械组件发送该伸缩指令,由屏幕机械组件根据伸缩指令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该伸缩指令可以为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而屏幕机械组件可以为图4所示的驱动机构70。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匹配,终端控制柔性显示屏保持当前显示屏状态。
60.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自动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后,需要重新调整显示缓存,并对用户界面中的界面元素进行重新布局绘制,以此适用伸缩后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屏幕尺寸(以及屏幕分辨率),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61.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配置有外露显示区域可变的柔性显示屏的终端,通过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并根据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出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从而在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时,自动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使柔性显示屏处于目标显示屏状态,实现了根据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伸缩显示屏的习惯,自动将柔性显示屏伸缩至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显示屏状态,无需用户手动拉伸柔性显示屏,也无需用户通过按键触发柔性显示屏进行伸缩,简化了柔性显示屏的伸缩流程,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伸缩智能程度。
62.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由图1至5所示的终端执行为例进行说明,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63.步骤801,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当前显示屏状态包
括伸展状态和卷缩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64.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步骤601,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65.步骤802,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处于伸展状态的第一时长,以及柔性显示屏处于卷缩状态的第二时长。
66.某一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在某一显示屏状态下的保持时长越长,表明该显示屏状态越符合该应用场景下的屏幕伸缩习惯,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对各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处于各种显示屏状态的时长进行统计,从而确定出各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处于伸展状态的第一时长(对处于伸展状态的时长进行累加得到),以及柔性显示屏处于卷缩状态的第二时长(对处于卷缩状态的时长进行累加得到)。
67.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将统计数据存储在终端本地,当需要使用时,即从本地读取;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将统计数据上报至服务器,当需要使用时,即从服务器处读取,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8.在一个示例性的例子中,终端中存储的应用场景(以包含前台应用信息和电量信息两个维度进行说明)、第一时长以及第二时长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一所示。
69.表一
70.前台应用信息电量信息第一时长第二时长视频播放应用程序大于50%140分钟20分钟视频播放应用程序小于50%15分钟75分钟即时通信应用程序大于50%10分钟90分钟即时通信应用程序小于50%12分钟80分钟
71.获取到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后,终端即根据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步骤803至805)。
72.步骤803,根据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确定处于伸展状态的第一时长占比,以及处于卷缩状态的第二时长占比。
7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根据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确定处于当前应用场景的总时长,进而根据第一时长和总时长,确定处于伸展状态的第一时长占比,根据第二时长和总时长,确定出卷缩状态的第二时长占比。
74.结合表一中的示例,若当前前台运行视频播放应用程序,且电池剩余电量大于50%时,终端确定第一时长占比为140
÷
(140+20)=87.5%,第而时长占比为20
÷
(140+20)=12.5%。
75.步骤804,响应于第一时长占比大于第一阈值,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为伸展状态。
7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预设有第一阈值,当第一时长占比大于第一阈值时,终端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为伸展状态。比如,该第一阈值为80、85%或90%等。
77.结合上述步骤中的示例,由于第一时长占比87.5%大于第一阈值80%,因此,终端将伸展状态确定为目标显示屏状态。
78.步骤805,响应于第二时长占比大于第二阈值,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为收缩状态。
7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预设有第二阈值,当第二时长占比大于第二阈值时,终端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为卷缩状态。比如,该第二阈值为75、80%或85%等等。
80.结合表一中的示例,若当前前台运行即时通信应用程序,且电池剩余电量大于
50%时,终端确定第二时长占比为90%,由于第二时长占比90%大于第二阈值85%,因此,终端将卷缩状态确定为目标显示屏状态。
81.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基于显示屏状态下的保持时长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外,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还可以根据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的变化频次,确定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82.步骤806,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下,柔性显示屏呈现不同屏幕尺寸的第三时长,屏幕尺寸是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尺寸。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终端支持将柔性显示屏拉伸为最大屏幕尺寸,以及将柔性显示屏收缩为最小屏幕尺寸,相应的,若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终端即根据目标显示屏状态,将柔性显示屏拉伸为最大屏幕尺寸(目标显示屏状态为伸展状态),或,将柔性显示屏收缩为最小屏幕尺寸(目标显示屏状态为卷缩状态)。
8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实施方式中,由于用户在使用终端的过程中,可以个人使用习惯适当拉伸柔性显示屏,即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屏幕尺寸可以位于最小屏幕尺寸和最大屏幕尺寸之间。因此,为了使自动伸缩后柔性显示屏的屏幕尺寸更加符合用户个人习惯,可选的,终端确定出目标显示屏状态后,进一步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柔性显示屏呈现不同屏幕尺寸的第三时长。其中,该屏幕尺寸可以为屏幕尺寸范围,也可以为特定屏幕尺寸,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85.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卷缩状态下,柔性显示屏的屏幕尺寸范围为7至10.5cm,伸展状态下,柔性显示屏的屏幕尺寸范围为10.5至14cm,当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为伸展状态时,终端即确定柔性显示屏在10.5cm至14cm这一区间中各屏幕尺寸下的第三时长。比如,终端确定在11cm这一屏幕尺寸下的第三时长为10分钟,在12cm这一屏幕尺寸下的第三时长为90分钟,在13cm这一屏幕尺寸下的第三时长为20分钟,在14cm这一屏幕尺寸下的第三时长为20分钟。
86.步骤807,将最长第三时长对应的屏幕尺寸确定为目标屏幕尺寸。
87.进一步的,终端确定最长第三时长,并将其对应的屏幕尺寸确定为目标屏幕尺寸。结合上述步骤中的示例,终端将12cm确定为目标屏幕尺寸。
88.步骤808,响应于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根据目标屏幕尺寸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伸缩后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尺寸为目标屏幕尺寸。
8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终端即根据目标屏幕尺寸生成伸缩指令,从而向屏幕机械组件发送伸缩指令,使屏幕机械组件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至目标屏幕尺寸。
90.步骤809,响应于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匹配,确定柔性显示屏的当前屏幕尺寸。
91.若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匹配,终端则保持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
92.为了避免在当前显示屏状态下,因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屏幕尺寸可能与目标屏幕尺寸相差较多,而影响用户使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确定柔性显示屏的当前屏幕尺寸,进而根据当前屏幕尺寸和目标屏幕尺寸,确定是否需要对当前屏幕尺寸进行微调。
93.步骤810,响应于当前屏幕尺寸与目标屏幕尺寸的尺寸差值小于第四阈值,控制柔性显示屏保持当前屏幕尺寸。
9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当前屏幕尺寸与目标屏幕尺寸的尺寸差值较小,调整当前屏幕尺寸并不会对用户使用造成明显提升,反而会因自动调整对用户使用造成干扰,因此,若当前屏幕尺寸与目标屏幕尺寸的尺寸差值小于第四阈值,控制柔性显示屏保持当前屏幕尺寸。比如,该第四阈值为0.5cm。
95.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若当前屏幕尺寸为12.3
×
7cm,而目标屏幕尺寸为12
×
7cm,由于两者的尺寸差值为0.3cm小于0.5cm,因此,终端保持当前屏幕尺寸。
96.步骤811,响应于当前屏幕尺寸与目标屏幕尺寸的尺寸差值大于第四阈值,根据尺寸差值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伸缩后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尺寸为目标屏幕尺寸。
97.类似的,若当前屏幕尺寸与目标屏幕尺寸的尺寸差值较小,调整当前屏幕尺寸会对用户使用产生明显提升,因此终端根据尺寸差值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使柔性显示屏的屏幕尺寸达到目标屏幕尺寸。
98.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若当前屏幕尺寸为13
×
7cm,而目标屏幕尺寸为12
×
7cm,由于两者的尺寸差值为1cm大于0.5cm,因此,终端控制柔性显示屏收缩1cm,使屏幕尺寸达到12
×
7cm。
99.上述实施例中,均由终端自动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因此用户握持终端的姿态将对自动伸缩造成影响。为了保证自动伸缩的正常执行,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时,终端获取终端握持状态,若终端握持状态下支持自动伸缩,则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若终端握持姿态下不支持自动伸缩,则进行握持姿态调整提醒。
100.针对获取终端握持姿态的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壳体边缘(即构成了终端的中框)处设置有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为触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热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终端即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确定终端握持姿态。
101.比如,当第一壳体边缘和第二壳体边缘同时采集到传感器数据,终端确定终端握持姿态不支持自动伸缩;当仅第一壳体边缘或第二壳体边缘采集到传感器数,终端确定终端握持姿态支持自动伸缩。
102.可选的,进行握持姿态调整提醒的方式可以包括振动提醒、文字提醒、动画提醒、语音提醒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103.本实施例中,终端通过统计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处于伸展状态以及卷缩状态的时长,从而根据时长占比,确定该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即将该应用场景下保持时长最长的显示屏状态确定为目标显示屏状态,使确定出的目标显示屏状态带概率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提高了显示屏自动控制的准确性。
104.此外,本实施例中,终端进一步根据目标显示屏状态下,不同屏幕尺寸对应的保持时长,确定出目标显示屏状态的最佳屏幕尺寸,进而基于该最佳屏幕尺寸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使伸缩后柔性显示屏的屏幕尺寸符合用户个人使用习惯,进一步提高了显示屏自动伸缩后的用户使用体验。
105.同时,本实施例中,终端在控制柔性显示屏自动伸缩前,通过获取终端握持状态,并在握持状态支持自动伸缩时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避免用户握持手势对屏幕自动伸缩造
成影响,提高了自动伸缩的安全性。
106.对于某些首次出现的应用场景,或者低频应用场景,由于该应用场景下显示屏状态的统计数据有限,因此基于该统计数据确定出的目标显示屏状态可能存在偏差。为了提高确定出的目标显示屏状态的准确性,终端可以从服务器处获取其他终端在该应用场景下的目标显示屏状态。在图8的基础上,如图9所示,步骤803至805可以被替换为步骤8031,步骤802之后还可以包括8032和8033。
107.步骤8031,响应于当前应用场景下的使用总时长大于第三阈值,根据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
108.可选的,使用总时长为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之和。
109.若使用总时长大于第三阈值,终端确定当前应用场景下的统计数据充足,从而根据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确定目标显示屏状态,该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步骤804和805,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110.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若当前应用场景的使用总时长大于100分钟,终端则根据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
111.步骤8032,响应于当前应用场景下的使用总时长小于第三阈值,向服务器发送目标用户画像,目标用户画像中包括其他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其他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根据其他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
1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统计数据,确定不同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应用场景的使用总时长大于第三阈值),并根据应用场景与显示屏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目标用户画像。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该目标用户画像(应用场景包括前台应用信息、电量信息和所处场所信息)中包含数据如表二所示。
113.表二
114.前台应用信息电量信息所处场所信息显示屏状态视频播放应用程序大于50%公共场所卷缩状态视频播放应用程序小于50%公共场所卷缩状态视频播放应用程序大于50%私人场所伸展状态新闻阅读应用程序大于50%公共场所伸展状态新闻阅读应用程序小于50%公共场所卷缩状态新闻阅读应用程序大于50%私人场所伸展状态
115.可选的,终端将构建的目标用户画像上传至服务器,由服务器对大量终端上传的用户画像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出与当前终端具有相似使用习惯的关联终端。
116.当当前应用场景下的使用总时长小于第三阈值时,终端向服务器发送显示屏状态获取请求,该请求中即包含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场景信息,请求服务器反馈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用户画像中除了包含应用场景与显示屏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外,还可以包含用户信息,比如用户年龄、用户性别、用户地域,或者包含终端信息,比如终端型号、终端安装的应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使用频次等信息,本实施对此不作限定。
118.步骤8033,接收服务器反馈的目标显示屏状态,目标显示屏状态由服务器根据参考用户画像中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确定得到,参考用户画像与目标用户画像中
其他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的匹配度大于匹配度阈值。
1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服务器获取到目标用户画像后,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处理,得到目标用户画像转换对应的目标画像矩阵,并计算该目标画像矩阵与海量画像矩阵之间的匹配度,从而将匹配度高于匹配度阈值的画像矩阵确定为参考画像矩阵,进而根据参考画像矩阵对应的参考用户画像(包含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
120.除此之外,服务器还可以根据其他信息确定用户画像之间的相似度,比如上述用户信息和终端信息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121.服务器将确定出的目标显示屏状态反馈给终端,以便终端在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统计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服务器提供的目标显示屏状态(基于相似用户在当前应用场景下的屏幕使用习惯确定)进行屏幕自动伸缩。
122.本实施例中,终端通过向服务器发送当前终端对应的用户画像,由服务器从海量用户画像中,确定出与当前用户画像相似的参考用户画像,进而根据参考用户画像中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确定出目标显示屏状态,并反馈给终端进行自动伸缩控制,提高了首次出现应用场景,或低频应用场景下屏幕自动伸缩控制的准确性。
123.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终端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包括:
124.获取模块1001,用于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包括伸展状态和卷缩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125.状态确定模块1002,用于确定所述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应用场景下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
126.控制模块1003,用于响应于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与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控制所述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伸缩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显示屏状态为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
127.可选的,状态确定模块1002,包括:
128.时长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当前应用场景下,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伸展状态的第一时长,以及所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所述卷缩状态的第二时长;
129.状态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长和所述第二时长,确定所述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
130.可选的,状态确定单元,用于:
131.根据所述第一时长和所述第二时长,确定处于所述伸展状态的第一时长占比,以及处于所述卷缩状态的第二时长占比;
132.响应于所述第一时长占比大于第一阈值,确定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为所述伸展状态;
133.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长占比大于第二阈值,确定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为所述收缩状态。
134.可选的,状态确定单元,还用于:
135.响应于所述当前应用场景下的使用总时长大于第三阈值,根据所述第一时长和所述第二时长,确定所述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
136.所述装置还包括:
137.画像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当前应用场景下的使用总时长小于所述第三阈值,向服务器发送目标用户画像,所述目标用户画像中包括其他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所述其他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根据所述其他应用场景下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
138.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反馈的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由所述服务器根据参考用户画像中所述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确定得到,所述参考用户画像与所述目标用户画像中所述其他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的匹配度大于匹配度阈值。
139.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140.尺寸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下,所述柔性显示屏呈现不同屏幕尺寸的第三时长,所述屏幕尺寸是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尺寸;将最长第三时长对应的所述屏幕尺寸确定为目标屏幕尺寸;
141.所述控制模块1003,用于:
142.响应于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与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根据所述目标屏幕尺寸控制所述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伸缩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尺寸为所述目标屏幕尺寸。
143.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1003,还用于:
144.响应于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与所述目标显示屏状态匹配,控制所述柔性显示屏保持所述当前显示屏状态。
145.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1003,还包括:
146.尺寸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当前屏幕尺寸;
147.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当前屏幕尺寸与所述目标屏幕尺寸的尺寸差值小于第四阈值,控制所述柔性显示屏保持所述当前屏幕尺寸;
148.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当前屏幕尺寸与所述目标屏幕尺寸的尺寸差值大于所述第四阈值,根据所述尺寸差值控制所述柔性显示屏伸缩,其中,伸缩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外露显示区域的尺寸为所述目标屏幕尺寸。
149.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1003,还用于:
150.获取终端握持姿态;
151.响应于所述终端握持姿态下支持自动伸缩,控制所述柔性显示屏伸缩;
152.所述装置还包括:
153.提示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终端握持姿态下不支持自动伸缩,进行握持姿态调整提醒。
154.可选的,所述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场景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项:前台应用信息、电量信息、所处场所信息和使用对象信息。
155.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配置有外露显示区域可变的柔性显示屏的终端,通过获取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当前显示屏状态,并根据当前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的历史显示屏状态,确定出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从而在当前显示屏状态与目标显示屏状态不匹配时,自动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使柔性显示屏处于目标显示屏
状态,实现了根据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伸缩显示屏的习惯,自动将柔性显示屏伸缩至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显示屏状态,无需用户手动拉伸柔性显示屏,也无需用户通过按键触发柔性显示屏进行伸缩,简化了柔性显示屏的伸缩流程,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伸缩智能程度。
156.本实施例中,终端通过统计应用场景下,柔性显示屏处于伸展状态以及卷缩状态的时长,从而根据时长占比,确定该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显示屏状态,即将该应用场景下保持时长最长的显示屏状态确定为目标显示屏状态,使确定出的目标显示屏状态带概率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提高了显示屏自动控制的准确性。
157.此外,本实施例中,终端进一步根据目标显示屏状态下,不同屏幕尺寸对应的保持时长,确定出目标显示屏状态的最佳屏幕尺寸,进而基于该最佳屏幕尺寸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使伸缩后柔性显示屏的屏幕尺寸符合用户个人使用习惯,进一步提高了显示屏自动伸缩后的用户使用体验。
158.同时,本实施例中,终端在控制柔性显示屏自动伸缩前,通过获取终端握持状态,并在握持状态支持自动伸缩时控制柔性显示屏伸缩,避免用户握持手势对屏幕自动伸缩造成影响,提高了自动伸缩的安全性。
159.本实施例中,终端通过向服务器发送当前终端对应的用户画像,由服务器从海量用户画像中,确定出与当前用户画像相似的参考用户画像,进而根据参考用户画像中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显示屏状态,确定出目标显示屏状态,并反馈给终端进行自动伸缩控制,提高了首次出现应用场景,或低频应用场景下屏幕自动伸缩控制的准确性。
160.上述装置实施例中,各个模块或单元的功能实施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161.请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方框图。该终端11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等。本技术中的终端11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1110、存储器1120和柔性显示屏1130。
162.处理器111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11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11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120内的数据,执行终端11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11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110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触摸显示屏1130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npu用于实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功能;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10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163.存储器11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选地,该存储器1120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11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1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
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下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80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
164.柔性显示屏1130用于接收用户使用手指、触摸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以及显示各个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柔性显示屏1130通常设置在终端1100的前面板。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1130外露显示区域的尺寸能够随伸缩操作而改变;可选的,终端1100能够仅点亮柔性显示屏1130的外露显示区域。
165.本技术实施例中,终端1100中还包括带动件,该带动件用于带动柔性显示屏展开或收缩。可选的,终端1100中还包括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做相对运动。
166.除此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附图所示出的终端11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1100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比如,终端1100中还包括射频电路、拍摄组件、传感器、音频电路、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组件、电源、蓝牙组件等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16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
16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屏的控制方法。
16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17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