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事故现场闯入报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101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交通报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通事故现场闯入报警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国交通民警、保障救援、公路防护等执勤人员在执勤执法及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处置过程中因公受伤、牺牲的事件时有发生。一起又一起的事故,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总是让我们不断关注执勤人员在道路执勤执法时的安全防护这个“沉重”的话题。

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道路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执勤执法人员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们提出了一种交通事故现场闯入报警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交通事故现场闯入报警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通事故现场闯入报警设备,包括报警装置和示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包括竖杆,所述竖杆上环绕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远离第一安装槽内底部的一端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调节片,所述调节片通过弹簧与收纳槽的底部连接,多个所述支撑腿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所述支撑腿的上方设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与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竖杆的下端固定有配重块,所述竖杆远离配重块的一端设有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包括报警灯和鸣笛器,所述报警灯与竖杆固定连接,所述报警灯远离竖杆的一侧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远离报警灯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滑块对应的环形滑槽,所述鸣笛器与固定轴转动连接,所述控制箱内设有主控制器和无线接收装置,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带动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报警灯和鸣笛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示警装置包括锥筒,所述锥筒的上侧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插槽底部的一侧固定有下灯罩,所述下灯罩远离固定杆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安装有示意灯,所述固定座远离下灯罩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上灯罩,所述下灯罩内设有震动传感器、无线发送装置和子控制器,所述震动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子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子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无线发送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发送装置与无线接收装置无线连接,所述主控制器和子控制器均采用at89s51单片机。

优选地,所述支撑腿呈z字型,所述支撑腿远离调节片一端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安装槽内底部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环,所述调节环的内侧壁上环绕设有多个第二滑块,所述竖杆上设有与第二滑块对应的竖向滑槽,所述调节环的下侧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竖杆螺纹连接,所述调节环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支撑腿数量相同的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三安装槽内底部的一端与支撑腿转动连接。

所述固定杆上套设有固定罩,所述固定罩与固定杆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罩与锥筒的外侧壁螺纹连接。

本发明中,锥筒方便移动位置,固定杆可以快速的将示意灯安装固定在锥筒上,上灯罩和下灯罩方便对示意灯提供保护,防止雨水进入,对示意灯造成损害,可以为后方车辆提供警示和指引,减小二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由于连接杆的长度固定,通过调节调节环的位置,方便改变支撑腿的倾斜角度,支撑腿张开时,方便报警装置的高度,提供足够的支撑,防止倾倒,支撑腿收起时,方便对支撑腿进行收纳,从而方便移动运输,支撑腿的收起和张开控制简便,在事故处理中,能够节约大量的救助时间,提高救援效率,固定环方便固定调节环的位置,从而对支撑腿的位置进行固定,由于弹簧的弹力,方便调节片的转动,从而方便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放置;一个报警装置和多个示警装置配合使用,示警装置置于事故现场后方100-500m,方便对后方车辆进行示警,提供安全距离以保证现场人员逃离,同时可以保证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连接,车辆闯入时,撞倒示警装置,震动传感器接收信号并传送给子控制器,子控制器将车辆闯入的信号通过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发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控制报警灯和鸣笛器工作,示意现场人员逃离。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移动和运输,现场的布置快捷,节约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可以有效预防二次事故的产生,保证了事故处理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交通事故现场闯入报警设备中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交通事故现场闯入报警设备中示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c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竖杆、102支撑腿、103调节片、104弹簧、105调节机构、1051调节环、1052第二滑块、1053固定环、1054连接杆、106控制箱、107配重块、108报警装置、1081报警灯、1082鸣笛器、1083安装块、1084固定轴、201锥筒、202固定杆、203下灯罩、204固定座、205示意灯、206上灯罩、207固定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交通事故现场闯入报警设备,包括报警装置和示警装置,报警装置包括竖杆101,竖杆101上环绕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支撑腿102,支撑腿102呈z字型,支撑腿102远离调节片103一端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一安装槽内底部的面积,方便支撑腿102收起时,保持与竖杆101的平行,从而方便移动和运输,支撑腿102远离第一安装槽内底部的一端设有收纳槽,收纳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调节片103,调节片103通过弹簧104与收纳槽的底部连接,多个支撑腿102之间设有调节机构105,调节机构包括调节环1051,调节环1051的内侧壁上环绕设有多个第二滑块1052,竖杆101上设有与第二滑块1052对应的竖向滑槽,调节环1051的下侧设有固定环1053,固定环1053与竖杆101螺纹连接,调节环1051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支撑腿102数量相同的第三安装槽,第三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054,连接杆1054远离第三安装槽内底部的一端与支撑腿102转动连接,由于连接杆1054的长度固定,通过调节调节环1051的位置,方便对支撑腿102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从而方便对支撑腿102进行张开或收起,固定环1053可以固定调节环1051的位置,从而对支撑腿102的位置进行固定,支撑腿102的上方设有控制箱106,控制箱106与竖杆101固定连接,竖杆101的下端固定有配重块107,竖杆101远离配重块107的一端设有报警装置108,报警装置108包括报警灯1081和鸣笛器1082,报警灯1081与竖杆101固定连接,报警灯1081远离竖杆101的一侧设有安装块1083,安装块1083远离报警灯1081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内设有固定轴1084,固定轴1084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滑块,第二安装槽的内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滑块对应的环形滑槽,鸣笛器1082与固定轴1084转动连接,控制箱106内设有主控制器和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装置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带动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报警灯1081和鸣笛器1082的输入端电连接;

示警装置包括锥筒201,锥筒201的上侧设有插槽,插槽内插设有固定杆202,固定杆202上套设有固定罩207,固定罩207与固定杆202转动连接,固定罩207与锥筒201的外侧壁螺纹连接,固定固定杆202的位置,防止固定杆202脱离锥筒201,方便在夜间对后方车辆进行示意,固定杆202远离插槽底部的一侧固定有下灯罩203,下灯罩203远离固定杆202的一侧螺纹连接有固定座204,固定座204上安装有示意灯205,固定座204远离下灯罩203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上灯罩206,下灯罩203内设有震动传感器、无线发送装置和子控制器,震动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子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子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无线发送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无线发送装置与无线接收装置无线连接,主控制器和子控制器均采用at89s51单片机。

本发明中,锥筒201方便移动位置,固定杆202可以快速的将示意灯205安装固定在锥筒201上,上灯罩206和下灯罩203方便对示意灯205提供保护,防止雨水进入,对示意灯205造成损害,可以为后方车辆提供警示和指引,减小二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由于连接杆1054的长度固定,通过调节调节环1051的位置,方便改变支撑腿102的倾斜角度,支撑腿102张开时,方便报警装置的高度,提供足够的支撑,防止倾倒,支撑腿102收起时,方便对支撑腿102进行收纳,从而方便移动运输,支撑腿102的收起和张开控制简便,在事故处理中,能够节约大量的救助时间,提高救援效率,固定环1053方便固定调节环1051的位置,从而对支撑腿102的位置进行固定,由于弹簧104的弹力,方便调节片103的转动,从而方便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放置;一个报警装置和多个示警装置配合使用,示警装置置于事故现场后方100-500m,方便对后方车辆进行示警,提供安全距离以保证现场人员逃离,同时可以保证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连接,车辆闯入时,撞倒示警装置,震动传感器接收信号并传送给子控制器,子控制器将车辆闯入的信号通过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发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控制报警灯和鸣笛器工作,示意现场人员逃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