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区闸机验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1360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景区闸机验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闸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景区闸机验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许多景区仍然采用人工验票方式,手段极为落后,而在一些5A级景区或者比较知名的景区入口处,采用了自动闸机验票装置,但该装置通常只能一次对一个人进行验票,然后放行,效率比较低,尤其在五一等节假日,在一些比较拥挤的景区门口如故宫、颐和园等景区门口,人流验票通过过程缓慢,排队队伍长,给游客带来极大不便,特别是在夏季炎热等恶劣天气下,身体弱者难免有中暑等疾患的发生,同时大量人流聚集也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急需一种能大大提高验票速度和效率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景区门口的验票效率和人流通过速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景区闸机验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景区闸机验票装置,包括入口和出口,在入口和出口之间安装有旋转验票装置1,旋转验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和旋转门2,旋转门2包括旋转轴3,旋转轴3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由第一电机进行驱动,以旋转轴3为中心旋转门2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采用玻璃板进行分隔,每个区域的圆弧边缘设置可以向左右两侧开启的折叠门,所述折叠门的上下端设置滑块,所述滑块设置于每个区域的圆弧边缘的上下部分的滑槽中,所述滑块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气缸通过电磁阀与气动控制装置进行连接;在每个区域的两侧玻璃板上分别设置门票扫描器5,在每个区域顶部设置有人流量统计器,所述气动控制装置、门票扫描器5、人流量统计器均与微处理器进行连接,微处理器、第一电机均与总控制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门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作,或者采用菱形网格结构的不锈钢网进行制作。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景区闸机验票装置,一次可以通过多人,极大地提高了验票效率和游客通过速度,减少了人流聚集,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 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景区闸机验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景区闸机验票装置旋转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景区闸机验票装置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景区闸机验票装置,包括入口和出口,在入口和出口之间安装有旋转验票装置1,如图1、2所示,旋转验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和旋转门2,旋转门2包括旋转轴3,旋转轴3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由第一电机进行驱动,旋转轴3为中心旋转门2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采用玻璃板进行分隔,每个区域的圆弧边缘设置可以向左右两侧开启的折叠门,所述折叠门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作,或者采用菱形网格结构的不锈钢网进行制作,所述折叠门的上下端设置滑块,所述滑块设置于每个区域的圆弧边缘的上下部分的滑槽中,所述滑块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气缸通过电磁阀与气动控制装置进行连接(图中未示出)。

如图2所示,在每个区域的两侧玻璃板上分别设置门票扫描器5,在每个区域顶部设置有人流量统计器,所述气动控制装置、门票扫描器5、人流量统计器均与微处理器进行连接。所述人流量统计器探测旋转门2每个区域中进入的人数,同时门票扫描器5扫描每个人的门票信息,并上传至每一区域顶部设置的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第一电机均与总控制装置连接,从而验证和查询每个人门票信息,总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电机并进而控制旋转门1的旋转速度和进程。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验证无误并且人数核对正确之后,总控制装置发送信息至微处理器,此时旋转门1旋转,该核对完成的区域旋转至出口位置,微处理器控制气动控制装置将折叠门开启,该区域的游客走出旋转门1后,旋转门继续旋转,同时准备放行下一区域的游客。

如果某一区域的某一位游客的门票信息有误,门票扫描器5内部报警装置进行声音报警,此时该区域的折叠门在出口处不再开启,而在出口与入口之间的下一象限开启,门票信息有误的游客走出折叠门去找工作人员核对,或者保安人员进行确认和处理,其他游客继续随旋 转门1旋转,并再次验票核对进入景区。

通过这一方式,一次可以查验多人的门票信息,加快了验票速度和效率,提高了景区的安全性和游客的满意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