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号识别及放大的数字式应变电路的电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31752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基于信号识别及放大的数字式应变电路的电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信号识别及放大的数字式应变电路的电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智能电表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然而,现有的智能电表,因其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容易导致用户的详细信息在不经意间泄露给电力公司,而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提供一种能确保用户的隐私不被泄露的智能电表的控制系统则显得优为重要。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表容易泄露用户隐私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信号识别及放大的数字式应变电路的电表控制系统。
[0004]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基于信号识别及放大的数字式应变电路的电表控制系统,主要由处理器,信息采集单元,均与处理器相连接的分析单元和信号归类单元,与信号归类单元相连接的信号确认单元,均与信号确认单元相连接的保护单元和选择单元,与选择单元相连接的显示单元,串接在处理器与信号归类单元之间的谐振式信号识别电路,串接在计算模块与处理器之间的数字式应变电路,以及串接在信号确认单元与选择单元之间的热电偶合式信号放大电路组成。所述热电偶合式信号放大电路由与信号确认单元相连接的热电偶合电路,和输入端与热电偶合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与选择单元相连接的信号放大电路组成。
[0005]所述谐振式信号识别电路由识别芯片U2,与非门IC2,与非门IC3,与非门IC4,非门IC5,三极管VT6,三极管VT7,三极管VT8,P极顺次经电阻R24和二极管D14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2,P极经电阻R25后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23后作为谐振式信号识别电路的输入端并与处理器相连接的二极管D13,正极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13的N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2,正极经电阻R27后与三极管VT8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8后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4,一端与极性电容C14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4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31,负极与与非门IC4的负极相连接、正极顺次经电阻R30和电阻R29后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5,负极与识别芯片U2的VDD管脚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6后与三极管VT8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正极经电阻R32后与识别芯片U2的VDD管脚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35后与三极管VT7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P极与识别芯片U2的FB管脚相连接、N极经电阻R34后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5,P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与非门IC3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6,正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33后与与非门IC4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7,以及正极与与非门IC3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作为谐振式信号识别电路的输出端并与信号归类单元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8组成;所述识别芯片U2的BD管脚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相连接、其CS管脚与非门IC5的正向端相连接、其GND管脚接地;所述三极管VT6的基极与二极管D13的P极相连接;所述非门IC5的逆向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3的正极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所极性电容C14的负极接地。
[0006]所述热电偶合电路由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与非门1C,正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作为热电偶合电路的输入端并与信号确认单元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N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与与非门1C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8,P极顺次经电阻R15和晶体管VL后与二极管D8的N极相连接、N极经可调电阻R14后与与非门1C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一端与极性电容C7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的电阻R13,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热敏电阻R18后与与非门1C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基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8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1C的输出端和极性电容C8的负极共同形成热电偶合电路的输出端。
[0007]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由放大器P2,三极管VT5,正极经热敏电阻R19后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极性电容C8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P极与与非门1C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20后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P极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作为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的二极管D11,负极经电阻R22后与二极管D11的N极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以及P极顺次经电阻R21和极性电容C11后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极性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组成;所述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
[0008]所述数字式应变电路由处理芯片U1,放大器P1,三极管VT1,三极管VT2,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正极顺次经电阻R2和二极管D1以及电阻R8后与处理芯片U1的VD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E0C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极性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的同时作为数字式应变单元的输入端并与信息采集单元相连接、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REF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负极接地、正极经电阻R4后与处理芯片U1的VD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l,N极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顺次经电阻R7和二极管D4以及电阻R10后与处理芯片U1的OUT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与二极管D3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正极与处理芯片U1的IN管脚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6,N极经电感L后与处理芯片U1的VDD管脚相连接、P极与处理芯片U1的DIN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经电阻R9后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二极管D5后与处理芯片U1的CS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以及P极经电阻R11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2后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6组成;所述放大器P1的负极与处理芯片U1的OUT管脚相连接、其正极与极性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其输出端作为数字式应变电路的输出端并与处理器相连接;所述处理芯片U1的IN管脚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其GND管脚接地。
[0009]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确认单元还连接有SIM单元;所述选择单元上还连接有加密通道;为确保本发明的最佳使用效果,所述处理芯片U1为MAX1494集成芯片;所述识别芯片U2为S0T-23-5集成芯片。
[001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1](1)在本发明的谐振式信号识别电路的谐振状态下,本智能电表控制系的电流总阻抗能达到极值,因此,该谐振式信号识别电路能将处理器传输的不同信息进行识别并分离,能防止用户端的隐私被泄露。
[0012](2)本发明的热电偶合式信号放大电路在本控制系统中能起到信号放大和抗热电高频信号干扰以及过流调节的作用,能有效的提高本控制系统的准确性,从而确保用户端的隐私信息不被泄露。
[0013](3)本发明的数字式应变单元能将流经电表的不同负荷数据信息转换为不同的信号电码,从而有效确保了用户端的隐私信息不被泄露。
[0014](4)本发明的信号归类单元能将处理器转换后生成的信号电波信息分解为隐私信息和普通信息,从而提高了本发明的智能电表控制系统对用户信息分类管理的准确性,同时确保了用户端的隐私信息不被泄露。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框图。
[0016]图2为本发明的数字式应变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发明的热电偶合式信号放大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发明的谐振式信号识别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0]如图1所示,本发明主要由信息采集单元,处理器,均与处理器相连接的分析单元和信号归类单元,与信号归类单元相连接的信号确认单元,均与信号确认单元相连接的保护单元和SIM单元以及选择单元,均与选择单元相连接的显示单元和加密通道,输入端与信息采集单元相连接、其输出端与处理器相连接的数字式应变单元,输入端与处理器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信号归类单元相连接的谐振式信号识别电路,以及串接在信号确认单元与选择单元之间的热电偶合式信号放大电路组成。所述热电偶合式信号放大电路由与信号确认单元相连接的热电偶合电路,和输入端与热电偶合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与选择单元相连接的信号放大电路组成。
[0021]实施时,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