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8318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低头族在马路上、小巷里都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日渐上升,而正是因为人们低头看不到前方的红绿灯或者是路面状况才发生的,如果行人低下头玩手机也可以觉察到红绿灯的变化,可有效降低因低头玩手机引起的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以实现提醒低头使用手机的行人的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包括控制模块、感应模块、储能模块、无线模块和输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模块包括智能芯片、控制电路模块、驱动电路模块和电池,控制模块设有两个电池,电池是续航持久的锂电池,控制模块通过控制电路模块控制输出模块,输出模块包括喇叭、点阵式LED灯和输出模块电路,所述的感应模块和无线模块通过控制电路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储能模块通过电池与控制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智能芯片分别连接控制电路模块和驱动电路模块,驱动电路模块连接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的感应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感应模块电路,压力传感器通过感应模块电路与控制电路模块连接,压力传感器覆盖点阵式LED灯形成的红绿灯带。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能模块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和储能模块电路,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储能模块电路与控制电路模块连接,太阳能光伏板设置于地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无线模块包括无线射频芯片和无线模块电路,无线射频芯片通过无线模块电路与控制模块电路连接,无线射频芯片与无线终端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喇叭和点阵式LED灯通过输出模块电路与控制电路模块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采用嵌入地里设计,点阵式LED灯设置于地面形成红绿灯带,预先设定好程序的智能芯片控制点阵式LED灯显示具有动态变化和随时间变化的闪烁,让行人低下头玩手机也可觉察到红绿灯的变化,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地面下方,当行人接近点阵式LED灯时,压力传感器感应压力信号并传递于智能芯片,智能芯片处理信号并控制喇叭发出提醒声音引起行人的注意,另外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设有无线模块和两个续航持久的锂电池,无线模块与无线终端通信连接,让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的红绿灯提示准确和随时处于监测状态,两个锂电池交替为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提供一天的电量,当一个锂电池在供电时,另一个则通过储能模块的太阳能光伏板充电,当其中一个锂电池电量不足时则与另一个交换充电,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让行人能多方面觉察到红绿灯的变化,具有降低因低头玩手机引起的交通事故的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审查委员能对本发明之目的、特征及功能有更进一步了解,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所示,系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系统框图,一种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包括控制模块1、感应模块2、储能模块3、无线模块4和输出模块5,所述的控制模块1包括智能芯片11、控制电路模块12、驱动电路模块13和电池14,控制模块1设有两个电池14,电池14是续航持久的锂电池,控制模块1通过控制电路模块12控制输出模块5,输出模块5包括喇叭51、点阵式LED灯52和输出模块电路53,所述的感应模块2和无线模块4通过控制电路模块12与控制模块1连接,储能模块3通过电池14与控制模块1连接,所述的智能芯片11分别连接控制电路模块12和驱动电路模块13,驱动电路模块13连接电池14,所述的感应模块2包括压力传感器21和感应模块电路22,压力传感器21通过感应模块电路22与控制电路模块12连接,压力传感器21覆盖点阵式LED灯52形成的红绿灯带,所述的储能模块3包括太阳能光伏板31和储能模块电路32,太阳能光伏板31通过储能模块电路32与控制电路模块12连接,太阳能光伏板31设置于地表面,所述的无线模块4包括无线射频芯片41和无线模块电路42,无线射频芯片41通过无线模块电路42与控制模块电路12连接,无线射频芯片41与无线终端6通信连接,所述的喇叭51和点阵式LED灯52通过输出模块电路53与控制电路模块12连接。

如图1所示,使用发明时,装在地上的红绿灯系统采用嵌入地里设计,点阵式LED灯52设置于地面形成红绿灯带,行人接近点阵式LED灯52时,行人接触地面下的压力传感器21,压力传感器21感应压力信号并传递于智能芯片,智能芯片11处理信号并控制喇叭51发出提醒声音引起行人的注意,另外预先设定好程序的智能芯片11控制点阵式LED灯52显示具有动态变化和随时间变化的闪烁。

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发明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