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托盘的仓储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3394发布日期:2021-02-09 19:57阅读:64来源:国知局
基于托盘的仓储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仓储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于托盘的仓储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物流领域的仓储作业中,货物一般都放置在托盘上。但传统托盘就是一个纯机械结构的载荷工具,无法与信息化系统建立直接的联系。
[0003]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出现了多种物流服务形式,面向供应链整合的物流企业,服务于货主、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交易所及交易市场,需要实时地获取货物的在库信息。因为货物都是使用托盘存放,因此,需要掌握货物与具体托盘的绑定信息、托盘的位置信息、托盘的重量等,对托盘本身的智能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0004]
现有技术中已经出现在托盘上加贴电子标签的“智能托盘”,此类托盘仅实现了托盘的快速识别,而对托盘状态、整体的托盘作业效率和库存货物信息的获取还很难做到。还有一类托盘,试图在托盘表面梁上附着一个电子盒子,内置gps和其他信息获取设备,但由于gps设备等设备功耗大,所带电池无法满足长时间对供电的要求,导致此类托盘实用性偏低。
[0005]
为此,需要一种能增加续航的基于托盘的仓储管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托盘的仓储管理系统,能够增加续航。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
基于托盘的仓储管理系统,包括用于采集托盘位置数据的定位模块和用于发送托盘位置数据的通信模块;
[0009]
还包括处理模块和运动检测模块;
[0010]
运动检测模块用于采集托盘的加速度数据,将加速度数据发送至处理模块,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加速度数据判断托盘当前的状态,如果状态为持续静止,处理模块控制定位模块和通信模块保持待机,如果状态为运动后静止,处理模块用于唤醒定位模块和通信模块。
[0011]
基础方案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0012]
本方案中,通过对托盘加速度数据的分析,可以知晓托盘是处于持续静止状态,还是运动后静止状态。由于托盘处于持续静止状态时,托盘没有被移动,位置没有变化,也就不需要进行定位以及上传托盘位置数据,故,处理模块控制此时定位模块和通信模块保持待机,与一直处于唤醒状态相比,消耗的电能更少。
[0013]
在托盘处于运动后静止状态时,托盘刚被移动完毕,托盘位置数据可能有更新,此时唤醒定位模块和通信模块,有助于及时更新托盘位置数据。
[0014]
定位模块由于需要连接卫星,接收数据,远比运动检测模块费电。综上,本方案能够有效增加续航。
[0015]
进一步,还包括重量检测模块,用于采集托盘上货物的重量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在状态为持续静止时,控制重量采集模块保持待机,在状态为运动后静止时,唤醒重量检测模块。
[0016]
通过设置重量检测模块,便于获取货物的重量。
[0017]
进一步,还包括rfid芯片和rfid读写端,rfid芯片内存储有托盘的唯一识别码,rfid读写端用于读取rfid芯片中托盘的唯一识别码。
[0018]
管理人员通过rfid读写端扫描rfid芯片,可以获取唯一识别码,便于后续管理人员将托盘与托盘上的货物进行绑定。
[0019]
进一步,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加速度数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没有变化时,判断托盘当前的状态为持续静止。
[0020]
进一步,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加速度数据变化至少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后,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没有变化,判断托盘当前的状态为运动后静止。
[0021]
加入加速度数据变化至少持续第二预设时间的判断条件,可以避免加速度数据短暂变化带来的误差。例如,可以排除掉托盘仅仅是因为被碰撞到而移动了一下的情况。
[0022]
进一步,还包括存储模块,存储模块中同样存储有托盘的唯一识别码,通信模块还用于发送货物的重量数据和托盘的唯一识别码。
[0023]
进一步,还包括数据接收端,用于从通信模块接收托盘位置数据、货物的重量数据和托盘的唯一识别码;数据接收端还基于托盘的唯一识别码为托盘建立数据档案,将托盘位置数据和货物的重量数据存入数据档案中。
[0024]
便于管理人员通过数据接收端知晓托盘的具体情况。
[0025]
进一步,所述rfid读写端还用于录入托盘的装载货物信息,将托盘的装载货物信息和托盘的唯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端;数据接收端还基于唯一识别码,将托盘的装载货物信息存入数据档案中。
[0026]
通过将同一托盘的装载货物信息、托盘位置数据和货物的重量数据存入数据档案中,便于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同一托盘的所有信息。
[0027]
进一步,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为5-10分钟。
[0028]
进一步,所述通信模块为蓝牙模组或4g模组。
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实施例一基于托盘的仓储管理系统的逻辑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
实施例一
[003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基于托盘的仓储管理系统,包括定位模块、通信模块、重量检测模块、运动检测模块、rfid芯片、处理模块、存储模块、数据接收端和rfid读写端。
[0033]
定位模块、通信模块、重量检测模块、运动检测模块、rfid芯片、处理模块均设置在托盘上。
[0034]
存储模块中存储有托盘的唯一识别码。
[0035]
定位模块用于采集托盘位置数据。本实施例中,定位模块采用北斗定位模块或gps定位模块。
[0036]
运动检测模块用于采集托盘的加速度数据,将加速度数据发送至处理模块。本实施例中,运动检测模块采用加速度传感器。
[0037]
重量检测模块用于采集托盘上货物的重量数据。
[0038]
rfid芯片内也存储有托盘的唯一识别码。
[0039]
通信模块用于发送托盘位置数据、货物的重量数据和唯一识别码。通信模块包括蓝牙模组和/或4g模组。托盘的主要场景为工厂内时,可以采用蓝牙模组功耗更低,如果需要远程传输数据,可以采用4g模组,本实施例中,仅采用蓝牙模组。
[0040]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加速度数据判断托盘当前的状态,如果状态为持续静止,处理模块控制定位模块、重量检测模块和通信模块保持待机,如果状态为运动后静止,处理模块用于唤醒定位模块、重量检测模块和通信模块。
[0041]
具体的,处理模块用于在加速度数据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没有变化时,判断托盘当前的状态为持续静止。处理模块用于在加速度数据变化至少持续第二预设时间后,在第三预设时间内没有变化,判断托盘当前的状态为运动后静止。第一预设时间为5-10分钟,本实施例中为5分钟。在长距离运输等场景中,即使车辆“匀速”行驶,速度也会有一定的波动,无法做到数学意义上的匀速,第一预设时间较长,可以检测到加速度的变化,也就可以排除上述情况。第二预设时间为30-120秒,本实施例中为30秒,第三预设时间为60-120秒,本实施例中为60秒。
[0042]
rfid读写端用于读取rfid芯片的唯一识别码并发送至数据接收端,rfid读写端还用于录入托盘的装载货物信息并发送至数据接收端。本实施中,装载货物信息由工作人员手动录入。
[0043]
数据接收端基于唯一识别码为每一托盘建立数据档案。数据接收端用于从通信模块获取托盘位置数据和货物的重量数据。数据接收端还基于唯一识别码,将同一托盘的装载货物信息、托盘位置数据和货物的重量数据存入数据档案中。
[0044]
实施例二
[004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中,通信模块包括蓝牙模组和4g模组。
[0046]
还包括电源和电量采集模块,电源与定位模块、通信模块、重量检测模块、运动检测模块、电量采集模块和处理模块电连接,并为其供电。
[0047]
处理模块还用于在状态为运动后静止时,先唤醒电量采集模块、重量检测模块和蓝牙模组;
[0048]
电量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源的电量数据并发送至处理模块。
[0049]
蓝牙模组用于在唤醒后发送自身托盘的唯一识别码、货物的重量数据、电量数据和第四预设时间长度的加速度数据;
[0050]
蓝牙模组还用于接收临近托盘的唯一识别码、货物的重量数据、电量数据和第四预设时间长度的加速度数据。本实施例中,处在能够进行蓝牙通信距离内的托盘均称为临近托盘。例如在一辆运输车的车厢内,所有托盘均互为临近托盘。
[0051]
处理模块还用于将自身的电量数据与临近托盘的电量数据进行对比,判断自身的电量数据是否最高,如果是最高,基于自身第四预设时间长度的加速度数据和临近托盘第
四预设时间长度的加速度数据,筛选出第四预设时间长度的加速度数据相同的托盘,标记为同一托盘组。电量数据最高的托盘还用于唤醒定位模块和4g模组,4g模组用于将自身的托盘位置数据以及同一托盘组的唯一识别码、货物的重量数据发送至数据接收端。第四预设时间长度为3-5分钟,本实施例中3分钟。
[0052]
数据接收端还用于将接收到的电量数据最高的托盘的位置数据存入同一托盘组中所有托盘的数据档案中。
[0053]
电量数据最高的托盘的蓝牙模组还用于发送同一托盘组的唯一识别码,其他托盘的蓝牙模组接收同一托盘组的唯一识别码后,基于同一托盘组的唯一识别码剔除掉对应的托盘后,再将自身的电量数据与临近托盘的电量数据进行对比。便于没有被筛选到同一托盘组的其他托盘再次进行筛选。
[0054]
多个托盘常常叠放在一起进行搬运,或者装有货物的多个托盘用同一辆汽车进行运输,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托盘的位置数据是一致的,如果每个托盘都独自采集位置数据,会极大的浪费电量。本实施例中,由自身电量数据最多的托盘来标记出同一托盘组,单独采集位置数据,发送位置数据的同时,统一发送同一托盘组的唯一识别码和货物的重量数据。自身电量数据最多的托盘才进行了位置数据的采集以及4g网络的连接,能够整体上节约托盘的电量。
[0055]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发明不限于此实施案例涉及的领域,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