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45211阅读:来源:国知局
入一开启状态的侧视图。如图5B,当使用者使盖体210开始离开本体220的顶面221时,盖体210带动第一支架260与第二支架270离开本体220的顶面221,此时,第一支架260的第一端261与第二支架270的第三端271同时相对盖体210旋转,第二支架270的第四端272相对本体220旋转,且第一支架260的第二端262于滑槽240内的第二末端242朝第一末端241滑动。
[0068]图5C绘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盖体210自本体220完全被开启至定位的侧视图。如图5B与图5C,当盖体210推动第一支架260,使得第一支架260的第二端262处于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与第二末端242之间的任一位置时,盖体210与本体220之间可形成一第一夹角Θ 1,以供使用者当作笔记型电脑一般的使用。此夕卜,如图5C,当盖体210推动第一支架260,使得第一支架260的第二端262最终处于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时,盖体210自本体220完全被开启至定位。
[0069]需了解到,尽管使用者可以从开启状态中选择一种观看角度,即盖体210与本体22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如图5C的第一夹角Θ 1),图绘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携式电子装置200的盖体210处于定位时被继续后仰转动。如图5D,由于第一支架260的第二端262此时位于转轴部280的正上方,当通过盖体210持续推动第一支架260与第二支架270 —同朝远离本体220的方向转动时,盖体210还是可以继续后仰调整以形成更大的视角,使得盖体210与本体220之间形成一大于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Θ 2,进而让使用者选取合适的观看视角。
[0070]回图4A,本实施方式中,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例如是平板电脑或笔记型电脑,可携式电子装置200为笔记型电脑。本体220为一电脑主机。举例来说,电脑主机至少包括主机板、中央处理器、记忆体单元、硬碟、电池单元,及可使电脑主机执行工作的电子元件(electronic components)。本体220的顶面221内还凹设有一操作面222,操作面222上至少配置一键盘223。此外,本体220的顶面221还具有一触控板界面224 (Touch Pad)。所述的显示荧幕211,例如特别是触控式显示荧幕,其具有彼此相对的触控面与背面,使用者能通过触碰触控式显示荧幕而进行操控。转轴部280例如为一般笔记型电脑所惯用的扭力转轴,由于扭力转轴内具有一缓冲阻尼281,可避免第二支架270因盖体210过重而任意转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071]本实施方式中,具体来说,本体220呈板状,沿其长边方向具有相对配置的前端部225与后端部226。前端部225较后端部226更接近触控板界面224,本体220的顶面221与底面227分别位于前端部225与后端部226的两个相对侧。
[0072]如图4A与图4B,本体220更包含两个外嵌块230,此两个外嵌块230分别对称地嵌设于顶面221上,且分别连接后端部226,或大致连接后端部226。若外嵌块230相当接近后端部226 (图4B),本说明书都视外嵌块230位于后端部226上。
[0073]滑槽24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开设于这两个外嵌块230相互面对的一面,且操作面222介于此两个外嵌块230之间。每一滑槽240呈直线状,自前端部225朝后端部226的方向延伸,并且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还延伸至后端部226,或大致延伸至后端部226。若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相当接近后端部226 (图4B),本说明书也视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位于后端部226上。
[0074]虽然此实施方式中,滑槽240是先形成于外嵌块230上,再以锁固方式将外嵌块230固定于本体220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视实际需要,将滑槽直接形成于顶面。此外,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滑槽所面向的方向。
[0075]此实施方式中,如图4A与图4B,转轴部28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称地位于本体220的后端部226,每一转轴部280受本体220与其中一外嵌块230所夹固。若转轴部280相当接近后端部226,本说明书也视转轴部280位于后端部226上。
[0076]尽管本实施方式中,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与转轴部280都位于本体220的后端部226,然而,本发明并不限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与转轴部280都必须位于本体220的后端部226,只要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与转轴部280于垂直纵轴(Z轴)上至少部份重迭,使得盖体210可持续推动第一支架260与第二支架270 —同朝远离本体220的方向转动。
[0077]此外,为了使第一支架260的第二端262顺畅地移至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如图4B,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与第二末端242共处不同平面,且第一末端241至本体220的底面227的一最小直线距离Dl大于第二末端242至此底面227的一最小直线距离D2,亦SP,第一末端241较第二末端242更远离本体220的底面227。
[0078]更进一步地,如图4B,滑槽240自前端部225朝后端部226的方向逐渐地沿纵轴(Z轴)上升,换句话说,滑槽240自前端部225朝后端部226的方向逐渐地远离本体220的底面227。
[0079]如图4A,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滑槽240是笔直地朝盖体210以及本体220的后端部226的方向逐渐倾斜地延伸,然而,为了配合第一支架260的第一端261相对盖体210旋转,使得第一支架260的第二端262可更顺畅地移至滑槽240的第一末端241,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6绘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其位置与图的局部M相同。图6的滑槽250呈弧状,特别是,滑槽250接近第二末端252的区域呈直线状,滑槽250越接近第一末端251的区域呈弧状,使得第一支架260的第二端262越接近第一末端251,第一支架260的第二端262随弧状的滑槽240得以越远离操作面222。
[0080]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发明中。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盖体; 一本体,具有一滑槽以及相对的底面与顶面,该滑槽位于该顶面上; 一第一支架,具有两个相对端,其一端枢接该盖体,其另端可滑动地位于该滑槽内;以及 一第二支架,具有两个相对端,其一端枢接该盖体,其另端枢接该本体, 其中当该盖体推动该第一支架于该滑槽内滑动时,该盖体与该本体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 当该第一支架滑动至该滑槽之末端,且该盖体持续推动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一同转动时,该盖体与该本体之间具有一大于该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转轴部,连接该第二支架的该另端与该本体,以使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本体沿一轴向转动, 其中该滑槽至该底面的正投影与该转轴部至该底面的正投影相互重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包含相对配置的第一末端与第二末端,该第一末端至该底面的正投影与该转轴部至该底面的正投影相互重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轴部为一扭力转轴,该扭力转轴内具有一缓冲阻尼。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具有相对配置的一前端部与一后端部,且该滑槽的该第一末端与该转轴部皆位于该本体的该后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的该第一末端与该第二末端共处不同平面,且该滑槽的该第一末端较第二末端更远离该本体的该底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自该前端部朝该后端部的方向逐渐地远离该本体的该底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呈直线状或弧状。
9.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盖体; 一本体,具有一滑槽以及相对配置的底面与顶面,该滑槽位于该顶面上; 一第一支架,具有两个相对端,其一端枢接该盖体,其另端可滑动地位于该滑槽内; 一第二支架,具有两个相对端,其一端枢接该盖体;以及 一转轴部,连接该第二支架的另端与该本体,以使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本体沿一轴向转动,其中该滑槽至该底面的正投影与该转轴部至该底面的正投影相互重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包含相对配置的第一末端与第二末端,该第一末端至该底面的正投影与该转轴部至该底面的正投影相互重迭。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轴部为一扭力转轴,该扭力转轴中具有一缓冲阻尼。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呈直线状或弧状。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具有相对配置的一前端部与一后端部,且该滑槽的该第一末端与该转轴部皆位于该本体的该后端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的该第一末端与该第二末端共处不同平面,且该滑槽的该第一末端较第二末端更远离该本体的该底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滑槽自该前端部朝该后端部的方向逐渐地远离该本体的该底面。
【专利摘要】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盖体、本体、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一端枢接盖体,另端可滑动地位于本体的一滑槽内。第二支架的一端枢接盖体,另端枢接该本体。当盖体推动第一支架于滑槽内滑动时,盖体与本体之间具有第一夹角,当第一支架滑至滑槽的一末端,且盖体持续推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一同转动时,盖体与本体之间具有一大于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
【IPC分类】G06F1-16
【公开号】CN104765412
【申请号】CN201410013204
【发明人】叶耀宗, 刘昆鑫, 周士钦, 游俊煌, 王弘典
【申请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月13日
【公告号】US2015018578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